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矿人才教育培训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政策推动地矿事业发展
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决定》指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全面增强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加快地质人才开发”,“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大力发展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地质类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共建。加大对地质类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地质类院校办学条件建设。”总理指出:“地质工作既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又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针对新时期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他说:“要从资源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转向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的地质工作;就是要扩大工作外延,拓宽工作领域,增加工作容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基础服务,保证一代接一代的地质工作永续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都是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更为地质找矿业的大发展、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决定》颁布实施以来,地质找矿工作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地质找矿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得到高度重视,有效推进了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繁荣了商业性地质勘查。
2.出现了地矿行业升温与人才流失的矛盾
近年铜、金、铁矿石、电解铝、镁、稀土以及煤炭、石油等产品的价格涨势较好,带动勘查业的升温。因勘查业的升温,从而引发了对地矿人才的更大需求。而与之相对的是一些优秀的有所作为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多另谋高就,离开地矿队伍,地矿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出现人才断层。同时,一些地矿单位顶尖技术骨干也大量流失。据湖南地勘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局1418名地质工程类技术人员中,目前还留在地质勘查部门的仅有590人。即使在这590人中,真正从事地质勘查的“野战军”仅有300人,其余大部分已转向其他产业。骨干人才的流失对地矿工作的影响是致命的,不仅影响了地质找矿工作的连续性,也使本单位的整体地质工作受到了影响。
3.地矿高技能人才、高素质及年轻的地矿从业者缺乏
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地矿行业高技能人才存在数量不足、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并成为制约地矿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几年来,地矿行业所属单位因长期缺乏大学毕业生的输入,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地质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比达到1∶8至1∶10。而且我国地矿行业30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明显偏少,年轻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度匮乏。中央局属单位各类人才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63.4%,其中50岁以上的占20.9%。而年富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可以承担野外一线工作重任的30~39岁年龄段的人才偏少,占23%。在地方所属的公益性地调院的在职职工中,博士仅96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2%;硕士有459人,占8%;本科有2551人,占43%;大中专有1808人,占30%;高中及以下有1029人,占17%。以湖南地质产业为例,人才短缺已成为湖南地勘事业发展的致命伤。据了解,湖南地勘局有7756名在职职工,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2702名、高级技工以上的熟练技术工人达1554名。从总量上看,似乎人才并不少缺少,但30岁以下的仅为22.6%。地质找矿作为一种野外作业,是一种“吃青春饭”的事业,应当以年轻人为主,而湖南地勘局这种年龄结构显然不能满足地勘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技术人员中高学历人才也严重不足,该局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不到技术人员总量的1%,比原地矿部要求的10%相差一大截。
4.地矿专业毕业生难求
地质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地质勘查除需要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经验和扎实的野外工作功底及不计名利的强烈事业心。由于我国目前地矿类院校不多,由于地矿艰苦行业报考的生源少,许多培养地勘人才的高等院校纷纷转向,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如地处湘西吉首的国家功勋地质队省地勘局405地质大队,由于位置偏僻,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已连续10年没进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我国高学历、以及年轻的地矿人才很缺乏。目前地矿行业高级和初级人才都十分缺乏,尤其是缺乏从事地矿行业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我们调研情况看,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地矿人才仍有较大的缺口。巨大的人才缺口使我们现在必须加大对地矿行业高等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出适合我国地矿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专业应用人才。
二、地质找矿大发展对地质人才的新要求
1.企业对地矿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在当前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尽管地矿人才市场供不应求,但是由于地矿事业的艰苦性、专业性以及工作任务的紧迫性,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1)“全面型”人才。学地质勘探的不能熟练掌握矿业软件技术,学计算机的又对地质勘探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是目前我国地矿行业从业人员队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提倡在矿业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制图和储量计算,国外主流的三维软件也开始在我国企业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软件的操作性、功能性和标准性不完全符合我国的行业特点。更严重的是,国内软件应用人员的基础比较薄弱,沿袭了多年的纸质和二维方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技术和思维上的转换。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总工程师朱谷昌说:“地矿勘探最重要的是计算储量,现在中国的矿山开采已经走向世界。因此,面对现实,我国的地矿企业必须加快发展,要集科研、勘察和软件开发于一体。”因此,我们新形势下的地矿人员也必须加强学习,熟练掌握地矿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和其他相关领域知识,努力成为综合型、全面型的人才。(2)“合作型”人才。21世纪地质工作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地质视野的放宽。地质工作再也不满足于传统地质学涉足的领域,而是极大的渗透到了社会关注的方方面面。地质勘探是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到地质、物探、测量、水文、机械加工维修和设备仪器操作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掌握上游的知识。所以,新世纪的地质工作者,必须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处理好团队协作的关系,成为“合作型”人才,在实践中同他人协同一致,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才能集中力量,真正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在地质工作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3)“创新型”人才。目前,地表裸露矿基本上已被发现,找矿难度和风险度越来越大。在地质找矿道路上出现了越来越难、越来越险的新情况,而地质技术相对滞后,与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要求不相适应。地质找矿突破,科技创新是关键。地矿工作的开展,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开展找矿方法和勘查技术攻关,尤其要有重点地开展深部地质找矿方法的研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快高新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提高物、化、遥、实验和地质勘查数字化装备水平,以适应地质找矿的攻深找盲。
