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医文化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医文化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医文化的应用

摘要: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劳动以及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本文将中医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主要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引导广大高校师生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中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

1中医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可以进一步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旨,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2实践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复杂。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多变性、活跃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这些思想行为均为思想政治工作设置了新课题,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考验。面对传播技术的跨越发展与受众心理习惯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勇于实践、善于创新,谋求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形成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医文化中所蕴含的“扶正祛邪”“情感疗法”“治未病”等思想与治疗方法,均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理念。[1]

2中医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1“扶正祛邪”与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相结合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中医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染疾病就是因为体内邪气胜,正气弱,邪气打败正气。所以,中医认为治疗疾病就是要扶正祛邪,增强正气。“扶正祛邪”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是十分相近的。高校校园文化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性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将“扶正祛邪”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要求高校及时廓清错误思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发挥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达到弘扬正气、教化育人的良好效果。医学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突出传统中医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中医文化的熏陶,使广大学子在领略祖国优秀传统中医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2]

2.2“情志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传统中医文化中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它包括现代心理学的情绪、情感、意识及心理、心境等多个方面。中医认为,情志活动失常可采取移情易性法、劝说开导法、顺情从欲法、暗示法等情志疗法治疗。当代大学生受挫能力下降,抗压能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与学校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逐渐凸显出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结合“情志疗法”,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移情变气疗法”,就是“移情易性”的医疗方法,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或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思想的关注点从症结点转移至他处,或改变周围环境,避免心理受挫学生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或教育引导学生使其从某种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转移到其他事情之中,可称之为“移情”。通过交流与沟通等形式,改变其错误的认知与消极的情绪。“抑情顺理法”指的是运用理智战胜情感,通过情绪的驾驭来控制过激情绪和不良行为,使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达到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的目的。“劝说开导法”是指科学地通过交流与沟通,对心理问题学生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通过沟通了解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照顾学生的思想顾虑,提高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信心,使之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和医院进行治疗,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情志疗法”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同时,高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以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以大学生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基础,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找准着力点,将“情志疗法”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等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3]

2.3“辨证论治”与防范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工作相结合

《黄帝内经》中所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治未病”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近年来,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欺瞒手段,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解决不良网络借贷问题,及时地、准确地以防范于未然的眼光关注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融入“未病先防”思想,建立防范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预警机制,紧密关注学生不良消费情况,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情况和课外活动情况,认真摸底排查学生参与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情况,在摸排、清查、监测、预警和防控校园不良网贷的部署过程中,重点调动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群体的积极性,采用关心服务、盯紧看牢、重点攻关的工作模式,密切追踪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和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的行为,及时甚至提前发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定期分析评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以电话、校讯通、微信、微博、QQ、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预警提示信息。其次,融入“既病防变”思想,建立健全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理机制。对排查中发现的已经参与网络借贷的学生,要及时做好帮扶引导工作,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学校学生资助部门要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确保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和学生家长要形成联动机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的消费观,合理支持、适当控制学生的消费支出。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通过诚实合法的劳动创造财富,培养节俭的自立意识。

3中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果

3.1民族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

中医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弘扬中医文化,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作用,引导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精神气质。将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发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不断增强高校师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营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4]

3.2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进一步创新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党只有赢得青年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好、引导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是我们党实现基业长青的根本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要坚持把传承优秀文化和发展先进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师生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中医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新方法、新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刘佳,王素丹.中医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

[2]董玉节,王建,彭青和.中医药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郑晓红.试论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李佳俐,张雪玲.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高等教育在线,2019(4).

作者:李明超 刘子义 李倩 胡凯丽 李喆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