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韩愈教育思想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韩愈教育思想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韩愈教育思想启示

摘要: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教育家。他的客观公正、多样化的人才观和尊师重道的思想,以及以教育教化促进社会和平安定的思想值得推崇;他主张的师道之“道”有着十分全面和深刻的含义,而不仅仅只是儒道之“道”;他的“人的品级”论、狭隘的教育作用观、局限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需要批判地接受。

关键词:韩愈;教育思想;师道之道

一、师道之“道”

不仅仅是儒道之“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是韩愈关于教师职责的经典论说,是其具有深远影响、流传至今的重要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中,人们通常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直接理解为“教师是用来传达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但在笔者看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职责的含义,其实并不限于某种特定而明确的所指,其师者职责的多义性需要认真深入地解读。有学者认为,“师者,所以‘传道’”中的“道”即“先王之教”[2],“传道”就是传授儒家仁义道德思想[3];尤其基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谁懂得先王之教,谁就/才可以做教师)[4],认为在韩愈看来,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典籍,解答疑难,是为了使学生学“道”和悟“道”,也就是说,教学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道”———先王之教、儒家之道[5],古文六经也不过是载道的工具,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传道是通过受业完成的[6]。笔者认为,如果仅仅从韩愈一贯倡导“古道”———“先王之教”,我们就不假思索地把韩愈所主张的“师道”之“道”简单理解为先王“古道”,教学的目的只在传授“古道”,教学的内容只是围绕如何领会“古道”,那么,这样的理解是极其狭隘和有失偏颇的。第一,韩愈是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我们对其专门论及教师的《师说》的解读和认识,不应太过简单肤浅、片面或武断。因为仅凭韩愈倡导“古道”或主张师者“传道”,于是就把“师道”之“道”简单理解为“古道”的如此解读,理由是不充分的。更何况,韩愈思想复杂,且往往思想、言论自相矛盾[7]。因此,笔者认为,既然没有足够的依据表明“师道”之“道”仅仅指“古道”,那么,我们就不能把韩愈所说的师道之“道”简单理解为“古道”。第二,凡事都有“道”,这里的“道”就是指方式、路径、思想,也指需要讲方法、需要学习、需要他人指导。事实上,“师道”之“道”,除了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则、道理与原理,还包括思考与讲道理的方法,以及引导人讲良心、走正道;而“业”除了求得生存,即从事“七十二行”所需的技术与能力,还指学业知识及其理论体系;“惑”,既有专业知识与技能上的疑难,更有人生历程中的困惑[8]。可见,韩愈《师说》中所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受”(授)、“解”,不单纯是传达、灌输具体知识内容,还包含有进行方法指导之意。第三,在论及“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时,我们常常习惯于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的字眼来表达,这其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义。按笔者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者,其角色使命内在地要求教师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师”就是要求教师“德艺双馨”,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更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优秀的道德品质;要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并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传“道”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复杂的“道”而不是简单的“古道”。如果教师传授的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古道”,那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称职的。教师是“教”人者、是教者。要履行好一名教者的职责,就必须是独立的思想者,是素质全面的人;教师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其作为师者向学生所进行的“传道、受业、解惑”可以理解为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生做人的道理,给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与努力的方向;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生掌握学习与思考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解决专业知识与技能上的疑难,指导学生面对人生历程中的困惑。

二、教育教化是国家发展、民生安定的有效手段

韩愈所处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由于高压统治,战乱与诸侯割据,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但从西汉武帝到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唐王朝政治安定、文化发达、技术进步,成为雄踞世界东方的“超级大国”,究其原因,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两相比较之下,韩愈深刻体会到:国家的败落、秩序的瓦解,在于教育的失败、儒学地位被冲击,因此要重振国家纲纪,必须教育为先,高举儒学大旗[9]。他同情老百姓的疾苦,希望国家、政府更多地施以教化以息事宁人,而非暴力镇压以至于激发矛盾,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或读本便是儒学之道,即遵循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原则,大力弘扬儒家仁义道德观念[6]。这种以教育教化促进国家、社会安定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但是,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思想主张既有其鲜明的时代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因为受到儒家“礼乐”和“仁义”、“德治”和“仁政”思想的深刻影响,面对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佛教泛滥的现状,韩愈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要求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希望通过重教化、轻刑罚,以礼治国[6],也许是人们在当时条件下的现实选择。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韩愈主张教育教化之于国家发展、民生安定的重要意义的思想,是有其积极价值的。

