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

摘要:文化自信是激发国家发展生命力、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内生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基石。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践行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辨识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引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鸣;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态度的反映,带有国家政治样态的烙印。只有彰显民族国家自信的文化才能成为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并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中促进人类进步。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文化传播的时空界域,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思潮涌入中国,甚至与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产生冲突,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和实践路径,培育、巩固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及其表现

文化自信建立在主体对其所处文化环境中文化内容的认知基础之上,能够使主体产生积极乐观、骄傲自豪的情感体验以及绵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既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为具有涵化特征的相应行为倾向。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源自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判断与态度认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滋养品格。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沉淀,展示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中华儿女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无论是以具象的物质载体,如书法、语言、文字等形式呈现出的文化,还是以抽象的意识载体,如传统节日、价值观念、道德品格等形式表现出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财富,是涵养新时代大学生优秀品格的源泉。拥有文化自信的大学生能够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推动新时代形成新风气,勇于自我磨砺,进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第二,主动体悟革命文化以提升境界。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促进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国革命历史的长镜头看,革命文化自发展出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等特质,就开始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这种民族精神凸显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国强民富理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从一创立就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带领国家走向富强,不懈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革命文化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伟大实践之中,彰显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中国精神内容之中,具有强大的内生力量。新时代大学生应积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砥砺前行,坚定理想信念。第三,积极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指引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色的文化体系,具有反映思想意识与实践发展规律的科学性、追求与时俱进变革的开放性、吸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性理论与实践成果以及世界进步文化的包容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活力,是我国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积极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学习方向,开展适应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实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主动将青春奉献于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增强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力,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功能。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社会思潮一般代表了某个阶级以及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在当代主要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价值构建产生影响。兴起于西方的实用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潮等等,以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快速传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价值判断,弱化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引导大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正确辨别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途径。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曾特别嘱托,“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路径。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随着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的不断加深,中国如何认识世界文化,如何使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如何突出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在比较和处理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外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守正创新。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提。在党的领导下保证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其次,紧密联系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基础。文化的来源、创造和发展都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成果有助于大学生坚持唯物史观,坚定文化自信。再次,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进步与发展,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文化自信对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价值。

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正确辨识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能力。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人们的精神活动方式与成果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P1516)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深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发展观等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规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正确辨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指导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领者”作用和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作用。教育者要练好“基本功”,夯实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辨析各种文化现象,提高大学生甄别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能力与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及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灵活的教育方式,在主题班会、讲座报告、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指导学生社团运用多种文化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发挥朋辈影响的积极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第二,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引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鸣。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频更新和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高校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借助网络平台和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要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形成体系化的创新性文化成果并进行广泛传播。同时,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模拟再现革命场景和人物,以沉浸式体验让大学生深入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彰显时代性、充满活力的文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创作优秀文化作品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引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鸣,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第三,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他们接受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对他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影响。加强价值观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首先,可以采取比较教育法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如通过对中西方价值观的历史、逻辑和本质的比较,特别是结合肺炎疫情等当前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应对态度及其体现出的价值观差异,引导大学生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偏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感与灵活性,同时站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性和人民性。再次,要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情感基础,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指出,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4](P128)。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情感依托。高校要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仪式教育,如集体升国旗、唱国歌、各种纪念日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组织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开展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激励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怀内植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N].人民日报,2015-10-15(2).

[2]孙冲亚,高福进.革命文化认同的逻辑、挑战及其推进路径[J].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2).

[3]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魏荣 肖李伟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