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育思想及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教育,关注青年学生的培养,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形成了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领会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高校人才培养新背景、新要求和新举措,对于把握中国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与使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教育工作的意义、人才培养要素、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形成了其新时代教育思想。在其众多有关教育的讲话中,涉及高等教育的讲话占了很大篇幅。其内容涉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时代青年学生培养基本要求、教师条件与标准等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情系教育、关注教育,也为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深刻领会教育思想内涵,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落实党的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教育思想进一步阐述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所面临的新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8年到1998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恢复阶段;1999年到2012年,进入快速扩张阶段;2013年至今,进入内涵发展阶段。40年来,中国高校的数量从1978年的500所发展到今天2800余所,在校学生数量从800万名发展到今天的2800万名左右,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高等教育大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改革开放40年来,贯穿高等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就是高度重视在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中央十分重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1997年以来几乎每年都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昌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与广大师生共同交流,话人生理想,谈成才目标,忆成才往事,叙民族未来。在其一系列的谈话中,为我们全面分析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新背景。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刻
2012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标志。其时间节点是2021年和2049年,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到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时期。当前,实现中国梦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国家驾驭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大国外交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建设坚强有力,人民群众的向心力空前凝聚。如何巩固良好的发展基础、保持改革与发展的态势,需要青年一代参与和努力。未来30年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责任,落在千千万万青年一代的身上。30年的时间,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教育职责,高校责无旁贷,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二)人民期盼更满意的高等教育
在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更满意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总书记把更满意的教育放在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等之前,充分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和人民心声的理解。一方面,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来审视教育重要性。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切子孙后代教育的迫切心情来呼应人民的需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和质量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高等教育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2016年底统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40%目标,正在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也主动对接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学生较好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也看到,高等教育的质量离人民满意的程度仍有差距。从2017年至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来看,世界前100强的高校美国有31所,英国有16所,中国大陆占了6所,其分别是清华大学(25位)、北京大学(38位)、复旦大学(40位)、上海交通大学(62位)、浙江大学(87位)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7位)。从近十年中国大陆赴国外留学的人数来看,一直呈增长态势。2017年,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了60万人。2016至2017学年,申请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中国学生人数增至350755,且人数仍持续高位。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在所有留美生源国中连续第八年位居榜首。由于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国外名校对中国内地考生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大。赴国外高校求学的考生缘由多样,但主要集中在能享受优质的国外高等教育资源、拥有选择世界名校的机会和掌握语言的能力。所以,以世界知名高校的标准来看,中国的教育资源、水平质量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加快提升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是思考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背景。
(三)科技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器等战略高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研究、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较大。有学者认为,如果把科技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量级的话,最高级是美国,其无论从量的角度还是质的角度,绝对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第二级是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第三级是中国。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主要均量指标和质量指标都要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1]。在2016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意味着在未来的30年,中国科学技术必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知道,科技之间竞争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中国要敞开胸怀,在全球人才坐标中吸引争抢人才,另一个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自主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显得尤其迫切。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外国看中国的潜力所在,就是看这个。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未来30年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跨越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四)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引导。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多次颁发了有关文件。1994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8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2004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德育工作的内涵认识上,形成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纪等诸方面的素质培养和发展的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涵盖了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等。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广大师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高校连续30年保持稳定的局面。但是也存在少数高校在办学方向、个别老师的师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及有效性不够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原因主要有“教育方式”(79.3%)、“社会环境”(61.6%)、“学生自身原因”(58.2%)、“教育内容”(54.5%)等[2]。这也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二、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新要求
党的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这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百年向第二个一百年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第一个一百年向第二个一百年迈进的关键时间节点作出的,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项事业发生重大历史性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基本国情作出的,也是基于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方式和方略的重大变化作出的,更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进一步巩固作出的。进入新的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也有了崭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德育要素。1978年通过的宪法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95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2017年党的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写入党的报告中,明确了进入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一)坚持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新方向,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政治性要求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看到,“四个服务”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表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过阐述,而“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和为改革开放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提法,从中能感受到强化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体现“政治性”的要求。“四个服务”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指向。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人类美好理想并在中国进行了伟大和富有成效的实践。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建党时期有来自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建国以后又有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面临着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的挑战,中共的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诋毁、攻击。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国家民族的走向,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高校教育密切相关。这是因为20岁左右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固化的关键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相信“共产主义将从内部瓦解”,并将希望寄托于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已经近70年,但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行为始终没有消停,高校青年学生长期以来成为敌对势力关注的重点对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
