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培训机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外语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专业能力提升受限的现状,文章立足于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性质与特点,分析现有培训机制的问题,从专业发展的视角探讨适合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创新型培训机制,以期为建设具有专业化特色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外语教师队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培训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首先要从教师的培养入手。外语教师不仅仅肩负着语言技能的传授,还应具有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可见,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为提高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依靠主观的能动性,还需要有针对专业发展有效的培训机制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因此,构建适合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机制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新型外语人才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针对性强的实践模式
我国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工科学校更是将外语学科边缘化,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足,没有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师职业特点及需求开展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教育或培训。目前,教师教育模式、手段、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有“在职,脱产”“校本,校外”“专题式,综合式”等模式。具体来说,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访问学者,教师进修,教师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评价机制,使教师盲从而收获不大,长此以往,不利于激发教师学习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所谓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个体对自己工作业绩和发展水平的评价及其要求改变现状的意识水平,包括对已有发展过程的意识,对现阶段专业发展状态的意识以及对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现阶段,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专业化水平不高,在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双重压力下主动发展自我的意识还不强,表现为对教师发展相关的培训、活动等参与意识不强,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活动中来;缺乏对未来的自我发展和职业规划;教学反思形式大于内容,没有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凸显职业倦怠感。
二、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问题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一直成为外语界热议的话题。面对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和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外语教师苦于不知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发展。首先,从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外语教师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优秀外语人才的重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素质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其次,从教学改革来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的外语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外语课堂,近几年,慕课技术的应用和翻转课堂的实践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时成为各大高校追捧的形式。因此,作为外语教师需要“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加强学习,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法。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量化过程,需要结合目标国的语言及文化的变化特点,提高自身的语言技能和文化敏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一定的跨文化基本素养。除了依靠教师自己不断地努力学习、体验、反思外,最终仍须仰赖一套健全的跨文化培训模式,且其架构及培训内容能充分地顾及专业能力发展之所需,使所有的受训教师在完训后均能具备一定专业标准的程度,跨文化教学在实务上才有落实的可能性。因此,要实现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内外两方面原因入手,有效改善意识和制度问题,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一)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制定有专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现阶段,高校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有岗前培训、网络培训、专题讲座、骨干教师培训班等。有的培训形式专业针对性不强,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使得教师只走过场而受益不大。鉴于此,从培训形式到培训内容都应重新审视,深入探讨。1.加大青年教师培训力度,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青年教师是高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般从岗前培训开始,采取有关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和方法、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普及,而容易忽视职后的继续再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应该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水平,制定相对应的培训内容,将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综合培训与专业培训、入职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2.从点对面过渡到点对点,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受到教育资源和时间等因素制约,在以往的培训模式中,主要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即点对面。在此过程中,对于教师个人只是群体中的一员,因其自身的知识背景、专业水平和专业特点不同,受益程度也有所差异。通过对外语教师的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希望将集中培训分散化,可以分解到各系、各专业、各备课组甚至到个人,通过每门课程的教学名师或教学骨干分享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和科研指导。这样,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研讨,将会使受训教师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分享教学经验。3.与时俱进,调整培训内容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外语教师还要关注国内外最新教育资讯,增加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师培训内容方面,应增加一些对实践教学有辅助作用的技术内容,如网络媒体技术知识、计算机运用能力拓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与开发、网络视频教学模拟等。此外,近两年为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高校也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现有师资队伍中,正缺乏具备“双师双能”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突显理论大于实践的弊端。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与时俱进,更新培训内容,改变培训方式,更加关注不同学科的特殊需求,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以便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有效运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教师研修,拓展海外研修规模
教师研修是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直接途径。常见的研修方式主要有访问学者、短期研讨班、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级研讨班、在职攻读学位等。而针对外语专业的教师拓展海外研修规模,让教师亲身体验目标国的社会、文化,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还可获得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水平。此外,还能够加深教师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
(三)建立健全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
据了解,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制度和独立的高校外语教师教育机构资格标准。在开展教师教育培训活动时,很难衡量教育质量和水平。国内除了像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语言类高校对外语学科较为重视,对外语教师的培养机制较为完善外,有不少学校并不重视外语学科甚至将其边缘化,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提高外语教师教育质量水平,首先应从制度上入手,建立健全教师培养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将组织、监督、跟踪回馈一体化,还可以与校外或境外的相关机构合作,联合培养。其次,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多参加校内校外培训、学术会议、境外研修、攻读学位等,从而保证教师无后顾之忧。学校的评价制度是影响教师自主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评价主要分为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两方面。很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学评价并不客观,科研评价容易一刀切,并没考虑外语学科的特殊性,使得不少外语教师丧失评职评先的积极性,对工作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师评价上,要不断改进学校教学评估模式,引进创新评估体系,用更加形成性的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最终将对教学的重视更好地落在实处。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我国外语人才的教育质量,应该受到国家及高校的充分重视,适当调整相关政策或制度,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外语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而作为外语教师更应转变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提高基本素质。今后将结合国外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制度和实施方式,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对该领域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晓红.教师专业化发展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自主发展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95-98.
[2]林曦.高校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培训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52-55.
[3]高云峰,李小光.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J].外语界,2007(4):56-64.
[4]唐建荣,左媚.海南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创新途径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2(3):32-33.
[5]徐浩.高校外语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参与教师的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4):59-66.
作者:牟海涛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