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教育培训的思考与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教育培训的思考与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教育培训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开放式教育培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教学平台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营造、优质课程创建、“学分银行”建设等方面,对“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开放式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培训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智能技术与软件技术等的发展,教育,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空间。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应用研究和推广,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一、“互联网+教育培训”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社会劳动密集型企业会不断减少,精工作业越来越普遍,社会将需要大量的懂互联网并能具体操作的人才,如果职业教育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的人才,那么,它就失去了立足点。“互联网+”时代学习者越来越乐于接受在线教育或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6.3亿互联网用户,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将持续增速,2015年市场规模已超过1600亿元,随着“互联网+教育培训”的深度推广应用,预计2016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15年,所以“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更需要对相关的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现状、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对相关的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技术领域和职业资格标准(现行的或正使用的、最新的)等进行深入了解、分析与研究,挖掘与互联网直接相关的最热门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更好地适应当前行业转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形式上,借助“互联网+”技术,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大部分参与职业培训的人员都能直接在企业内上岗,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接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懂互联网并能具体操作和具有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总理强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人才培养和对就业创新的支撑作用。目前教育部了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技厅[2016]1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系列文件,同时国家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广方面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这都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互联网+”对高职教育培训的影响分析

起源于美国的MOOC系统,对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对职业教育乃至教育全行业提出了一个更高标准的要求。《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指出: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这一新经济形态将直接决定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的产业面向、就业领域,因此职业教育急需在人才梯度、培训体系、产品理念、线下线上O2O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建设与研究,这也成为当前互联网及传统企业都离不开的工作内容。“互联网+”对我们教育培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互联网+”推动高职教育培训教学方式的变革。众所周知,自由、开放和共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传统教育接入互联网,首先是在思维上的改变,它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线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层面:互联网技术的意义不是让教育更加远离人,而是更贴近个体,关注每个学生的深层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有了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帮忙,有助于给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的关联模型,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由于“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运用云计算等新技术,跨越学校和班级的界限,面向学习者个体,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所以高职教育培训将由原来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智能化教育方式,老师借助于智能化的分析,个性化地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辅导,构成了现代教育模式的核心,这个教育模式的核心可以还是教室里的班级教学,但是在班级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所得到的辅导和指点就已经不一样了。同时“互联网+”让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形成了纯粹的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的结合教学、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和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体系等。

2.“互联网+”促进高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互联网+”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全连接”和“零距离”。“互联网+”打破了知识权威的垄断,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知识,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知识,每个人都可以访问和使用知识。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在知识开放的环境下,全球知识库正在加快形成优质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让人们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服务几千甚至几万的学生,而原来却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服务到几十个学生,让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的特点使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改善了传统的由于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差距产生的教育不平衡状态。

3.“互联网+”将对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源泉,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知识的优势获得课堂的掌控权,但在知识开放、共享的信息化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方便快捷,信息的来源已远远超出了教师和教材的知识范围,所以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位,使自己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好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逐渐凸显,并对学校教育机构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有可能彻底消失,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不再是明确的分工,而是逐步形成了一个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必将对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三、高职院校“互联网+教育培训”的探索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特征主要有四个: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和新的业态,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互联网+教育”的基础。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学平台,围绕打造优质资源这个核心,可实现海量资源分析、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及知识管理等功能,为学习者培育了碎片化、全天候的学习生态圈。建设过程探索如下:

1.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信息技术系统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在信息平台上,及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招生信息等内容;构建学生学习平台,优化功能模块,实现学生注册学习、沟通答疑、测验考试等在线服务;建设学校管理平台,加强课程资源、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运行、质量评价、行政办公管理,实现学习活动的监控、分析和控制。高职院校执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倡导情境教学,全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行动式教学模式,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探索“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开放式教学,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实际需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学习也逐渐向无纸化方向的在线教育前进。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一方面要建好课程开发中心,为课程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及辅助设施;另一方面要建好远程学习服务中心,配备在线学习的场所和设备,通过“云教室”实现网络条件下的远程双向高清视频和互动教学,为在线学习提供咨询、答疑等即时服务,并有针对性地与区域、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学习服务支持机制,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3.进行特色教学培训项目开发,建设优质课程。适应线上教学规律和学生自主学习特点,从企业特色角度出发,研究适合企业特色的MOOC体系关键技术,将MOOC体系引入培训教学。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组建课程建设团队,主动邀请相关的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生产、管理骨干,组建一支专业水平较高、有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通过吸收引进、借鉴利用、自主开发等多种途径,进行特色教学培训项目开发,开发课件、视频等网络教学资源,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建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教学为重点,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开设网络课程,开展专门人才教学培训。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组建课程辅导团队,组织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及课程体系完善中,改变知识创造与知识积累模式,进一步提升知识共享和应用效果。

