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舞蹈心理学下的幼儿舞蹈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舞蹈心理学下的幼儿舞蹈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舞蹈心理学下的幼儿舞蹈教育

【摘要】依据舞蹈心理学来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活动,要严格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成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重视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让他们体验积极情绪,进而从情绪上升到情感以及情操的体验。促进幼儿个性健康的发展,对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幼儿;舞蹈;教育

一、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

舞蹈心理学强调舞蹈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处于身体发展和心理发育的启蒙阶段,精力充沛,性情活泼好动。进行幼儿舞蹈教育,首先要根据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来开设舞蹈课程。幼儿在接受正确的舞蹈活动时,可以使身体变得更加灵活协调,促进审美认识发展,提升自我表现能力,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若是将幼儿舞蹈教育当作成人专业化舞蹈教育,忽视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不仅会影响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同时很有可能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伤害。

(一)设立幼儿舞蹈的主题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就是认知,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感知觉等能力较弱,认识活动很敏感,他们的感觉和知觉处于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认知水平有限的他们善于捕捉欢快的旋律,可以跟着节奏舞动身体进行模仿。所以,幼儿舞蹈教育要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心理发展与成长,推动幼儿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提升。在开展幼儿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设立舞蹈主题,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设置舞蹈课程时可以利用幼儿熟悉的音乐、故事、环境等拟定主题,帮助孩子减少陌生感,积极参与到舞蹈活动中,同时进行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例如设立情境:猫头鹰独自在森林里,只有它和它的影子。让孩子们探索影子,探索身体的可能性,自己去创造动作。具体设置可以以教师模拟森林里各种音乐的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们伴随音乐模拟猫头鹰的“翅膀”,练习手臂的延伸与收缩,以达到锻炼手臂力量和反应能力的教学目的。一堂幼儿舞蹈课通过创造情景、想象角色与游戏的带入,使孩子们在过程中紧跟教师的节奏,始终专注于课堂学习,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提高幼儿舞蹈的故事性、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因此他们的想象力非常活跃,但是想象力水平和思维水平较低,注意力非常容易不稳定,且幼儿在舞蹈时大多数凭借自己的内部感觉来完成。这一发展规律决定幼儿舞蹈老师在进行舞蹈教育时要注重提高舞蹈的故事性,增强趣味性,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舞蹈活动,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行舞蹈教学。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训练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增加趣味性,这一操作也有益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和对情感世界的认识。例如:一群蚂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西瓜搬回家,先给孩子们讲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扮演小蚂蚁,反复上演“分享”和“分担”的故事。通过引导孩子们进入教师设定的“搬西瓜”情境,让他们想象分享甜美的西瓜的情节,感受分享后的快乐以及协作带来的成功;让孩子们模仿小蚂蚁吃西瓜和吃饱了的状态,训练头部的灵活性和音乐节奏感;启发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与挑战,鼓励他们用乐观、勤劳的态度应对挑战,同时也告诉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退缩而应勇往直前。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完成过程中,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可以自己设置动作,自己感受,而教师作为主导者,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能力,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重视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

在心理学上,行为主义理论家华生关于幼儿情绪提出了“非习得性情绪”,克林勒特和坎波斯提出幼儿情绪的发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种种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尤其需要重视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通过给予积极体验、调节消极体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注重给予积极体验在幼儿舞蹈课堂中,舞蹈教师的情绪对幼儿的课堂学习和接受程度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行为作风和舞蹈形象也容易影响幼儿的认知。因此,舞蹈教师要注重给予积极体验,引导幼儿的自我价值观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设立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参与学习,孩子们跟随教师的节奏,积极参与舞蹈活动,进行认识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大自身的情绪,对表情可以进行夸张化处理,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主动表现。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肢体运动或是情绪变化中观察自我,提升对自我的认知,从而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获得主动感。这样积极的幼儿舞蹈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我接纳感,使他们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授新的舞蹈动作或者舞蹈技能时,可以在孩子们学会后给予表扬和鼓励,促使他们获得积极体验。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邀请跳得好或者表现好的孩子来当“小老师”,再给他们鼓掌时,孩子们的表现欲往往是最强烈的。他们渴望获得老师的表扬与认可,获得当“小老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舞蹈活动中积极鼓励孩子,让课上的孩子们都能获得积极体验,获得主动感。适度的夸奖对幼儿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获得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后,孩子们的内心也会越来越强大。

