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培育方式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培育方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培育方式探析

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或合作者。学生的角色则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是在一定情况下,针对无法满足需求的知识进行质疑、探求、构建和协商的过程(蒋学清,丁研201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包括了支架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及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本文主要探讨支架理论。

支架式教学是从建筑行业借用了一个术语所作的隐喻,支架(Scaffolding)或脚手架一词原先来源于建筑行业,指高处作业的辅助支撑架,是施工现场为工人作业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这里用来比喻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学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一旦学生能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支架,会被逐步撤离。这些由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给学生,用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各种辅助物,就被称为支架。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也很多。一个比较有影响、流行的定义源自于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的表述了学习者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帮助,相当于为学生所搭建的概念框以构建知识。这些概念框架能够帮助学习者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并达到更高的知识水平。概念框(见图1)是教师根据学习者现有能力水平和未来能力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情境教学,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课堂学习活动,从而通过使学习者在该情境中主动学习来覆盖整个框架区域,最终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的抽象工具。建构主义的这种支架式教学模式很适合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学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支架式教学法整合下的理工类大学生入职前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理工类大学毕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关涉一些科技方面的内容翻译。比如,目前国内很多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数控机床设备等产品都从国外进口,因而需要毕业生具备对产品手册英文介绍或说明的文本翻译能力,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毕业生缺乏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翻译时往往曲解或误解了文献资料的原意,这不仅影响了理解,给单位造成了业务损失,而目也有损于单位形象。在全球化背景下,理工类大学基于培养目标,务必重新认识和评估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对即将迈入职场的毕业生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翻译教学的地位。在抓好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同时,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输出型技能———即科技翻译能力的培养上。笔者这里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第一册第单元,精读主讲课文题为TheBattleAgainstAIDS(与绝症的斗争)。这个主题与现实贴合度高,是当下热点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翻译能力的培养则被确立为:1)了解掌握有关疾病的相关词汇和句型;2)了解相关绝症的预防、控制和治疗;3)读懂sectionB相关文章;4)能用英文进行此类绝症防治方面的报告;5)能制作英文海报宣传疾病防控。教师需要围绕学习主题和教学目标,按照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对授课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Pre-translating:引导探索,搭建脚手架根据入职前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之前学习已有的知识框架,教师首先要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内化新信息,不断建构新知识,从而逐步向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迈进,以期满足学生对入职前科技英语相关翻译知识的需求。根据教学目标,笔者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要求教学对象独立或组队完成,以达成引导对象自行探索的目的。第一: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要求学生分工合作,课前上网或在图书馆寻找疾病相关资料,总结常用词汇,并加以掌握。词汇是翻译的基础,必须为学生建立一个相关的词汇库,才可以确保学生在翻译时有词可用。第二:让学生撰写一份绝症研究报告,留待课上翻译用;第三:请学生结合课程在线网站收听材料,通过音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探讨疾病诊治常用句型以及地道的英文表达法,并加以记录。通过上述三个活动,令教学对象在课前对陌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降低学习畏难情绪,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作为学习主体自行探索,发现问题。这里主要是学生对此种疾病不太熟悉,再有就是医学上一些专业性强的词汇可能不知道中文对应翻译法。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下一个环节去解决。

2.While-translating:进入情境,活动探索情境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化的。即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关联的。语言学习尤其如此。情境化学习理论坚持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当置于一个真实度很高的情境中;二是学习需要社会交互与合作。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导到与学习目标现关联的模拟真实情境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按照预设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实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更能体验入职后的真实情景。关于情境的构建,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特点,故而可以利用多媒体为相关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教学提供语言使用和交际的具体的情景语境。使枯燥、静态的语言知识点变成有趣、立体和动态的生活场景。在教学中,一些学生较难掌握的翻译难点,例如英语长句的拆分和汉语短句的合并,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简单的动画或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短片,再现实际的交际场景,再配以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语境中去反复体会地道语言表达法,并总结翻译规律。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构建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组成2人伙伴小组,针对教师给出的开放式问题用英文进行讨论,这样的模拟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活动中将预先掌握的词汇和句型加以应用,并强化记忆。在进入情境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让入职前的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学生为完成任务,必须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学习:1)借助工具书等手段读懂课文的关键信息;2)精读本课课文,结合教师的问题理解文章并从中获得指导和启发;3)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当然,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置身事外,而应适当加以引导和提示,对学生每一步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避免学习内容偏离主题,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3.Post-translating:适当指导,善加评价,拆卸脚手架支架式教学法就是围绕学习目标主题,为学习者提供概念框架,然后引导学习者进入选定的问题情境中,让其独立探索和发现,独立解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就象脚手架一样不断攀升,并最终通过支架把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入职前的学生,最后撤去支架。科技翻译能力培养的前两个环节主要是由学习主体—学生所完成的,要求学生主体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去探索并完成老师设计的学习任务。第三个环节涉及到效果评价则是需要教师发挥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善加评价。一般说来支架式教学法的效果评价包括三个内容:1)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2)对协作学习所作贡献的评价;3)是否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的效果评价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学生上交的翻译作业;二是课后的网上交流平台上请学生自我评价并留言。对于学生的翻译,教师要采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问题,找亮点。哪里语言不到位,哪里翻译得准确地道;再结合教师评改,这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会起到很大作用。而课后的网上交流更是使用最新的信息交流手段,令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感想,对新的教学法的体会,对未来职场所需知识的构建,以及对未来教学的调整方向。

结论

因此,理工类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要适应学校的培养目标,要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同时还要针对即将毕业入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将培养学生的科技翻译能力融于日常英语教学当中,对发展信息交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实际意义。

作者:孙晓晖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