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非遗美术与高校美术教育关系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甘肃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孕育了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研究非遗资源的同时,归纳总结甘肃省非遗资源特征,并结合当地高校资源使其产生联动关系,试为非遗保护及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非遗资源;高校美术教学;非遗资源
0引言
我国是拥有多民族且大区域文化表征特点的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和积淀了优秀而深厚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产物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土壤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何应对新时代文化的冲击,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育是我国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阵地,其重要性及作用不言而喻。将非遗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并在高校的教学中探索研究非遗文化是新时代民族文化重要的保护传承举措,如下分为4个方面分析甘肃省非遗文化资源及探索研究非遗资源在高校中的美术教育。
1甘肃省非遗美术资源概况及特征
甘肃省地处我国大西北,各种自然因素成为区域代表性文化特征。据统计,甘肃省非遗项目共2万多件,数量众多,内容涉及面广,而结构类型差异性强。传统手工艺和民俗类项目丰富,但医药曲艺数量较少。同时甘肃省非遗资源呈现出空间不平衡的聚集性格局。在此,选择具有代表美术形式的非遗项目进行整理说明。
1.1庆阳地区剪纸艺术
甘肃省庆阳地区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农耕社会中农耕仪式成为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农耕仪式、集体孕育、集体参与和集体创造仪式等活动,汇聚了农耕者的精神文明属性。庆阳地区由于受到佛教及道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在此地聚集生存。多宗教共存与民族融合的文化环境,赋予了庆阳地区民俗文化中神秘古老的特点,因此,民俗活动在庆阳地区开展得十分频繁和丰富。在民俗活动中,巫术说、劳动说和皮影说等说法,汇集了剪纸艺术在此地生根发芽及发展。庆阳地区的剪纸艺术形式及艺术语言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审美寓意。其一,趣味造型及抽象造型的结合;其二,画面平衡均匀的构图形式;其三,文化宗教审美寓意的表达;其四,特殊的文化符号及装饰意味。这四点成为庆阳剪纸艺术的独特内容。
1.2天水地区雕漆艺术
天水雕漆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于先秦时代,走入汉唐时期经历了第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汉唐之后受制于地理区域位置及工匠手艺等各种因素,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稳定的发展。1949年之后,随着国家工艺美术的发展,天水雕漆吸收了诸多业内行家之长,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峰,并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漆艺手艺。在天水雕漆技艺中,雕刻填彩技法是传统漆艺中独具特色的。天水雕漆中纹样工艺等工序复杂繁多,同时作品用料和材质弥足珍贵。天水雕漆的艺术特色有两点:第一,吸收借鉴了我国许多地区漆艺技术(福州脱胎、髹漆技术或北京象牙漆等),并且丰富了胎型的种类和样式,创新研发了仿铜式瓶器或脱胎仿瓷等产品;第二,在漆艺的图案设计中,天水雕漆与中国传统书画相结合,在图案的设计中借鉴麦积山石刻艺术和敦煌壁画等绘画元素,逐步发展出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
1.3临夏地区砖雕艺术
砖块与雕刻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随着文化进程的演变,“今天的砖雕艺术已经成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明朝后期临夏砖雕艺术发展逐步进入自己的艺术风格之路。临夏砖雕艺术其特殊性表现在地理区域的民族特性,在临夏地区少数民族中伊斯兰教文化占主要的位置,所以在砖雕的形式内容中,见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融合。同时在砖雕创作中大量的表现宗教性及宗教内容,客观反映出了伊斯兰教对砖雕艺术文化的影响。”[1]临夏砖雕工艺制作如图1。
1.4甘南地区唐卡艺术
“甘南地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区,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复杂且波折的过程,在佛教传入中苯教艺术形式在甘南地区一直以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并且群众基础深厚。唐卡艺术离不开宗教艺术的影响。在苯教内容的主导下甘南地区唐卡艺术具有色彩明亮画面装饰性强等特点。”[2]甘南唐卡艺术中融合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了独特的用色理念、色彩规律和宗教含义。它能够传承传统艺术元素语言,并将创新与现代绘画理念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装饰画发展路子。
2甘肃省非遗美术基本特征
2.1原生态自发性特征
非遗艺术品的创作主体是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中主要的传承方式是以祖传或者是家传为主。创作的非遗作品则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民俗信仰、风俗和自然特征条件等客观因素完成的非遗作品。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学府或专业院校的美术理论和技能的训练,非遗作品则展现出他们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并且融合了当地老百姓的审美修养及审美特征。当然,许多非遗产物也不是一味地追求艺术审美及样式,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并没有缺失。
2.2地域特征明显
