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分析

摘要: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几年时间过去了,不少高校为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做出很多努力。该文指出,在转型的过程中,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做出应有的转变,才能让应用型本科教育真正得以落实,从而获得其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

时代在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而我国国力的强大也越发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国家建设。目前,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同时,2019、2020两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数也连创新高。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增加,国家在本科教育上也有了更大的投入。教育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并引发大家的关注,一些二本、三本院校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入学的门槛变低了,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整体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些都对本科教学的质量带来极大的考验,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很大的挑战[1]。笔者在一所三本学校任教多年,对上述问题也是深有感触。和很多老师一样,笔者深深感到目前的本科教育越发吃力。我们到底该怎么应对未来的本科教育呢?在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指针是不是都应该向重点高校看齐呢?办学思路是不是应该有所变化?时代呼唤人才,但如何才能把起点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打造成人才?如果还是按照老路走,也许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2]。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现需要我们做些什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要实现转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转变。

1教育观念的转变

什么是教育?从人文角度讲,教育是对人格的教育。从应试角度讲,教育是分数的教育。而从应用型角度讲,教育是对实操能力的教育。面对层次相对较低的学生,如果还是一味以所谓的“高大上”或“高精尖”为培养目标,恐怕是事倍功半的。而且,按照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呢?这里所说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是说学校和老师,还包括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不可否认,“大学生”三个字是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但是,进入大学还是有很高的淘汰率。高考之后,只有约50%的学生才能成为本科生,其他升学的学生可能只能选择专科、高职。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也越来越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职业教育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应用型”三个字的体现,它更强调的是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动手能力。一些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见,总觉得还是本科生的社会地位要更高一些。其实不然,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学历的“精英”,更需要技能型人才。未来的中国需要大批懂得专业技术的人才,他们的实操能力、动手能力却长期被我们的教育所忽略。重“技术”,并不意味着要轻“文化”,二者是可以并存的。只是说,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层次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教育的重心可能更应该放在实用技术的培养上。同时,再对学生辅之以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当然,课程思政现在也是一个热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把人文、思政类课程和学生的专业课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要实现“两手都要抓”,就需要教师多动脑、多想办法。只懂技术,没有人文素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走不远的。而如果只有人文素养,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这样的“人文素养”在某种意义上不能算真正的人文素养。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看,从教育的广度上讲,应该多培养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讲,主要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比如说,“翻转课堂”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其实就是“应用型”的一个体现。课堂应该有更多的互动、学生的参与,而不是只有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只是一个聆听的角色。方式的转变就要求老师对教学有更多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课堂内外要多一些实践的内容。现在,尤其在一些培养学生实操技能的课堂上,越来越多地能看到翻转课堂的影子。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与能动性,让他们能更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与融入度,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包括高职、专科的学生,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他们有更多的潜能等待被挖掘,而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中。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并不是一个可以轻轻松松就能获得文凭的地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对于那些起点较低的大学生,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顺利毕业,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其次,越来越多的教学系统、软件也走进了课堂。这些软件的运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实操能力加强了,兴趣也被更多地激发出来,教学的质量自然就提高了。笔者所在学校的部分课程也引入了相应的教学系统,比如“大学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支付与结算”等课程。这些系统和软件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未来,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和很多学校一样,会开设跨境电商方向。跨境电商也是时下就业的一个热点。它的就业起点相对较低,但还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有配套的教学软件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固然很有帮助,但是这些系统或软件往往价格昂贵,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这个短板。比如,传统课堂上可以多采用一些情景模拟,多引入一些案例,多让行业人士进入课堂,多让学生去电商企业参观、实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扩招的情况下,做到“宽进严出”,一定不能放松教育的底线。社会也应该给予应用型的学校和专业更多关注,给予私立大学及高职院校更多关注,而不是只把资金和热点集中在“985”“双一流”等高校,从而加剧教育资源分配和发展的不平衡。

3评价体系的转变

很多人觉得,证书或者分数就是一个学生专业能力的最好体现。笔者目前是外语系教师,就以语言的学习为例来探讨一下。语言能力的体现,除了证书以外,学生实际具备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其实更加重要。那么,在学生的考试分数确实很难提高的情况下,是不是就没有出路了呢?目前,很多专业都有被社会认可的各种证书,这些证书无疑是就业的敲门砖。而学生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也是学生水平的一个直接体现。一方面,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为此付出努力。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老师也不能忽略了对他实操能力、业务能力的培养。从职场的角度讲,后者可能比前者更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技能的职位。但我们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好、水平不够就大大降低课程考核的标准。强调应用型并不是要否认分数的重要,也不是为了学生能顺利毕业而想出来的权宜之计。教育是有底线的,没有了这个底线,就谈不上教育。这里所说的应用型,只是相对于原有的模式,更多强调学生在实践、动手方面的能力。评价体系的改变,这里主要是指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实操能力更多地纳入课程学习的评价。比如形成性评价体系,它让学生的成绩更多地体现在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表现中。占据更大比重的是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不是期末考试的分数。这种体系更能体现学生在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也更加全面和客观。形成性评价让学生更能意识到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像以前那样考前临时抱佛脚,“大考大耍、小考小耍”的心态恐怕很难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当然,形成性评价体系只是诸多评价体系中的一种。如何更科学、更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从而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具备某种能力,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索。自从国家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来,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上都做出了调整,有的学校甚至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不同高校在学生层次、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情况不尽相同。到底怎么改革,改革多少,都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面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各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定位。既要避免袖手旁观,也不能“一窝蜂”地全盘朝应用型改革。在决定改革之后,除了以上讲的三个主要转变之外,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会有很多其他方面需要改变,还有更多的实际困难需要克服。怎么落实,仍然需要反复论证、不断探究。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是相对的,其内涵也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不断地深化和丰富。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未来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郑晋鸣,韩灵丽.应用型大学如何办好[EB/OL].(2014-09-19)

[2]万事知.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EB/OL].(2014-05-05)

作者:胡荀 单位: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