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陶行知中的教育思想影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三个教育理念,其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相辅相成中凸显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利用生活元素,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课堂教学从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出发,通过学生合作与共享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演绎“做中学”“创新学”,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真正让学生乐学和会学。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理论精髓,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犹如大海中的导航明灯,给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被广大教师广泛认可和应用,当前,随着新课程理论的改革与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逐渐在各科教学中得到诠释,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验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其核心素养从数学知识技能出发,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合作共享,彰显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利用生活元素凸显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陶行知教育家指出:“生活即教育”,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1]64-69。他强调生活是认知的源泉,知识从生活中获取,周围世界的认知从生活的经验中获得。生活贴近学生,与学生密切相关,有丰富的体验感和运用基础,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经验,获得的知识也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数学知识与生活交互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元素的介入,恰恰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价值,也是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
(一)小学数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本身就是生活内容的数字符号,展示生活内涵,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动物的数量变化,大树的粗细高矮,时间的轮回,形状的分析等,都是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可以说数学处处是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影子,在生活中再现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与生活的相互联系。比如: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描绘出生活中哪些是三角形的,从而领会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学生年龄较小,直观思维占优势,但数学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数学知识也多具有抽象性特点,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教师要利用生活的直观性,具象性,转化数学的抽象性,降低难度,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了解10以内的加减法,单纯的加减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结合生活事件分析,可以是动物之间的加减,可以是周围事物的数量变化,这些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事件,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学生会感觉很浅显,结合生活体验,会举一反三,从而顺利理解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元素的介入,让数学教学高效,便捷,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真正内涵。
(三)小学数学运用日常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归宿是服务于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也是发展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做到学习与生活的融合教育。比如:学生在购物中掌握了金钱的运算规律;制作立体玩具时,运用了数学形状组合与形状转变;利用数量的加减运算,可以解决班级人数的多少,解决物体数量的分配等。通过生活中的实践练习,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抽象的数学问题,加深数学符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生活实践运用能力。
(四)小学数学生活体验丰富化
生活经验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努力挖掘生活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和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比如:学习钟点,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结合生活,理解时间,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具体的事件时间化。因此,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实践,是理解数学内容的基础。世界上的一切生活元素都可以与数学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诠释和分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经验越丰富,数学课程才可得以发挥实施。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体验丰富生活,习得经验,发展数学理解力。
二、创设实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2]289。小学数学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种活动,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综合教育力量参与下完成的。数学教育需要在了解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材料与环境,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与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潜能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建立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心情放松,情感愉悦,让学生产生乐学心态,获得数学能力发展。新课程标也准明确提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要有初步的把握,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个性,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放大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并鼓励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赏识的教育价值,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教师的赏识,是对学生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的欣赏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只有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解放学生的心灵,让生命和谐,从而对数学热爱,做到乐学。
(二)发展合作共享让学生乐学会学
合作共享,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每个人的独立思考的成果,并转化为小组的共同成果,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互助、合作和相互分享的关系。为此,小组的合作共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数学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优化组合,形成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监督关系。在完成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小组之间的差异互补。比如:三人数学组,组长为组织者,无论能力还是学习,是三人中优秀者,其他两人不分伯仲,两者互相监督和互相评价,责任牵连,合作成果和荣誉是共享的,他们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团体。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指导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层次性,既有共性问题也关注个性,从达到让学生在开放和平等的氛围中乐学和会学的教学目的。
(三)数学拓展活动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活动中去理解和领会,去分析和综合,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开展数学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拓展活动,丰富数学教学材料也成为教师不容忽视的部分,也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努力的重要部分。1.创设数学角。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材料,学生在构建材料,完成材料组合,利用材料创设活动情境,巩固了对数学知识的重复练习,玩中学,学中玩,淡化了教学任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2.成立数学课外阅读小组,通过阅读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理解其表达的数学概念,内容更显生动趣味,便于学生接受。3.鼓励学生制作数学玩具,应用数学知识,结合实践操作,让数学内容具体化,使其更具趣味性。4.创建数学报纸,让学生创作有趣的数学故事,有趣的数学诗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宣传,重视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发展。
(四)利用教育合力彰显教育核心价值
生活的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的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环境不单指学校的教育环境,还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力下形成的育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帮助学生学好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尊重同学,在求知中发展良好的品质,懂得谦让,能够积极处理合作过程中的小矛盾。为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在教育中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获得有利发展的综合能力。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三、利用数学教育的做中学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出:“教学做的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中学。在做上教的是老师,在做中学的是学生”[3]240。“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4]121。可见,教师的教与学辩证的统一,契合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推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今数学教学观念的教育精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新课标教育理念,也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学生,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应偏重于如何教会学生会学。首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对周围充满好奇心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周围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寻找与数学相关的教育内容,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鼓励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规律性,了解甚至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实现快乐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发言,用自己的观点描述观察的数学内容。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乐学、会学,并主动与同学分享对周围数学知识的发现与认知,并能用实践验证数学知识。比如:数学棋的认知。学生要先设计出数学棋,在设计的过程,要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制定数学棋的规则,并结合艺术领域对色彩的鉴赏,在做的过程中,挖掘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拓展到实践探知,最后形成数学经验。在其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创造的快乐以及游戏的幸福感,在做中感受,在做中体验,在做中获得数学知识。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创新学习,强调学生要有开放的思维,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探究其规律与奥秘。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要创新,利用数学知识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观察,猜测、操作和验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度探究,自主总结,从而获得新知识。比如:数学活动“测量”,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测量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分享、借鉴、筛选和总结,经历了这些过程,学生就自己掌握一些数学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出测量的多种方法,进一步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强调个性发展,让学生大胆设疑,有争议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去表达与演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自觉的反思,充分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结语
总之,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数学教育,践行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弘扬学生的互助合作,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悟,悟中用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运用生活教育元素,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让学生会学和乐学。
参考文献:
[1]金林祥.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张礼永.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史博士论文集[C].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许荣良 单位: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学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