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高校国防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论高校国防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论高校国防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

一、高校国防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时代迫切要求把国防教育摆上特殊地位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进步发展和繁荣昌盛的希望所在,但他们长期生长在和平安宁环境中,使他们的国防意识和观念淡薄,缺少那种在战争年代应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与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态势形成强烈反差。在学校阶段,一方面,他们表现的血气方刚、精力充沛、争强好胜,富有激情,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能动性空前的活跃;另一方面,他们对各种思想观念的分析辨别还缺乏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素养、国防观念等意识尚处于形成阶段。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既是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塑造成型的有利时期,又是青年学生易受到错误思想意识影响,形成不良思想意识的危险时期。所以高校必须在通识教育中,借助优良的通识教育的基础平台,切实开展国防教育,利用有利的育人之地,将其摆上特殊地位,并通过亲自体验、参加军事生活,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培养中华民族祟勇尚武的传统美德,使他们在对自己的前途和希望的美好追求中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国防观念,以引导青年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展。

(二)国防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国防教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现实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巨变,而且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种思想意识、多种文化,多种观念的相互碰撞和各种社会思潮纷繁杂陈的局面。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不能不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出对时代精神追求的特殊心态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国防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生通过军事理论和国防政策的学习,了解更多的关于国家利益及相关方面的知识;能够有效弥补目前我国中学阶段过分偏重智育教育的不足,使德育、智育、体育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并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既增强国防观念,打下良好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能作为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由于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尤其是对大学新生的军事训练会使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感性认识更为直接和明显,可以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战争与和平,对中国国防历史、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正确的了解,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安思危、爱军习武、保家卫国等国防观念。

2.国防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观念

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而国防意识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有着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只有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才能使他们为祖国积极献身、流血牺牲。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关心国家兴衰、民族大事,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同时培育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风尚,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3.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防教育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这些都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将来更好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以通识教育加强国防教育的几点举措

(一)优化国防教育课程设置

要实现国防教育通识目标,国防教育课程设置要优选优化,重在“通”和“识”上下功夫:一是要具备“通”,即教学内容要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学习方法能够相互融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使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能获得经常沟通,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高校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军人一般能力的教育,着眼于一般性和教育性,达到“通”的目标。二是要具备“识”,以“通”求“识”,这里的“识”是“识见”,即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此外还要识文化、识历史。帮助学生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因此为了达到“通”和“识”,国防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中要突出国家安全观、利益观、主权观、领土观等“大国防观”和“全局观”。从而让学生认识民主政治,能够作出道德判断,寻求全民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寻求社会命运之根本。总之,国防教育目的是以宏观、远大、有器识的基本认识为基础,这些都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及个人的发展打下广泛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完善国防教育教学手段

首先,选用多种国防教育方式。坚持传统讲授和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幻灯片、音像、图形及课件运用到理论讲解中,使国防教育形象客观、深入人心。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采取问题研讨、辩论式教学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战例教学法,对典型的战例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对该理论的认识及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对战例展开研讨,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教师还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推荐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军事著作、读物,开设国防教育讲座和选修课、通过专题征文和演讲,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英雄纪念馆、纪念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多渠道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使学生增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加强高校与军事院校及部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可视教学需要派遣国防教育的教师以培训、进修等方式到军事院校学习,以掌握军事理论的前沿知识,了解世界军事发展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国防教育素质和水平。同时,还可不定期邀请军事院校的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开辟国防理论教育的新途径。为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性认识,可能的情况下,高校应尽量安排大学生到驻地部队参观学习,请部队讲解装备性能,与官兵面对面交流,切身体验军营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新的活动载体、挖掘新的教育资源。例如,利用“九·一八”、“一二·九”等纪念日,加强国防教育。2001年4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的主题节日,是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时机。高校应切实搞好纪念日和节日的活动,宣传贯彻《国防教育法》,使广大学生身处其中耳濡日染、在校园内形成一股热爱祖国、献身国防、为国献身的浓厚氛围。

(三)开展高校国防通识教育的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基本内涵是指教育目标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先于经济的发展”。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和战争胜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造成的后果,决定了各个国家无不竞相将本国所拥有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运用于军事,这客观上造成了军事科技的优先发展和军事理论的先行。在军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武器装备和军事理论更新的周期正越来越短,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的理论教学不能拘泥于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必须时时更新,紧随当代世界军事变革的总体发展趋势,确保教学内容的超前性,以体现时代要求。

三、结论

通识教育与国防教育的概念是相互独立的,但彼此又是相通相融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明显,并且结合点也很多。高校国防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是新时期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我们只有通过对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索,尤其是对传统观念的更新,使之适应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开展不同的国防教育模式的比较,不断完善,不断创新,通过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互补、相互促进,真正推动国防教育学科的良性循环,达到共同发展,才能使国防教育在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黄欣加 吴玮 戴志燕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