甘肃省非遗历史文化产物的成形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集中反映出地域性习俗、人文气息和宗教等多种因素的表现方式。由于受制于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当地劳动生活的实际情况,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独立,作品的功能性和审美逐步自成体系。如甘肃非遗代表产物洮砚的形成,由于受黄河流域及独特的地貌特征的共同影响,形成了洮河石。洮砚的形成也集合表现了当地人民宗教习俗及砚石的古代实用功能,可以说甘肃非遗美术的地域性源自于本土,并且对甘肃地区及周边社会的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
2.3美术元素的装饰功能
这里的许多非遗产物的美学性十分独特,首先,创作出这些作品的成因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用功能,而功能需求决定了非遗作品的用途和美术形式,大多数非遗作品中包含许多精神属性,包含了人们与宗教信仰、节日风俗关系和人们精神属性中的审美趣味等因素,例如:甘肃临夏州砖雕工艺中,砖雕作品的产生,部分原因是少数民族风俗信仰的表现形式,另一个因素是砖雕兼顾了建筑结构造型美学实用等功能,可以说砖雕艺术是将美术元素、装饰性及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产物之一。
3非遗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价值应用
3.1有利于丰富甘肃省高校美术教学资源
非遗美术进入高校课堂,可以将本土本区域的美术资源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中,这对丰富高校美术的教育资源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丰富了课堂内容与形式。首先,本土非遗美术资源进入高校课堂,对学生相对没有很强的陌生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相对容易;其次,当地的非遗资源在进入高校课堂后,实践应用的难度也降低了,有利于学生的上手操作,也给学生增加了新学科新知识的内容,同时也加强了本土美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3.2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非遗美术资源的进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美术知识体系,对于他们学习水平和审美的水准都有重要的帮助;此外,在推动非遗美术与高校传统美术教学的融合中,可以非遗美术的介入为突破口,拓展出更多的创新点和知识储备。第一,以学生对非遗学科的兴趣及爱好为起点,组织开展一些非遗工艺品的制作或义卖等方式的活动;第二,以非遗美术元素进行深挖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皮毛知识及内容,还可以借鉴非遗美术元素,使学生找到艺术品自身的美学规律,并将非遗美术元素与现代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非遗保护的实践性工作。
3.3有助于美术课程的深化改革
非遗美术兼具艺术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其独特的美术资源及内容,有助于高校美术的教学改革。首先,非遗美术资源丰富了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其次,非遗美术类学科及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扩充了他们的知识体系,非遗专业所涉及的美学知识面非常广泛,且信息量巨大。在高校课程深化改革中,加入非遗美术元素将是长远且科学的举措,这种方式必将成为美术专业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
3.4增强高校学生的爱国意识及民族文化认同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新文化思潮的涌入,许多民族文化及民族美术工艺品,在不同层面中都面临着传承断层和失传的危机,而高校美术艺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通过非遗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了解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及独特的审美观,让学生们认同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并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5增强多学科的融合及发展
艺术教育是一个全面且涉及面广泛的专业学科,民族民间非遗遗美术是具有独特地域性及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背后蕴含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地理背景,所以高校教育融合非遗学科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及内容丰富多彩,例如:音乐、舞蹈、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知识内容,如何使多种学科知识形成网络联系并发展壮大,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和新问题。所以,通过非遗文化进入高校教育,有利于开创学科发展的新局面和新模式。
3.6非遗资源地方特色融入高校形成特色学科
非遗的独特形成因素成为各地方高校发掘的意义及价值,如何挖掘非遗元素及资源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研究中所涉及的专业及学科的地域性极强,甚至无法离开地域特征及背景。所以地方特色区域特色就成为了当地高校研究和挖掘的意义及价值所在。同时研究的结果、过程甚至新挖掘的学科知识内容也能成为地方高校的新学科优势。
4结语
本土非遗资源的构建及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路径探索的难度很大。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伟大事业中,价值意义任重而道远。将非遗资源融合高校背景的教育,可以把民族文化及非遗产物的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牛乐.素壁清晖临夏砖雕艺术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2]雒庆娇.甘肃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作者:徐恒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