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困境及解决路径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困境及解决路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困境及解决路径分析

摘要: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公共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教育质量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大局。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改革安全教育要坚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培养能够应对公共安全风险和挑战的并能够效维护公共安全的人才。然而,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存在教育的应然性和和实然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碎片化、教育对象未全员化、教育队伍尚未达到专业化的困境。因此,高校继续探索公共安全教育的完善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安全发展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公共安全教育

一、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涵

新时代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是指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指导下,对高校人员进行公共安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灌输,从而提高高校人员公共安全责任意识,提升其公共安全素质、掌握其公共安全能力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安全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新时代公共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从个人层面讲,新时代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公共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和素质,能够具备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的个人;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讲,通过对公共安全教育高校要培育适应新时展要求的,要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人才1,主要是增强大安全观意识,提高大安全观的素质和能力。在新时代,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保守国家秘密的意识和责任,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提高爱国主义意识;二是网络安全教育,自觉遵守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学会辨别网络信息不制造和传播不恰当的网络信息;三是消防安全教育,掌握必要消防知识和逃生技能;四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用积极的心态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七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学习公共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于一些传染病、慢性疾病的防范意识,增强大学生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的应对本轮。六是人身财产安全教育。七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二、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碎片化形式传统化目前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未正式纳入教学计划,没有教材、学分及专业教师团队2。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分散在形势与政策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这些课堂以及不定期的讲座之中,很少有针对公共安全教育的持续性讲授。此外,这些课程之间关联性、层次性不强,因此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是否完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公共安全主题讲座多数是在大的空间中集体进行的,这样教育效果就很没有保障,教学方式主要是实践案例教学,缺乏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且案例中的个案不能很好地概括全部公共安全教育内容。这些碎片化的内容不能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育对象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对公共安全基础知识的掌握、公共安全意识和责任的形成有一定的障碍。尽管高校中也存在自发进行公共安全教育的社团组织,主如一些社团通过拉横幅、进行知识竞赛等各种途径进行自我教育,这些教育客观上能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增加自我保护意识。但是这些课堂教育、拉横幅、组织知识竞赛等方法并未从根本上激发教育对象的安全知识传播意识和公共安全责任意识,对安全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更是有限的。因此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性更难以落实。

(二)教育主体队伍尚未达到专业化目前多数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门负责高校辅导员、校园安全的保卫人员和分管学校安全部分人员;这些教育者拥有丰富的公共安全管理经验,在从事家教学中往往能结合具体案例模拟情景教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由于他们常年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并不熟悉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加上目前没有专门的教材可供参考,因此教学内容缺乏理论深度,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类是政治公共课教师,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兼顾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他们有丰富的政治公共课教学经验,但是一方面由于其教育背景几乎是非公共安全专业,客观上造成他们对于公共安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安全教育不是政治公共课教学主要内容也尚未纳入考试考察部分,因此其专业化程度十分有限。第三类是高校中自发组织进行自我教育社团或其他组织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大学生。他们是实现自我教育的主体,进行自我教育能激发其自觉维护自身、校园、社会国家安全的意识,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由于他们自身局限性,其专业化程度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

(三)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对象尚未全员化入学新生特别是大一群体是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开展对象是,其心理健康教育、人身财产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的方面教育都较为全面,并且大多数高校为其制定了有一定专门的教育课程;如军训、国防安全课。这些课程有利于新生的适应高校生活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有利于校园和谐,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提高其公共安全素质和能力。但是相对大一新生很多高校对于研究生公共安全教育稍显松懈,更侧重实验室安全和器材使用的安全、保守机密、网络安全教育等方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人身财产安等其他基础性教育较为薄弱。国际交流生是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另一目标对象,由于大多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加上生活习惯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公共安全教育重点关注对象之一,但由于语言差异和掌握外语的公共安全教育人才的缺乏,当前高校对外国留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思想和安全管理上虽然重视但是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践层面更较为薄弱。此外,高校教职工承担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由于其自身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较高,往往被认为具备足够的安全能力和水平,往往是公共安全教育忽视的对象。但事实上,从某大学教师被骗千万事件可以看出,高校教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他们也需要不断接受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意识也需要不断进行强化。

三、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路径优化探索

(一)完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形式针对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碎片化致使教育有效性不强的现状,高校要完善课堂体系。首先要根据新时代是要求和高校人员的实际需要挖掘整理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方面是要在新形势下把握高校人员自身的安全需求和时展给高校人员带来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要深入把握新时代安全的总体需求和主义矛盾,通过公共安全教育,高校要培养能满足时代安全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者解决矛盾的时代新人。根据时代需要和高校自身需求赋予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其次,要整合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科学编写公共安全教育教材,做到教育教学有章可循。最后要完善公共安全课堂体系,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并根据本科生、研究生的生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程,最后对高校教职工要做好定期公共安全教育。此外要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提升实践能力,第一可以利用好体育课或者社团活动开展公共安全情景演习;第二可以借助国防安全馆等公共场所开公共安全实践教育。第三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展开公共安全事件虚拟演习。在实践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其公共安全素质、技巧和能力,激发高校人员维护公共安全、传播公共安全知识的责任和意识。

(二)打造专业公共安全教育队伍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升级。高校现有公共安全教育队伍已经不能完全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打造更为专业的公共安全教育者。第一,我们要对高校辅导员、骨干保卫人员、公共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定期培训,提升其公共安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我们要引进专业公共安全教育方面专家学者,专门负责安全教育必修课理论课程和实践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公共安全的知识,提高公共安全素质;第三,学校可以把与安全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如安全工程专业、医学专业、思政教育专业、法律专业、体育的学生组织起来,组成公共安全教育的社团,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公共安全理论与实践教育。这样不仅利于其安全知识的内在转化,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公共安全知识传播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第四,要培养会多种外语的专业公共安全教育人才,开展对国际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对于这一点有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对有访学经历的教师进行英语和其他语种的培训和公共安全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支持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校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相关人员出国访学。在了解国内外文化和公共安全教育的背景和差异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三)营造覆盖全校的良好校园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将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和管理者的态度及行为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融入学校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安全建设氛围,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影响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和师生的安全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学校财产安全和师生人身安全3。指出,文化是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其安全素质。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营造良好的社会安全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高校根据时代要求和高校人员的安全需要,根据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公共安全顶层设计,并带头守法、严格执法接受学校所以人员的监督;第二,学校组织校园安全建设师生座谈会,了解校园安全隐患、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完善校园安全硬件;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公共安全相关案件、公共安全理论与实践知识等;第四,定期开展公共安全宣传活动,如公共安全知识竞赛、公共安全征文比赛、公共安全宣讲活动等。通过活动载体,建构校园安全文化;第五,学校或学院不定期开展公共安全紧急演习活动,培养其安全素质,营造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

[3]吴爱明.公共安全:公共管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J].行政论坛,2004,(06):3-5.

[4]褚积挺.浅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0,(09):169.

[5]杨中英,燕东,闫建科,董笑含:试论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的新使命[J].社会科学前沿,2018,7(05):624-629.

[6]赵志川,杨淑欣.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现实必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06):31-32.

[7]程现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现实考量与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27(09):138-141.

[8]衣庆泳.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03):32-35.

[9]查国清,孙铭涛,赵宪铎,徐亚妮.基于体验式的“三位一体”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120-123.

作者:孙琪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