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的关联解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的关联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的关联解析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历经了“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科技产业”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现代化,60-70年代通过劳动密集性的生产转为出口领导型工业经济,80年代又发展了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每个发展阶段需要的技职教育层次和类型重点各不相同。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经济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促进了以专科教育为依托的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进入科技产业化阶段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的持续动力。由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持续增加,人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条件明显提升,因此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较以往增强。此外,随着自由民主意识的逐渐扎根,民众开始争取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见表1和图1)。

丰沛的人力资源是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的重要原因之一。技职教育特别是高等技职教育为台湾早期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基础技术人才。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涵盖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还包括高等教育阶段的进修部、在职专班与进修学校。随着时代环境变迁、政策与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变化,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的重点在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在2000年以前,高等技职教育以专科学校教育为主,2000年以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远远超过专科学校,成为高等技职教育的重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同样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1950~1970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为了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教育的重心由普通教育向技职教育倾斜。1968年,台湾开始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停办初职,鼓励增设职高与综高,同时优先扩充专科教育,以提升基层技术人才的水平并培育中级实用专业人才。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政策与定位明确,适应产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台湾对技职教育的目标定位除了与普通教育相区别之外,主要在于配合经济建设与产业的需要,为产业与社会提供优质、适量的技术人才。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强调技职教育“适应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立命准则并加以配合企业实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多数学校其科系(专业)设置以职场工作为核心,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并佐以产业学术合作已达效果。课程设计基于职场的工作需要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质,培养职场所需能力,使学生得以衔接所学,成为各级各类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在这一系列原则的指导下,各类高等技职学校确定了自己的职责与培养目标。专科学校主要是提供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中级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技术学院则以培养技术、工程和管理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

大陆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大陆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关联

大陆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稳定地向前迈开大步,1993年到2000年间中国国务院所的教育白皮书明确的勾勒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蓝图。经济发展的不断变革影响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在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这种人力资源的技术含量提升在经济发展能力方面扮演着着实重要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999年,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扩大高等教育机会、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等项目。大陆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提高到2000年的11%。1999年,中国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亦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预计到2010年,中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当时的9%提高到15%。在制定“十五”计划时,这个目标被提前了5年,即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要达到普及化目标。高等教育规模的实际扩张速度则远远超越了政策目标,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15%。而2007年10月,教育部网站权威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

(二)大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中共中央在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在20世纪80年展方向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发展高职试点为辅,并逐渐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的职业大学完成的。职业大学一般由地方政府举办,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招收少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大陆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转移,高素质技术和生产管理人才大量缺乏的矛盾日渐突出,高职的社会需求直接显现出来。同一时期,新组建的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职的发展,提出了所谓“三多一改”的方针,即开辟多种渠道、设计多种规格、开发多重模式发展高职,并重视教学质量改革,真正办出高职特色。多渠道的含义是,除了“三多一改”中提到的学校可以为高职外,普通高校也可举办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高职。多规格的含义是,专业宽一点也可以,窄一点也可以;学制长一点也可以,短一点也可以;学术教育也可以,非学术教育也可以,总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决定。多模式的含意是,既可以政府办,也可以民间办;既可以公办民助,也可以民办公助,按新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办学。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把高职教育列入素质教育范畴,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到了新的高度。2004年教育部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更明确地提出:以就职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2006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主要目的在培养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大批实用高效率的实习训练基地,开发大批精品专业和课程。2006至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遴选出了100所示范学校,这一时期,中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见表2)。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体系比较

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尤其在教育与学术项目方面。不管是交换学生、学位学生乃至于短期交流学生都在显示两岸高职教育合作的刻不容缓。本节就以两岸高职教育做一比较,以让读者能更清楚了解两岸高职教育之异同。

(一)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与特色

台湾的技职教育脱胎于日本并仿制德国,采用的是典型的双轨制,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从高中到大学教育一直保持平行的两条轨道,技职教育体系完善,技职教育的独立性很强,在“教育部技职司”为其业管单位。在高等技职教育层面,主要的承担机构是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

1.教学目标定位清楚,师资标准要求高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诸如专科学校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技术学院培养科技、工程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2000年以来广设的科技大学由于是技术学院升格而成的,其培养目标与技术学院相同。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提供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及四年制本科学制。专科学校所培育的是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而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才和现场技术人员。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学校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与企业实习为主,理论教学要求较低,以满足生产第一线工作人员需求。在专任教师方面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5%~85%,其中约半数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为教师的基本门槛。技职教育的教学工作除了要求专任教师具有学术研究能力,还要求专业教师须有企业工作经历或相关教学领域之证照取得。

