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美术教育改革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对学生教学目标定位的改革
1.1个人能力目标定位
美术学中,个人能力分为两种:一是独特的审美能力,二是不凡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主要指的是不俗的审美理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观察敏锐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而美学中的创造力往往是最为简单却也是最为复杂的,可能一个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作品是独特新颖的,但也有可能挖空心思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寻求美的规律创造美,然后再以作品的形式将其创作出来,这或许就是对美的最佳诠释。
1.2审美情趣目标定位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从主观兴趣的角度出发,以自我的眼光来审视审美对象,并对其作出富有个人情感的评价。审美情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个人爱好、兴趣差异以及审美角度的差异。然而,生活方式、地域特征、民俗风俗以及性格差异也会造成审美情绪的差异。而高校美术教育的宗旨是通过改革培养学生高雅、别致的审美情趣,真正体现艺术之美。
2教师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美术教育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临摹好的作品,虽然这样的练习可以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应付学校的考试,但却埋没了学生的创造力。往往极具个性、独特创新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只会埋没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因此,美术教育内容的改革,应在扎实学生基本功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创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1增设跨学科课程,增加选课量
面对社会的新形势,各大高校不得不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开展有益于美术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而传统课程的单一、教学内容的不合理需要彻底被推翻,从课程内容上要增设跨学科的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课程数量上,需要增设选课量,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许多高校在美学课程的设置中对美学鉴赏的课程设置极少,导致四年大学时间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要注重人文美学课程的开设,倡导学生在主修专业美学课程之外,也要积极选修舞蹈、文学、音乐等极富艺术特征的学科,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2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开设思维训练课程
创新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优秀的美术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注重学生课堂上的临摹习作,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作品模仿性强而缺乏自主创造力。我们需从两个方面来改变这种现状:一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随机的训练,如作一些反应生活的画作。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对生活审视的视角也不同,那么画作表现的形式肯定也是各具特色的,这就很好地发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引进新型的思维训练课程。例如,老师可以临时起意进行一些头脑风暴训练,其规则就是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像暴风骤雨一样迅速构思自己的作品,然后将作品的构架,以及作品阐述的意义表述出来,在整个思维训练过程之后,互相进行点评。这种暴风式的思维训练过程是极其有利于开发大脑,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3教学评价方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化
传统的美术教评方式总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而改革后的教评模式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审美角度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创作的过程分段点评,所以由对结果的重视转变为对过程的重视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在学生日常的作品中,不要过于追求作品的数量,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基础进行客观的评价,合理适度地指出问题,尊重学生的审美标准。因此,教评的改革需要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单一评价转变为质与量相结合评价。在传统教评中都是教师评学生,而美术教育需要改革,教评方式也需要改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作品,然后互相交流与评价,既能增进师生感情,又能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创作理念,彼此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这就需要由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师生互评。二十一世纪是极具艺术特色的时代,我们应当创造更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对高校美术教育进行改头换面的大改革,发挥学生的独创精神,采用更独特的表现方式来展现艺术的魅力,使全国各高校的美术教育改革取得巨大突破。
作者:张旻 李珺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