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牧民教育培训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牧民教育培训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牧民教育培训论文

一、相关概念

(一)新型职业农牧民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基本特征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农牧民是指以在农牧区或林牧区以农业、林业和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的农民。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界定了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即:“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说明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这些明确指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各项素质,也为农民培训指明了方向,划定了内容。

(二)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

实际上是为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职业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本质上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培训与终身学习是分不开的,法国教育学家郎格朗(Lengrand)阐述了终身学习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培训应持续开展,以防知识和技术过时;二是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要创新,要符合受训者的特点;三是培训适应新时期的新人;四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五是每一种培训方式都与培训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该五项基本原则对于农民培训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西藏建立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提高西藏农牧民职业技能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要解决农牧民的实际生活困难,不仅要解决生产资金的问题,更要从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培育农牧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提高农牧民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能力,以实现农牧民家庭增收和长远发展。此外,农牧民文化和科技素质的不足也制约着其择业就业的心态和取向,制约着就业层次的提高,影响其创业的胆识、能力和水平。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解决政府扶持政策主导作用下的农牧民职业发展资源和能力的建设问题,需要有体系完善和具有长效机制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支撑。

(二)是推动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西藏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牧民职业科技水平和素质的提升,新型职业农牧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支撑,只有通过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术和生产经营能力,促进农牧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西藏农牧民向职业农牧民的转变,加快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是通过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实现西藏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

西藏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牧民向现代农牧民转变,新型职业农牧民是适应农牧业转型的要求和结果,没有新型职业农牧民,就没有现代农牧业的基础。西藏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牧民人口较多且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牧业生产条件和能力弱。到2011年末西藏国民生产总值为605.83亿元,其中一、二、三产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2.3%、34.6%和53.1%。2011年末西藏总人口为303.3万,其中农牧民人口为234.42万,占西藏总人口的77.29%。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中央对西藏战略发展的定位,可以看到西藏的发展既有后发优势又面临基础薄弱的问题。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不断加大对特色农牧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中奶牛、藏中优质粮油、城郊无公害蔬菜、藏香猪等七区七带特色农牧业产业格局,诞生了一批“藏字号”特色产业品牌。但是要实现西藏的跨越发展,需要持续稳步地推进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支撑和人才保障,也就凸显了西藏构建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是西藏农牧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

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条件,而新型城镇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内涵丰富,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交互促动。基于西藏的特殊情况,西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落后的农牧区很难实现自发城镇化,也很难将农牧民移民到相对较远的大中城市这一现实问题。西藏农牧区城镇化水平低与农牧业分散生产的传统方式有很大关系,而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又进一步影响着农牧业产业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因此,西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将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加强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和非农就业能力,依托区位优势通过特色农牧业的现代化加快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增强城镇经济活力,更好地发挥城镇在农牧区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通过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也可以增强农牧民的社会融入水平,加快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五)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发展西藏农牧民教育培训的战略任务

西藏非常重视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自治区政府2008年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培训规划(2008年-2015年)》,计划将从2008年到2015年期间,通过对农牧民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普及及培训,使60%以上的农牧民掌握1门至2门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到2015年培训新型骨干农牧民40万人,使其成为农牧区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每年投资1665万元,用于35万农牧区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促使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等,计划建立起一个“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牧民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不难看出西藏在农牧民教育培训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体系。但是要满足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需求,逐步实现对西藏现有农牧民人口规模大、文化科技水平提升层次跨度大而且水平要求高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就迫切要求明确目标,尽快建立并不断加强西藏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

三、西藏农牧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重视技能培训与技术推广,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

目前,西藏自治区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由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农牧科学院组织牵头,围绕适合我区实用技术推广办培训,构建并依托农业科技培训平台,采取“专家+技术推广单位+农牧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牧民”等形式,通过下属各个农业研究单位、农业推广部门、技术协会、宣传部门具体实施的培训与推广机制。但是整体上还存在教育培训体系和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设施和资源不足,教育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等特点,就要求结合新型职业农牧民的特点和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展开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而目前的实际是农牧民教育培训从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模式和学历教育层次来看,都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不能全面满足广大农业管理干部、科技人员、村级管理人员、部分示范户和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基层培训存在问题,难以实现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目标

通过对西藏552位农牧民问卷调查的情况表明现有基层培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信息沟通传递不通畅,缺乏政府主导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通过对西藏农牧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牧民有很强的培训意愿,但获取培训信息有困难(74%),其得到培训信息的主要途径依次是:自己找(33%)、亲戚朋友的介绍(29%)和政府部门的通知(33%,一般是村委会通知和发宣传单通知),农牧民获取培训信息的来源较少,渠道单一,缺乏政府主导的信息网络平台的服务。此外,由于目前农村基层管理部门仍是政府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这也就对村一级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而村长和书记一职一般都是由本村村民担任,其文化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农牧民实际利益的获得,因而农村社区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建设与完善对各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和有效管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培训次数少、时间短,培训内容重复且与市场脱钩,培训效果不佳