2.科系设计弹性,课程设计多元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科系设计一般以应用实践为主,除了配合政策以外亦会因社会与经济改变而调整系科。例如,近年来,受台湾社会经济发展成熟以及产业需求因素影响,服务科技类相关科系为诸多学子选择之热门系所。服务科技类相关科系包括营销流通管理系、观光旅游休憩管理系、餐饮厨艺系、企业管理系、国际运筹管理系等。而近年来环境保护意识抬头,绿色环保科系亦成为显学。面对科系的弹性设计,在课程上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亦以配合相关产业需求、多方面配合企业实习来展现课程的多元化。除了举办各种专题竞赛以外,亦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协同教学,一方面让同学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让学校的教学不至于脱离现实太远。

3.多元方式入学,注重终身教育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主要入学方式有:二技分为技优保甄、推荐甄选和登记分发的方式入学,四技二专则有推荐甄选、技优保甄、申请入学和登记分发。其目的是:学校不再只重视智育方面(考试成绩)的表现,社团经验、小区服务、技能证照、工作年资、特殊才艺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可做为入学评比采记成绩的参考,以让学生更能达到德智兼备的目的。学生按照自己能力、兴趣和适合度的不同,选择适当且符合招生要求条件的招生方式,进入想要就读的学校。多元方式入学也让想再进学校读书的社会人士,能有更多的机会回到学校更新自己所学知识,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养,促进自我实现。就四技二专的部分而言,仍旧是广纳高中生或综合高中生。因此,可以看出技职教育在这几年的改革中,已经慢慢的不再被认为是二流的教育,有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愿意从普通教育体系转而进入技职教育体系就读。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就职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

4.高职体系完善,注重互融互通

在台湾的教育体系中,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可以进入三类学校学习。一类为普通高中,一类为同级职业学校,还有一类为五年制专科。学生普通高中毕业后,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就读,也可以进入二年制及四年制专科学院或科技大学就读。高级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二年制及四年制专科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和普通高等学校就读亦可进入二年制专科学校就读。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可以进入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读二年后达到本科学士水平。从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亦可达到本科学士水平,并且这两种学校均培养硕士研究生。台湾教育体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教育立交桥”(教育架构图)结构(如图2所示)。

5.理论务实并重,注重校企合作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特别注重与企业配合,称为建教合作或产学合作。台湾的建教合作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即: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准备,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安排,学生接受必要的学科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并在训练岗位接受入门的就业职能训练。其过程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周详规划、联系,严密督导与执行,并在经常性评鉴之下进行。这对学生德、智、体、群、美等教育成长与就业能力增强均有所帮助。台湾的建教合作依其实施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轮班式、奖学金式、实习式、委训式、工读式、阶梯式、进修式、学季式和研究式等。

(二)大陆高职教育体系

从学制上讲,目前中国大陆的高职绝大多数都是三年制专科层次的,但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应当还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中国大陆试点了几所技术本科,名称上为研究生层次的高职并没有。大陆高职教育体系较不完善,层次单一,终结性的高职教育培养出清一色的大专生既满足不了社会多元需求,也妨碍了家长和学生的就读高职院校的积极性。目前大陆主要以专科层次作为高职的主体。中职学生的分流,一是就业,二是升普高,三是升高职,招生与升学就业都有瓶颈。近年来,很多院校在订单式培养、企业实习、产学合作、精品课程等方面实行了有益的深入实践,如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为主,尽管在专升本、专接本、五年制高职等的试点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架通尚有检讨之空间。大陆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教育与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沟通渠道还未畅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只有少数人能进入高等学校就读,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普遍规模较小,真正的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几乎没有,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更是空白。大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或中专→高职(大专),之后就很难再有深造的机会了,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几个专业可以“续本”,这也是为何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补习一年又一年,也要往普通高中里挤,而中等职业学校年年招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的展望

在2012第八次江陈会谈中,江丙坤先生提到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大陆目前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及出口市场,为解决两岸货物通关的相关问题,双方也及时针对ECFA经济合作事项中的两岸海关合作议题进行了协商(见图3-5)。

(一)建立学术交流渠道,优先培养高职师资

台湾的技职教师学历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5%-85%,特别是私立的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引进国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校的知名度。大陆自2001年高职院校评估以来,高职师资有了深远的发展,但高职教师仍有许多属于普通教育范畴的,双师类型的教师较少,学历层次亦较不足,及时建立两岸学术交流渠道,形成短期培训、访问学者、科研课题共担等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重视教师队伍培训与建设,是目前当局刻不容缓、须努力促成之事。

(二)建立台商培训企业员工机制,共同培养人才

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是促进国家成功的职教经验。随着两岸产业投资、经贸、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深入,特别是今年海西经济区的开辟,两岸的企业异地就业人员增加,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提升企业人员素质,也将是未来两岸职业院校的合作展望内容之一。大陆可以结合台湾国际化的教育经验,训练专业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共同建立“实务专题”培训,建立一种人才培养机制,使员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实用型人才。两岸可以在培养大陆台资、外资企业各类人才方面尝试合作。(本文作者:傅秀仁 单位:侨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