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模式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践行“德技双馨”人才培养理念,关键考量因素是职业素养。第二课堂具有实践育人的天然属性,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在内容设计、工作实施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第二课堂;职业素养;培育模式;高职院校

1第二课堂和职业素养的界定

1.1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通常是指在专业教学计划之外,由学校统一管理、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志愿参加的一切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实践学习性活动[1]。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可以概括为两个特点:一是不可替代性。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第二课堂植根于校园生活,体现的是实践本位,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高职院校育人体系,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较强的体验感和亲和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高职院校三年学习生涯的不同阶段,根据职业标准、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此平台上自主积累、扬长避短,增加职业素养的获得感。

1.2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定性和要求,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技能的综合,是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集中反映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状态和职业能力等综合品质水平等[2]。职业素养侧重个人后天的训练和培养,从动态的视角审视人格魅力的提升,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塑造优良品质和工匠精神等。当下的中国呼唤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职场特别看重员工的敬业心、责任感、忠诚度和执行力等要素,这些愿景的潜台词就是更好地培育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学生从“校园人”锻造成为“职业人”,更离不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相应的社会教育环境。

2第二课堂培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纵观历史、中外对比,都充分说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传统的第一课堂实际上不能完全满足如今的人才培养需求,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第二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实践应运而生。

2.1实施第二课堂培育模式是中国特色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有别于他国职业教育的一种“中国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之一。素质教育由思政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构成,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要解决的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问题。第二课堂离学生最近,实践育人、寓教于乐,是素质教育的天然温床,可以打通职业素养提升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第二课堂培育模式更是落实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要求和创新中国特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积极举措;也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实施第二课堂培育模式是协同创新的需要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通常由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推动实施,长期以来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上有着不俗的表现。深化高职院校共青团改革,加强共青团育人职能,强化共青团组织建设,迫切要求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面向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而在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及学校资源和发挥学生朋辈互助作用的基础上,协同第一课堂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办好课外科技、创业、文艺等比赛,将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总“剧本”细化成可操作性的课外“台本”,形成参加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

2.3实施第二课堂培育模式是人人出彩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初心,就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实现有质量的就业创业,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是“宽进”,学生个性强、爱好多,喜欢实践尝试,但文化基础较薄弱,急功近利,自信心不够。通过第二课堂让他们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能够清晰地自我评价,找到“成就感”;学分制、流动教室的普及让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通过第二课堂,让他们有机会遇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积累了人脉,比学赶帮超的剧目在课外活动中一次次上演,让他们找到“团队感”;第二课堂是信息的集散地,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环境的变化往往首先通过第二课堂接近学生,让他们有了“方向感”。值得指出的是,在第二课堂这片沃土上,特别讲究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开发的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相应的发展。

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较为简单化,依靠课堂教学渗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人文素质与沟通类课程和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第二课堂的活动看似丰富热闹,却不成体系,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合力,这样的培育方式相对滞后,导致学生无法树立起对职业的认同和归属感[3]。表现为如下3点。

3.1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管理和德育部门单打独斗,第二课堂松散,覆盖面窄,经费保障不到位、活动娱乐化等问题,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往往缺乏教师的有力指导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激励措施。

3.2实施方案不到位

各校在第二课堂中有可圈可点的好做法,但大多以单个活动、项目的形式分散在校园基层,总结推广不够,星星之火还没有燎原。

3.3校本特色不鲜明

没有把校训校风熏陶、课外比赛练兵和企业文化融入作为新时代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助推器和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增加美誉度的法宝,目前导向和投入不明显,品牌效应没有形成。

4设计第二课堂培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模式———以江苏工院为例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工院)以构筑校园四大模块为统领,把各类学生课外比赛作为抓手,嵌入实践育人的理念,聚焦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不断探索实践。

4.1设计原则

4.1.1坚持融入人才培养大局

随着“双高计划”的落实,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围绕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重视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更加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全面发展。第二课堂必须顺应改革的大趋势,调动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4.1.2坚持服务学生发展需求