(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指导思想的本土化要求
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知道,西方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已经长达数百年,美国先有大学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大学之母”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甚至有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与之相比,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也还不过百年历史。由于长期办学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长期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人才培育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范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高校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把握教育规律。”他强调,“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关注大学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学术贡献、基础设施条件、办学经费、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通行标准的同时,特别重视为人才培养工作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建国近70年的高校改革发展史,有一条主线就是高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就提出培养的学生应该成为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掌握最新科学成就的专家。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也始终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我们今天所言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长期革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三)加强青年学生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性的要求
如果说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话,那么促成这一目标的人才要素是什么就非常关键了。六年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了高质量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在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素质方面,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学生科学的思想素质方面,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在培育青年学生的业务素质上,总书记提出,“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既勤学书本知识,又多学课外知识,还要勤于思考,多想多问,培养创造精神。”在塑造青年学生的品格方面,总书记指出,“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广大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奉行的信念理念。”
三、教育思想进一步提出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新举措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已经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这些经验和基础,既包括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育人工作奠定的发展基础,也包括公平公正的招生、各类评价的制度基础;既包括互联网、移动终端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技术基础,也包括良好的资助奖励的物质基础等等。但我们也看到,出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并非容易之事。对进入新时代的高校育人新实践提出了新要求、新举措。
(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自身的师德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要求。梅贻琦先生认为“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与做人是两相关的。凡能真诚努力做学问的,他们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懒,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成就。”[3]当然,这是对教师学业水平和师德操守的理想追求,而事实上,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也都常常提及教师业务能力与道德操守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也说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课堂学习更具基础性和系统性。课堂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而此场所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德国著名教育思想家赫尔巴特就非常重视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新时代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要求?2014年9月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广大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要求。同时,这“四有”要求不仅仅是教师自身追求的目标,而且应当体现在学生的培养上。因此,在2016年9月视察北京八一学校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要求。可以说,就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了教师应具有的“四有”基础标准,明确了“四个引路人”教师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提出了通过“四个相统一”,在履行职责、教育方式、为学路径和学术活动等方面成为人民满意教师的实现方式。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个组织的环境对成员的发展具有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在高等学校这一组织中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JohnHenryNewman认为寄宿制大学的学生并不是主要来自他对所选具体知识分支的学习,而多是来自生活于洋溢着普遍知识的氛围之中。强调校园环境在育人中的重要性。中国西南联大的发展成就揭示了一个真理,育人环境中的文化环境是最为关键的。环境既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而自芳的效果。”他特别强调了高校的校风学风的建设,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要在学校全面落实校训上做文章。指出,很多高校的校训和传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等等。如何将校训落到实处,起到作用?提出校训要贯穿高校治理各方向,营造校训所指向的校风和学风。
(三)积极探索德育教育有效方法
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加强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历程中,我们已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从1984年开始算起,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已经走过34年的历史,该学科已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政策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4]。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得到有效的开展。针对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的状况,特别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中的方法论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前提是要了解青年学生,在主动适应青年学生特点上下功夫。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感染青年,就要运用青年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只有学生认可和接受推出的活动,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接受活动背后的价值观。”如何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优劣也有基本的标准,这就是提出的“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吸收”的这个衡量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并非简单的运用。指出:“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针对不同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非常重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针对“年轻人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的现实,要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今天在校的青年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面领会教育思想,大力推进立德树人,是回答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新背景,领会新要求,推进新实践,就能够促进青年全面发展,高校就能够承担起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郭铁成.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转型升级战略[N].科学时报,2008-11-07(3).
[2]沈壮海,王迎迎.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基于全国35所高校的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45-50.
[3]梅贻琦.梅贻琦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5.
[4]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作者:王兴杰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