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加强理论支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核心是人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多处提及或涉及农民教育培训,明确提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并就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出系列部署和安排。要在实践中落实好中央要求,必然会涉及专门的理论支撑问题。目前业界关于农民教育培训领域的理论有没有、要不要,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等尚存争议。分析认为,专门的理论及研究必要而迫切,并且是做实做好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前提。
一、理论有没有
世间万物发展均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专属规律就必定有专属理论。农民教育培训依托于农业农村(以下简称“农”)和教育(以下简称“教”),动力来自农业农村的人才需求,实施过程表现为教育的基本形制。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既直接来源于“农”和“教”两方面的理论指导,同时又因自身专有活动而形成独特的发展轨迹,具备专属的发展规律。农民教育培训理论必然会在融合农业产经理论和教育理论的过程中独立出来、自成体系。据观察,改革开放的头三十年,中国农民教育培训活动还零散分布于“农”和“教”两个工作体系,在理论体系上与两者的边界并不明显。但随着时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实践越来越丰富和独特,并不断与社会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发生跨界碰撞。可以预见,下一步中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理论,必将与“农”和“教”在边界上越来越清晰,体系结构也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严密。当然,这种体系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将与“农”和“教”两方面的理论体系始终保持着依存、协同和促进关系。
二、理论研究要不要
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对于实践又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理论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为实践开路。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理论问题,目前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将这项工作局限在教育工作体系下的职业教育层面,认为没有必要将其从中剥离出来,有现成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就够了。二是将其看作农业部门的项目工作,有关理论研究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要按照项目运行规程实施就行了。持这两种认识观点进行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势必走不稳走不远,或陷入事务主义。我们不能因为理论尚未完全清晰就放弃求索,不能因为理论遥远就安于现有的事务运转。农民教育培训理论研究,有助于三方面问题的解决。一是经验总结问题。目前的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做法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大多是现象的描述、材料的罗列、事实的堆砌,讲不出道理来。比如近几年一些地方推出的做法经验总结,以“模式”称谓进行包装,有混淆概念之嫌,细究其中,经验仍是旧经验,所谓的“模式”也难于推广。究其原因是缺少总结或缺乏理论研究能力,提炼不出普遍性的原理来。二是认识厘清问题。业界内部概念杂乱,如“骨干农民”“主体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新农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培养”和“培训”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概念内涵是什么、它们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由于概念提出初始即模棱两可,加之欠缺后续的解释说明,造成业内各实施层级人员讲不清楚,要做得明白更是给人一个大问号。三是社会氛围营造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社会高度关注农民教育培训,并强调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但社会各界的认识大多浮于表面,见诸媒体的评论报道莫衷一是,或以“望远镜”观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摘取个别事实以偏概全,盲人摸象。如无视主体机构普遍无投入、基础差的现实,片面提出健全师资、基地、教材建设等机制构想,措施建议隔靴挠痒、禁不起推敲;把只适用于生产一线从业者的“手把手”式实操培训,泛化认为对所有受训者都有效;更有甚者,因部分师资不接地气而否定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全方位的生动实践,因个别地方工作走形式而否定这项事业的整体成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实践只有上升至理论,才能指导实践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农民教育培训尤其如此。只有以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对各地经验做法的背景、实质、机制、特定条件和实现范围,进行全面调查、梳理和分析,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找出共性原则,才能上升为名副其实的“模式”,才能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和工作措施。只有通过理论研究,将现有杂多概念进行辨析归并、去伪存真,赋予相对准确的内涵边界,形成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组,才能从认识原点上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促进业内工作有的放矢更富成效。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才能对社会误解及时澄清和纠正,对现象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才能以鲜明的观点主张去引导舆论,才能“有理讲得出,还能传得开”。
三、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方向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着手。首先是广义方向。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离不开主体、客体和两者间的作用途径,广义方向应围绕这三方面开展:主体方面研究从中央到县各层级的教育培训供给侧共性结构,客体方面研究教育培训各类对象群体,作用途径方面研究教育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和教学资源。其次是狭义方向。农民教育培训应用性强,要能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及时解决有关人的各种素质能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重点,也是理论研究的狭义方向。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我国乡村发展现存5个问题中的首个问题“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就与农民教育培训直接相关:通过怎样的教育培训供给,帮助农业从业者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以促进以上问题的解决,就是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的重要方向。当前的理论研究重点,应聚焦于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教给谁”,明确各类教育培训对象,包括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返乡下乡人员、贫困户、农二代等阶段性特殊群体。研究各自的群体特征,包括文化素质层次、生产经营形态、学习心理特点等。“教什么”,一是研究各类对象的现实需求内容,如针对贫困户,要研究长效脱贫的产业技术技能内容。二是研究应知内容,如针对休闲农业农户,要研究经营管理规划的必备内容和“负面清单”内容。“怎么教”,一是研究不同目标下的教学设计,包括讲授、讨论、现场教学等环节的比例、顺序,如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与农业高端创业培训,两者的教学设计就截然不同。二是研究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学法和教学资源,如对从事同一产业的东部城郊农民和西部传统农区农民,所提供的教学法和教学资源组合就不一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农民是阅卷人。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的任务繁重,要答得好、答得有效,让广大农民有最大获得感,需要理论研究的如影随行,需要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修正、丰富和完善。我们应围绕新时代农业农村对从业者的素质能力需求,总结运用好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构建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农业特色、体现成人教育发展规律的专属理论体系,为规范有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作者:欧宇 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