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旨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为其未来适应教育信息化课堂打下基础。在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现状,进而探究基于雨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教育技术公共课微课项目落实到传统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的优势互补,成为向学生展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生生案例,同时为相关慕课和微课项目的落地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雨课堂;混合式教学
一、我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手段、方法的更新,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实现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这个目标的设定,是通用目标,适用于任意专业,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需求为引领,但未结合不同的师范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未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距离不同专业的学习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教学内容的选取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大纲中,选取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育技术概述、FTP服务设计与实施、学习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多媒体素材的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和思维导图的使用几大模块。但由于24课时的小容量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在内容上自由选取,无法做到将其全部传授给学生,经常会针对教师擅长的方面进行选择。同时,由于教师每次讲授专业不同,无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背景且具有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结合专业进行讲授,较少考虑学生学科专业间的差异,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教学方法的选取
通过访谈10位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师发现,老师目前采取的教学方法多以任务驱动为主,演示法为辅,引导学生完成教育技术各类软件的学习,学生的实验都是以模仿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做什么,甚至不能完成基本的验证类的实验,使学生只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没有体现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此外,由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不同,面对60人左右的大班授课,教师无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只能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实施教学,造成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低的学生跟不上。
4.评价方式单一
通过调研我校教育技术课的评价方式,主要通过作品考察的方式来完成。在结课的时候,学生制作一个课件或微课或其他相关作品,教师提出制作要求,并给出评分标准。这种评价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总结性评价,考核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但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水平,对学生课前课后的进步情况未综合到考核过程中来,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基于雨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的尝试
基于对我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实施现状的分析,以普通师范专业数学教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为试点,尝试构建基于学科需求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进行试点。在探究过程中,联合了三位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工,3位教师共同担任3个专业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
1.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
以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总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数学教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植科)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对接,细化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构建
以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张凯老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任务驱动教程》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和课程教学大纲,尝试构建基于雨课堂的资源系统,内容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库的多元立体化教学内容,并创新“专业+素养+实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相同的技能应用在数学、植科和小学教育不同的知识领域,并提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大纲,又不局限于大纲,丰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并将学生的作品也作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形成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教育技术课程内容。
3.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的构建
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的构建,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既是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也是为职前教师树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分为3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实现了传统课堂的部分翻转。课前,教师依据课程内容,通过精选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活动任务,进而制作课前预习的多媒体课件,并提供相应技术或理论学习的微视频资源,以及与学生专业匹配的教学案例,并通过雨课堂进行。学生通过预习教学课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资料整理的任务以及学习微视频资源,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带着疑问准备上课。课中,教师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围绕本专业某个知识点,结合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交流讨论并设计制作要展示的成果,基础操作部分可以由学生观看预习资源解决,对于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答疑。通过将学生作品在雨课堂端播放,学生可以参与弹幕互动或发表评价,进而评估学生的业绩。课后,学生可以依据课堂互动、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进一步完善自己小组的作品,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在雨课堂相关讨论区与其他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有效地解决了原有课堂中无法解决的不同层次学生知识与技能习得的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资源以及后续学生资源的上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的案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整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基于雨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流程的思考
基于雨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在数学教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了试点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流程的应用,有优势也有不足。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由于雨课堂的课前发送资料、课上互动与课后复习的功能优势,解决了原有教育技术公共课中无法满足学生个别化需求的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前课中课后资源,能够实现差异教学,有助于关注所有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新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打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教育技术中体验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雨课堂应用于教育技术公共课,其完善的跟踪系统,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大量的数据,有效补充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评价模式,既有对学生作品的总结性评价,也有对学生整门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有效改变了原有的评价形式,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问题。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所任教专业的学科内容,同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疑问或进度,无疑增加了教师任教的工作量。其次,24学时课堂外,也需要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后,教育技术素养的养成,离不开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硬件条件,但各个专业学生对于这些设备的拥有率,也给技术的习得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雨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刚刚起步,后期的研究将继续完善此次改革中发现的问题,促进改革中优势元素的更好发挥,更好地建立基于课程大纲的多学科资源的共建共生。
参考文献
[1]孙莹莹,吕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北华大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2):142-143+149.
[2]唐文秀,石晋阳,陈刚.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8):89-95.
[3]孙艺瑄.新媒体时代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6.
[4]郭晓英.SPOC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2]
作者:石秋香 王丽影 李建英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