2.用人单位对地矿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以钻探专业人才需求为例,在钻探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调查中,施工组织管理能力被所有的受访者认为很重要,达到100%,招、投标和预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被受访者所看重,认可率达96%。此外,受访者还一致认为从事钻探工作,需要其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岗敬业,具备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要善于总结。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一题中,用人单位首选是“持续学习能力”;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沟通能力”;第四是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列第五;学习成绩排在最后,可见现在地矿行业企事业单位只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应聘者学习能力的参考来考虑的,它们更看重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有82.9%的人力资源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6.8%的单位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招聘时企业关心的是职工的素质,有没有后续培养的潜质和提升的空间,而不仅仅是曾经做过什么。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以后能做些什么,能够胜任地矿工作中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的素质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但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很高。过去频频出现的员工跳槽、人才流失使得企业对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求职者很反感,并把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选择员工的标准之一。因此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和强烈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结合目前国内的人才发展模式,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但要求其员工会施工,同时要懂管理,会交流,善于总结与分析。这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院要加大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合理地安排素质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使学生走上一条“既红又专”的综合发展之路。
三、地质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1.厘清了地矿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重复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地质类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和人才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地质科技发展的要求,应当加快改革、加快调整。
2.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地矿类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不少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资源锐减,部分矿区已经由于资源枯竭而闭矿或转行,不少地方急需新的补充矿源,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珍贵地下宝藏期待人们去发现,加快培养地矿类人才迫在眉睫。根据“一定的培养模式服务于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任务”,地矿类院校要培养出具有独特规格的应用型人才,应探索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地矿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按照一定方式将传统地矿类教育模式中的合理内核与创造出的有利于人才培养活动的要素进行优化和综合,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和培养途径。
(1)培养目标。地矿类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培养地矿类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当前尤其要加快高级技术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方面,地矿类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新形势下的地矿人才应当是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和谐融合体,既有扎实的地矿专业知识,又有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2)专业设置。新形势下地矿行业的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劳动力需求调整和把握培养方向,对专业设置模式进行重构。
(3)课程体系。地矿类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突破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体系。围绕课程目标,以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设置宽基础、多模块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结构,从而培养宽基础的兼容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矿业生产的人才需求。
(4)培养途径。在人才培养途径优化方面,地矿类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地矿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3.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地矿行业应用型人才路径探索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发展已有20多年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水平是很低的。随着地矿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地矿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适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利于地矿行业应用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的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具有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制订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科技开发有机结合等特点。作为地矿类的人才来说,产学研合作可以加强实训教学,解决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为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1)“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对产学研结合育人模式的一种形象说法,也是最为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形式之一。地矿行业人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而全国地矿类院校不多,每年培养的数量有限,很多地勘单位都难招收到毕业生,因此“订单式”培养模式能有效地解决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根据“订单”的约定,企业和学校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及职业岗位的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企业将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不仅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因而企业可以根据单位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学生综合素养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将比其他学生强,更能满足地矿行业的人才需求。