职业素养是学生发展的软实力,第二课堂应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自身海纳百川、形式灵活的优势特点,依托校内外资源,精准构建科学、务实、有效的第二课堂培育职业素养体系。

4.1.3坚持突出校本文化特色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一所大学的文化生活常决定这所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有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4]。第二课堂应立足校本文化资源,营造“职业”氛围,提炼职业素养元素。

4.2模块构成

分析职业素养的内涵,结合第二课堂实践性特点,将课外活动分为4个模块,进行动态管理。

4.2.1职业道德类

着力培养爱岗敬业、奉献担当的职业精神。普遍开展“OneclassOnedream”“我的职业范儿”系列风采展示活动;在青年共产主义学校中开设职业道德讲坛;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开展“敬业人、奋斗者”研讨与社会观察体验活动;规范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和激励机制,启动“微公益”DIY项目,开展公益校园建设;利用QQ、微信、抖音、校园广播等媒介弘扬职场主旋律,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2职业态度类

着力培养严谨专注、探究创新的职业作风。“忠实不欺、力求精进”是江苏工院的校训,具有本土气息的职业素养底蕴。广泛开展解读校训、为校训代言、寻访杰出校友实践活动;对接“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创效大赛,届次化办好海选、复赛、决赛,让高手从民间诞生;做强学生组织,培养学生骨干,遴选“不求高大全、但求真善美”的准职业人,通过“学兄学姐讲故事”的形式,让榜样的魅力感染普通学生。

4.2.3人文素养类

着力培养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举办届次化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巡礼”、综合性文艺晚会等活动,对接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协同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展示学生的多才多艺,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用时尚、情感的元素,开展以“礼”文化为核心的国学浸润式活动。

4.2.4专业技能类

着力培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人风范。坚持“以赛练兵”,承接专业教学中的技能比武类活动;办好大学生创业园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毕业设计实操展示活动;与企业共建双向互利互惠的就业实习基地,开辟与第一课堂相互衔接的课外专业技能训练载体。

4.3实施路径

4.3.1建立职业素养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加强资源保障,宣传部、教务处、团委、素质教学部、学工处、科技处和财务处建立联席会议,在构建第二课堂仿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信息体系、动态管理体系和价值应用体系上综合发力,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坚持开放包容、协同育人,动态吸纳和调整第二课堂模块中的项目,力求有针对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强第二课堂的过程管理,改变“放羊式”松散模式,对学生每次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化记录与考评,把“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和能否毕业的指标之一,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具有规范性、公信力的科学参考依据。

4.3.2强化政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

首先,学校定期举行企业文化、企业技术讲座,在合作企业里建立职业道德和企业精神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5]。由学校提供场地及硬件设施,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提供项目资源,联合打造时尚空间、匠人工作室、校园咖啡屋等实体平台,分批次吸收学生课余兼职。设立企业奖学金,联合开展岗位职业素养比赛。其次,密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关系,把第二课堂的平台尽可能多地放在校外,开发各种社会实践的岗位,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职场文化。

4.3.3发挥指导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指导能力是第二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通过在教师年度考核评价中计算其他工作量,引导教师花心思花精力投入第二课堂,积极聘请社会贤达、行业专家或企业骨干兼任学生第二课堂导师,让教师在各个模块中当好评委、编剧、导演、指挥和示范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素养,定期评比表彰优秀社团指导教师。

5结语

第二课堂培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可以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具体和更现实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验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育人效果。学校将“第二课堂”与各类课外竞赛相结合,优化赛事选拔和管理机制,不仅使学生在历年的“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取得好成绩,还拓宽了培育职业素养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艺术鉴赏力,增强爱校、荣校意识,对接和补充第一课堂,还可以让学生逐步确立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剑雄,宋丹,高树仁.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历程、焦点与前瞻[J].重庆高教研究,2017(6):119-122.

[2]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熊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77-79.

[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0.

[5]李德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86-88.

作者:周天一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