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集体发展与理性推行教育改革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生集体发展与理性推行教育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生集体发展与理性推行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教育改革的主旨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但在推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制约,从而达不到理想的预期。学生集体发展与教育改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理性推行教育改革,全方位协调各团体利益关系,使学生个体受益均衡,综合促进学生集体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改革。

[关键词]教育改革;学生集体;利益关系

中国的教育改革经常在困境中蹒跚前行,在推行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的多方位制约。而实施教育改革的首要前提是确认其社会基础,从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角度来看,改革的成功需具备条件有:足够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足够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使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受益。这三个条件分别指向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实际过程和人群效果[1]。其中,最为重要的为人群效果。而教育改革的人群主要为学生,其最终目标为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即说明对待学生集体发展的问题上,不存在“以多胜少”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教育改革推行中不能以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为出发点,但仍需考虑这些团体的基本利益。

1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着眼于促进学生集体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改革的新政策也随之接踵而来。不同阶段、领域和层次的改革,虽然直接目标不同,但其最终均是为促进学生集体发展为目标,即反映出教育的出发点———“育人”。学生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承担者,其集体的发展,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而,解决阻碍学生集体发展的问题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其中主要问题体现在两方面:学生地域差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失衡。首先,地域差异方面。对于城乡二元分化严重的中国,两者在经济、文化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不同。近年来,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虽对农村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其大多仅限于发达地区,整体上的差距仍然明显。两个区域的学生以及城市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之间均存在不可小觑的差异,其与学生集体发展的主旨相去甚远。第二方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失衡,包括师资队伍、经费、教学设施和基本课程的配置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然而,教育改革的推行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很难。当前,形成了政策倾斜的现象,如:照顾能力差的学生;满足能力一般的学生;迎合能力强的学生。这与教育改革的主旨也有所偏离。因而,面对多变的教育现象,改革的深入开展需顺应社会的变革,着眼于学生集体的发展,在明确存在问题的同时逐一解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最终的目的。

2理性化的推行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无小事,是社会改革的一个分支,其与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需要理性而科学的设计和运行[2]。同时也需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的改革经验,吸收精华舍其糟粕,而非直接照搬照抄。充分考虑国内现状,以及立足于中华历史文化基础,结合实际教育事件,制定具有特色的政策和方案。然而,在政策和改革实施过程中,仍会受到多方位的制约。

2.1推行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教育改革,自准备开始便会受到各种批评和抵制。其中,与当前体制及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最为要害的问题是其改变了部分利益团体的利益教育改革首先必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同时也要得到主要利益相关者即家长、教师及其他的利益团体的普遍支持。否则便难以顺利启动,启动了也难以顺利推进以至成功。家长均以学生的发展为首,从该方面考虑,教育改革应该会获得家长的普遍推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这考大学找好工作的理念下,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发展对家庭的影响,仅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却不一定全力支持。教育改革要同时顾及学生升学考试和今后发展及就业,多管齐下,这种局面只能停留在设想范围[3]。一些改革措施仅仅考虑教师的工作内容,却影响或减少了他们的直接利益,如职称晋升、薪资提升、教学荣誉等。这样可能会导致部分教师对教育改革表现出虽支持但不作为。

2.2协调利益关系,理性推行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推行中涉及多个利益团体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包括教育研究人员、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如何协调各利益团体间的利益关系成为当下至关重要的问题。合理引导教研人员的参与,促进学校、家长和教师等学生教育的核心要素推动改革进程,赋予各团体相应的使命及责任,保证其基本利益,同时调动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从而形成教育改革的强大阵营,逐一达成改革的目标。在推行过程中,需时时总结经验,发现缺陷,及时调整,宏观掌控改革的推进方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内容通俗易懂、利于实行、结构规范、可灵活运用、实践性强的教育改革政策,着眼于学生集体发展的基本点,理性化推行教育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清臣.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10-14.

[2]王举,范国睿.论教育改革的理性化品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3):63-69.

[3]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24-31.

作者:闫雪微 李江城 王丽娣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