三、教育要以正确的人才观助力人才发现发展

韩愈客观公正的人才观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知识与能力是衡量和评价人才的客观标准。韩愈主张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把教师的“传道”之“道”作为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标准,无论其年龄大小和地位高低。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师其‘道’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者为师;“圣人无常师”,学无常师,唯道是求。事实表明,教师的职责是“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也把自己的“先学先知”教给学生,不仅是知识,还有方法。这种客观公正的人才观,是值得称颂和借鉴的。第二,多样化的人才呼唤多样化的人才观。一方面,不同的学科或专业、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社会分工,都需要各不相同的人才;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或个性特点。这就需要以多样化的人才观去发现人才并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使用。韩愈认为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真正的人才的,所以他反对科举制度,批判传统教育,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杂说四•马说》)的观点,这是一种多样化的人才观,是值得借鉴和推崇的。事实表明,人才是无处不有的,关键是你能否发现、如何判断、用在哪里。即所谓“伯乐”不同,看待人才的视角不同,使用或培养人才的方法也就不同。选才的尺度、视角和标准单一,不利于不同人才脱颖而出,也不可能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社会行业或职业分工更加细化,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有让人才真正能人尽其才、个性发展的制度或环境,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高等教育提倡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全面发展,我们扩大招生和改革招生制度,就是创造条件发现和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第三,德艺双馨是为师的根本要求。笔者认为,韩愈主张的师者之“道”或为师之“道”中,也包含着师者之理想和信仰。因为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理想的,没有正确的政治信仰、教育理想和人生理想者不配为教师,这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或教育专业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会思考、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灯,指明前方的路”,“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四、教育要以正确的思想和行动促进社会公平与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和教育作用观。

韩愈主张把人分为三个等级:“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3],这是唯心主义的主观臆说,与他所尊崇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自相矛盾,也与他自己所主张的“唯才是举”和多样化的人才观自相矛盾。韩愈把教育的作用视为:对上品的人,“就学而愈明”;对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对下等的人,“畏威而寡罪”[3]。这也是极其狭隘和错误的,也是他的思想复杂、自相矛盾之处。事实上,在韩愈所处时代的科举考试就是例证。当时就有不少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穷苦平民的孩子因为上学接受教育,参加科举“国考”,得到了“铁饭碗”,进入了社会中层或上层,谋得了理想的职业。笔者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不存在所谓等级之别。每个人的出身不同,只不过是先天的物质条件、社会基础和接受教育的条件不同而已。如果如韩愈所说的人生来就有等级差别,并且是不可改变的话,那么,暂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下等”人或贫穷落后者,就会永远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就会消极颓废;相反,处于社会上层的人或富裕阶层就会永远地占据高位,他们的后代也就会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如此代际“遗传”的结果,就会导致弱势阶层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而使社会失去安定。今天,我们能够充分理解,教育使人明智,教育具有强大的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培养,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10]。事实上,这种流动既可以是横向流动,也可以是纵向流动,即改变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在当今的高等教育领域,国家采取“奖、助、贷、补、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实现大学招生向偏远山区、农村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使那些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学成之后,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挑起了建设祖国的大任。正是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我们的国家才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2、科学选择合乎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

局限的教育目的决定局限的教育内容。韩愈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愈之志在古道,……学所以为道”。所以,他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忠君的统治者和国家管理者,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韩愈:《大学》)。他对人才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继传统。这是培养目标的标准化[1]。为此,他所指的“先王之教”,包括儒家经典、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等[11]。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包括德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包括仁义道德的整套儒家论理;知识教育包括书、易、春秋;政治教育包括礼乐刑政,礼乐指思想文化、行为举止,刑政指政治法律[12]。可见,无论是在教育目的还是在教育内容上的主张,韩愈的教育思想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一是教育目的单一化、短期功利化;二是教育内容简单化;三是没有突出人类所需的生存教育,没有把教育作为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必须;四是没有终身教育的理念。事实上,古往今来、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充分证明:教育是一项旨在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事业,不可短期功利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应该充分关注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应该根据人的不同需要进行因材施教;无论什么时代,生存教育、技能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它伴随人的一生;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学习将不再仅仅只是求得谋生或就业等外在功利的需要,而是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需要,与之相应的教育内容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语文网.韩愈及其教育思想[EB/OL].(2018-08-06)[2018-08-28].

[2]王小琴,张小东.韩愈“尊师重道”思想的内涵及其启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94-96.

[3]于潇.韩愈教育哲学思想引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0-72.

[4]高淳.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19-23.

[5]阮彩霞.浅析韩愈《师说》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1-23.

[6]胡晓娟,于东红.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6-68.

[7]周晴.浅议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EB/OL].(2015-10-22)[2018-08-28].

[8]蔡明山,黎大志.论教师的专业素质[J].武陵学刊,2012(3):134-137.

[9]石伟,王石.韩愈的“卫道”背景与实践[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205-208.

[10]许丽英,袁桂林.教育效率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5):1-4.

[11]梁苑慧,周琼.试论韩愈“以儒德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兰台世界,2015(9):1.

作者:蔡明山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