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教育改革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教育改革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教育改革论文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从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的实践观就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被几代人反复地解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宣传和学校教育进行普及。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的过程中,于1937年写成的《实践论》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它是从解决我们党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任务出发的,这篇关于实践问题的论著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成的”。关于实践,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这符合马克思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结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始终为所关注。1978年思想解放大讨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的命题,也脱胎于《实践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把实践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从认识论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仅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同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相吻合,也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走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相统一,因此而深入人心并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是在实践中进行的

教育是“全部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改变“人的世界”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历史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所以教育改革和发展至关紧要。从国家利益来说,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从群众期盼来看,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都“有学上”进而“上好学”。因此,从中国改革发端起,教育改革便首当其冲,可以说教育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先导。教育在“”中从“重视实践”走向了“生产代替教学”、“实干取论”的荒谬地步,直至走向了整个教育的荒废;而经过拨乱反正后的教育,在恢复重建学科专业的理论框架和弥补学生“知识断层”的过程中,又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由于不同时期中国的教育环境不同,根据国情党的领导班子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启动了教育改革的大幕。这份文件明确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这是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并提出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和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体制后,对于推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长期努力,到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针对我国一直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1999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予以完善,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义务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2010年,国家面向未来十年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站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再次提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42条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这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之举。从“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到“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再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决定》的一些新提法和新举措令人感到振奋。我国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不断探索中国教育改革的方案,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构建富有活力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未来我国教育发展走向及其改革

30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诸如固步自封,思想僵化,人心浮躁,人的精神世界的孤独等,还有一些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现象,这些问题都深刻的反映在教育上。综合国际和国内形势,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呈现这样几种特点。

(1)教育学术化和职业化

分流改革大学招生制度。把大学分为职业型大学和学术型大学,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报考。职业型大学是专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并与企业签订培养计划,学生毕业可以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学术型大学专门培养科研人才,学生毕业以后继续深造,可以读研读博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

(2)教育的个性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填鸭式教学,教育单一化。在教育过程中主张同步化、集中化、标准化,忽视差别和个性。从小学到高中所有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接受的都是一样的教育,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弊端。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要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不承认这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而教育的理想和职责正是促进人的发展,不坚持这点就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个性化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实践。

(3)教育的德育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前学校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高校应注重立德树人,把教书与育人、管理与育人、服务与育人并驾齐驱,注重知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认知是非对错,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然后学生才会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说明。”教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国的教育改革逐步得到完善,初步建立起了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制。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也应根据时代的潮流在实践中寻求新的出路。

作者:胡凡凡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