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指的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过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一起来,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这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与单纯强调知识理解的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一种注重知识运动和技能培养的策略,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真实企业环境和工作实践中学习知识,实现学生能力、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地矿类学生的校内实训能够完成学生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训练以模拟为主,不能够和真实环境接触,学生在遇到突发问题时的处理应变能力得不到锻炼。例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今后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勘探和矿山地质工作,在矿区、野外等特殊环境下的工作性质,学生除了要学会用肉眼独立辨认常见矿物、岩石、矿石,认识各种地质现象与成矿迹象外,还应掌握综合应用多种手段在野外独立区分、辨认主要岩石类型和各种地质现象等技能,并据此推断成矿条件、探索成矿规律,否则无法胜任野外环境下独立工作的要求。这就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模式才能实现,才能提高地矿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3)“学工交替”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学工交替”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先学习理论知识后参加企业实习,用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实践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通过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流程,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在实践中认识到理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学工交替”教育模式,把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教学场所和学生的学习场所由学校延伸到了企业,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学习的场所。“学工交替”模式突出实践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的时间比较长,岗位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本模式适用于地矿行业中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
(4)“客户化”培养模式。“客户化”模式是生产主体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方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客户化”模式是以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为基本导向,以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为培养目标,以特色教学和专项培训为主要载体,以供(学校)需(用人单位)双方合作互动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制度、培养措施和培养方法的综合。该模式以“客户”的导向为第一目标,以“客户”的需求为第一使命,以“客户”的满意为第一标准,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培养懂理论、会实践、善管理、有潜力、能吃苦、会协作的高素质人才。“客户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针对地矿人才需求的总量和专业结构,进行招生、培养,并积极引导学生服务地矿单位,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又满足了地矿人才需求,是解决地矿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四、地质人才培养的必要路径
1.加强职工培训投入,提升地矿人员素质
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收到50美元的效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高,劳动生产能力就越大。日本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地勘单位对应该承担的在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缺乏认识,重使用轻待遇,只使用不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加强地矿人才的能力建设。对地矿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还要学习地勘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软知识”和“软技能”,使个人适应组织形势的发展,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地矿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地矿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性的培训,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从而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企业学校合作,完善储备技术力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愈来愈密切。作为地矿技术人员,在适应新技术知识的更新,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企业要通过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对地矿人员特别是技术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大力提高地矿工人的理论、技术和业务水平,提升高技能地矿人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要通过聘请院校教授和技术专家到单位讲座辅导、专题研究、会议交流等,介绍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成果、预测发展趋势等,进行知识更新,着力培养地勘单位急需的既通本职业务又能跨行业、跨专业、跨工种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从而为钻探技术发展进一步储备技术力量。
3.完善职工激励机制,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
面对当前钻探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质勘察单位应积极开展分配制度改革、职务竞聘管理、职称评聘分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激励、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各级人才的潜能,确保钻探技术工作快速稳定地发展。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面向社会经济需求,形成人才资源合力
有效整合高技能钻探人才资源,形成整体合力。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市场发展中的各类技术性、工艺性问题,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尽快解决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潜能,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要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要设计和改进职业阶梯,要积极鼓励引导钻探技术人员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发展相辅相成。
5.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实力。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成效,是积极响应国务院“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加快地质人才开发”号召,更好地服务于能源矿产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等地质一线,适应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
(1)加大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力度。由于地矿行业发展迅速,高职地矿行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时会出现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的情况。选用的教学案例不多,项目教学不够深入,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地矿专业教师要求既懂技术又具有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地矿人才缺乏,导致地矿类专任教师也吃紧。因此要加大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3)努力增强专业实习实训条件。目前,虽然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专业实训条件的重要性,但由于高职教育大多是依靠学费收入,财力有限,因此在专业实训条件的建设方面还有些欠缺。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建设实训基地,改善实训教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