(二)重视调节消极体验舞蹈心理学提出,舞蹈教育活动要关注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幼儿的情绪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幼儿舞蹈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情绪、情感的发生,及时将孩子的消极体验进行转化,让他们体验积极情绪,进而从情绪上升到情感以及情操的体验。对于还未发展成熟的幼儿来说,坚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重复、反复训练容易让他们失去耐心。所以,在进行幼儿舞蹈教育时尤其不能进行枯燥的教学,好的舞蹈课堂应当生动有趣,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身体素质较好、领悟能力较高的孩子也许可以很快记住一些动作,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迅速掌握,那些学习较慢的孩子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不断练习。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刻一味关注表现好的孩子,忽视了还没学会的孩子,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消极体验,违背舞蹈心理学的要求,幼儿容易失去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讲究因材施教,对表现更好的孩子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更应该耐心指导和鼓励。幼儿各方面发展不成熟,容易缺乏安全感,因此有的孩子最开始上课时比较紧张,把握不好舞蹈动作要求,学得不好,孩子也很沮丧。对待幼儿,教师在舞蹈课上应该多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爱,获得安全感、认同感。通过调节消极体验,使孩子转变情绪,积极地进行舞蹈训练,增强其自信心和表现能力。当孩子对自己的舞蹈充满自信时,自然会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用肢体表现开心、悲伤、害怕等多种不同的情绪,从而使儿童获得情绪知识和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比如,设定相关情境:一个女孩很喜欢跳芭蕾,但是比赛评委嫌她的脚太大而拒绝观看她的表演,她只好放弃跳舞。让孩子们进入情境,感受主人公的情绪。随着音乐表演“悲伤”,训练孩子们通过舞蹈表现自己的情感,启发孩子们运用肢体表达情绪。有些孩子不能迅速进入“悲伤”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表扬做得好的孩子,同时在动作或者语言上启发还没有进入状态的孩子。

三、促进幼儿个性健康的发展

幼儿这一特殊群体的各种意识发展还不完善,所以不能对幼儿的舞蹈教育提过高的要求,应该注重以美育人,陶冶幼儿情操。通过舞蹈教育可以扩展对自我、对环境、对世界的认知,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但缺乏判断能力,所以教师在舞蹈活动中需要传输正确的知识。幼儿舞蹈教育在训练过程中不仅仅包含形体训练,还包括心理训练、感觉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和自我意象训练。幼儿时期大脑还未发育成熟,这个时期他们的个性、性格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培养和教育。他们没有形成完全稳定的独立人格,容易情绪化,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容易变得不自信、懒散、消极、缺乏胆量、半途而废等。所以,教师在幼儿舞蹈教育活动中不仅需要教授舞蹈技能,在设计组织舞蹈教学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模仿能力等天赋,激发幼儿用肢体表达情绪,培养个性和性格,进而提升其他能力。幼儿舞蹈教育应该通过舞蹈动作、肢体语言传递正确的生活态度,无形中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述能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接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与没有接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往往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经过舞蹈训练的孩子在与同伴和老师的磨合下锻炼了社会能力和活动能力,在与人交往时更积极主动、更加乐观,这些都是源自舞蹈活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蹈教师利用舞蹈心理学来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注重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成长,使孩子们身心得到锻炼和发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性格,拓宽其对世界的认知,还能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丰富其情绪情感,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正确开展幼儿舞蹈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在审美教育中得到美的熏陶,在美的氛围中成长,既可以陶冶性情,同时对于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对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严瑾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