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研究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与合作机构认识不一致

在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在对待“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上,认识是不一致的。往往是学校非常积极,而企事业单位因为利益、资源、效益等方面关系,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到企事业机构实践时,企业只会安排肤浅的形式性锻炼,与计算机相关的实践工作并不多,指导教师也很难实质性到位。

1.2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不强。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表现更突出,学习了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但在组建网络、软件编程和计算机操作等能力上都比较差,这直接导致学生与企事业单位需求严重脱节。

1.3校-企联合建立科研项目数量不足

科研项目是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人才的纽带,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企业的设备环境,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已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该模式也是当今产学研教育培养的主要模式,但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高校的科研实力要求非常高,一般需要具备某些领域的尖端人才和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由于我国高校科研能力良莠不齐,真正能够批准立项的校-企联合科研项目数量远不能满足现有各高校学生的需求量。

1.4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相对单一

我国计算机专业的产学研教育合作对象大多是国内的中小型企业,途径相对单一。目前,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开放化和国际化,今后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的方向也会拓展到海外。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在海外建立科研流动站、技术研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多途径联合培养,灵活借助外界的设备和环境将本校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市场。

1.5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力度也比较薄弱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产学研合作教育渗透于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中,导致组织实施机构变为任务繁重的教务部门,相当于教务部门的附属工作,其计划制定、企业选择、合作教育的监督与管理等工作没有专职的人与机构落实,所以实施起来的效果与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差甚远。

二、基于计算机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策略

2.1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将高校、企事业、科研院所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于审批项目、引进人才、激励机制等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学生的培养、学校的发展、企业的生存以及社会的需求等诸多因素,建立长久的运行、保障及评价体系,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达到各司其责、管理有序、评价科学、皆获收益的理想效果。

2.2建立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专职机构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不应放在教务部门来实施与管理,而应建立专职机构。要充分利用好中长期的科研项目来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考察计划、人员与企业的配备、学研监督和成果推广管理等工作,当作真正的系统工程来做。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可以与企业形成软件研发团队,让学生在用户需求、软件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调试等软件开发环节中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并且在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的参与下,能完成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软件,获得具有特色的知识产权。

2.3充分调动IT企事业单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能采用强硬的办法要求企、事业单位加入,而是要变革观念,投其所好。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一对一的定点科研项目,学校资深的教授专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计算机专业性的难题,企、事业也可以将现代市场竞争下面临的新难题反馈给学校。以科研项目作为双方交流合作的平台,既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也使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4拓展领域“,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

为避免单一的校内导师制培养模式,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由校内导师进行系统的理论体系教育和考核;在校外,由经验丰富的IT行业的导师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通过拓展领域的方式,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全开放式教育,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特长,协助导师完成实际的项目研发、数据处理、程序编译以及图像制作等工作。在整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现状,深入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基于计算机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改革策略,为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思路;通过实施这些改革策略,可使学生从多角度提升计算机技能和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作者:方刚 王佳乐 熊江 涂承胜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