4.开展多方合作,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创新教学培训知识资源管理架构提供了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本着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原则,建立知识资源管理中心数据库,构建智能化院区智慧学习服务体系,开展海量知识管理技术研究,线上、线下知识管理技术研究,碎片化知识收集与管理方法研究,优化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环节,加强课程交互性,为知识传承与共享提供支持。通过联盟等形式,与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企业开展教育的全方位合作,利用优质资源、专业课程、师资的引进,形成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共建共享、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办学模式,确保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者培训学习体验。

5.建设“学分银行”,推进相互之间学习成果的互认。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对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学习经历、学习成果及转换记录等信息建立档案,根据学分转换标准,对学习者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过程中获得学分、证书、工作和生活经验及技能进行认定,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转换,并通过协议或联盟等方式,推进相互之间学习成果的互认,为学习者申请相关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毕业证书、资格证书等提供依据。“学分银行”的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也有利于情境教学的倡导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行动式教学模式推广,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将逐渐普及,“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开放式教学,将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实际需求。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时空限制及实体资源限制,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研究开发,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建设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移动式学习平台,构建MOOC、O2O学习模式,培育碎片化、全天候学习生态圈,对推进教育创新,提高办学能力、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社会成员共享和教育公平,具有深刻的意义。

四、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展望

“互联网+”不仅仅是用新技术去做传统的事,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构传统产业,创造新业态和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互联网+教育培训”改变了教育的开放性,改变了教育的透明性,改变了教育的共享性以及改变了教育的全面性,所以教育领域比任何领域都更加欢呼移动互联网时代。

1.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蓬勃发展。中国人重视教育,教育支出是我国居民家庭的主要消费性支出之一。近十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10.7%。美国投行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规模已超万亿。从目前我国网民规模来看,未来网民数量将会有较大增长空间,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容量。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适合网络教育发展的软硬件设施也将逐步得到完善,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同时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职校学生就业率走高、企业更看重“学力”和企业开始注重用人成本,所以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为迫切地需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在线职业教育作为很好的后续补充教育,越来越受到在校以及离校大学生的青睐,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2.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国际化。“互联网+”时代,教育国际化已成现实并正向纵深发展,公平、质量和个性发展是当今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培训”,将朝着智慧教育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都将使在线教育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人性化。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将让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互联网进行,老师通过互联网授课,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无时空限制,各取所需。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重要的数据在互联网上挖掘,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走向国际化。

3.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实现知识产生、传播和学习三者的统一。互联网时代已经影响和带动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大的变革。在今后几年内,一方面慕课的推广应用与教学信息化建设齐头并进,将带动教学模式改革的颠覆性。线上线下交互,课堂的开放度和灵活度将大大增强,管理与服务平台普遍应用,优质资源的全覆盖,都将对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人、时时、处处可学习的局面即将形成,电子化、课堂搬家、学习者为中心等将重构教学过程,线上学习将成为主流,传统的线下的活动将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重要的建设领地,在“互联网+”形势下,以大数据为支撑,企业(社会)用人数据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相对接;以网络通道为支撑,院校的教学活动将与企业生产活动无缝对接,实践教学教师将与企业生产活动操作者相融合,知识产生、传播和学习的过程将更加开放,并将实现这三者的统一。当前“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实践可使互联网+教育培训”通过多元化、多样化、多形式、多结构的知识框架与内容,丰富学习者的选择,让每个人都能通过移动化、碎片化、游戏化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兴趣,实现自我。高职院校也可穿越由自己垒起的围墙,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实现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龙.回顾与展望:开放教育资源的七年之痒[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2]余建波.在线教育:迎来互为师生的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3-08-05.

[3]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4]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

[5]柴巧.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经济师.2016,(5).

作者:高安芹 牟伟 单位:国网技术学院发展策划部 齐鲁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