调查情况表明接受了培训的多数农牧民认为培训次数少,基本在“3次以下”(53%)和“4到9次”(43%);且培训对象不够广泛,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较短(3天以下占17%,4到10天占45%,11到15天占9%,15天以上占29%);随意性较强,培训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73%);与市场需求脱钩(73%)等,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3.培训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计划、规范管理和科学的评估机制

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要结合农牧民实际、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还要对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管理和评估。而对西藏农牧民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培训前没有广泛地征求培训人员的意见(71%),培训的实施缺乏现实依据,不能紧密联系市场和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后也缺少对内容和实际效果等的追踪调查评估(72%),不仅培训效果难以保障,也不利于培训方式的改进和完善。这说明现有培训项目缺乏系统的计划、管理和评估体系。没有科学全面的培训制度,缺乏监督管理,使得农民培训工作不能完全进入规范化管理和运作。

(三)农牧民的培训需求多样,缺乏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来支撑在通过农牧民“希望政府在培训上有什么举措”这一开放问题的调查总结和文字信息的整理,运用KJ法归纳,分析后绘出亲和图。图1表明被调查农牧民希望政府在培训上的举措主要有:扩大培训对象;转变培训方式(主要包括进行有组织的、多元化的、符合农牧民个人实际和需求的培训);提供免费的培训和完善培训信息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落实培训,政府组织,及时提供培训和就业等的信息,公开培训信息通知到村,并征求群众意见);增加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技术的实用性;以及加强和完善就业推荐机制和市场联动机制(主要包括开展劳务输出,建立培训就业推荐机制,与企业合作展开培训)等。可以看出基层农牧民对培训的需求体现在不同层次的不同方面,表明西藏农牧民对自身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已由传统意义上的农牧民向新型职业农牧民转变,这也是对西藏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适应。这就需要依托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各相关院校和研究所充分投入的,各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的,有健全的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来实现。

四、西藏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建议

(一)整合优化教育和科技服务资源,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指导意见,结合西藏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目前西藏农牧民培训的主要问题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在充分发挥已有促进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等的作用的同时,进一步鼓励整合中职中技等职业学校和县乡镇科技服务站的资源和优势,构建西藏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框架,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该体系由政府主导,以农牧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和各县乡镇科技服务站(中心)为主体,中高等农牧业职业院校、农牧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广泛参与,其它民间组织等为补充。总体上该体系由决策层、执行层和参训层构成,决策层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组成,是主导部门,主要是结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西藏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制定配套的培训目标和方案。执行层主要是依据培训目标和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计划和管理制度,并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包括学历和非学历、在职和脱产、长期和短期等);参训层主要是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人员,包括相关农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村干部、示范户和农牧民等,他们可以针对自身知识技能的承接能力和需求选择到高职院校、中职中技等职业学校和县乡镇科技服务站等参加学习和培训。西藏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将围绕职业农牧民培训和市场需求,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配合,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与培训模式。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将定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并以短期培训为主,将专业知识培训与单项技能培训相结合并以单项技能培训为主,把教育培训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提高西藏农牧民成为新型职业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结合实现农牧民自身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把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贯穿于西藏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全过程,为提高西藏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持续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地区的教育事业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民族地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教育落后是西藏农牧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本性或者说是基础性的因素,为此,首先要提高西藏农牧民的人力资本存量,特别要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资。通过提高农牧民素质,提高其接收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水平,更好地推广农牧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于农牧民较快适应社会融合和二、三产业的发展需求,对农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等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明确培训原则、健全培训管理机制

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是系统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农牧民主体、需求导向”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西藏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农牧民职业技能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建立和健全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式、培训跟踪、培训评价、培训奖惩等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

(四)结合新型职业农牧民类别,逐步建设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牧民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西藏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也必须根据其不同类别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来展开教育培训,主要有:一是大众化普及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二是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面向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农牧民和返乡学生开展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创业等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正规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农业部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村组干部、示范户和青年农牧民)。此外西藏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科学设计,课程设置应以当地职业农牧民的培育目标和农牧民个体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各地市县农牧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按不同级别设置职业技能课程。培训形式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实际需求以课堂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多媒体、远程广播电视、讲座等)和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岗位实践、技能实训、实验实习等)为主展开,并注重实效。

(五)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指导培训实践和不断创新

农牧民培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农牧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培训内容和模式也要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市场变化而不断改进,因而构建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就非常重要,这也是西藏农牧业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农牧业迈进的保障。西藏未来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遇到很多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在不断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并充分运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指导培训,不断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六)加大城乡一体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信息宣传和舆论引导是农民培训导向机制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信息传递不对称,供给机构掌握的信息多而农民掌握的信息少,会导致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目前在西藏,培训信息和劳动力供求信息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沟通不够,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缺乏专门机构和现代化手段。今后应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农牧民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结合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适时掌握各地区劳动力与岗位的供求信息及动态变化,以便教育培训有针对性,提高培训和转化的效果。

作者:久毛措 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