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老子教育思想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老子教育思想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老子教育思想探究

摘要:老子教育思想是老子哲学的重要部分。“道”是老子教育思想的总原则,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人与“道”的不同关系,老子区分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并将人与“道”合作为教育的目的。老子提倡“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其依据在于“言”的局限性和“无为”的必要性,具体实施在于教师以身作则、学生注重自得、师生人格平等。崇尚自然和重视过程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两大特点,目前,老子教育思想有益于化解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矛盾,为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道

一、教育的最高原则:“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的视界里,“道”是万物的本原和运动变化的准则。老子哲学无不体现着“惟道是从”[2]145的精神,故而“道”也是教育中应遵循的最高原则。“道”的原则贯穿于老子教育思想的全部,教育方法、内容皆在“道”的指导下展现,而“道”的原则最基本的表现在于明确教育的前提和目标。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以“道”分

就字义而言,“道”的原义是道路,而道路的存在正是为了使人们按照一定轨迹行走,可见“道”对人的基础作用就是引导。但在不同的人群身上,“道”引导作用的表现是不同的。如此一来,明确以“道”分类的教育对象就成为教育的前提。根据与“道”的不同关系,老子将人分为圣人、侯王、士、百姓。圣人是得“道”者,与“道”的关系是圣人体“道”。一方面,圣人可以体悟、体察、体验“道”;另一方面,圣人的行为活动体现着“道”,以身载“道”。侯王是老子希望可以实现政治理想的人间执政者,侯王和“道”的关系是侯王守“道”。“侯王若能守之”[2]188,“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212,“之”与“一”都代指“道”,即侯王既遵守“道”,又守护“道”,将“道”守在人间。士是知识分子,与“道”的关系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2]221。“下士”不相信“道”,“中士”将信将疑,唯独“上士”相信“道”并愿意付诸于行动。百姓泛指圣人、侯王、士以外的被统治的民众,百姓与“道”的关系是百姓不知“道”。“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2]299。”老子此言常被视为“愚民思想”的渊薮,实际是指百姓懵懂无知,行事不论是遵循了“道”还是违背了“道”,自己都无从察觉。因此,圣人直接或间接地教育世间的求“道”者、试图“为道”者,是绝对的老师;侯王接受圣人的教育,同时也依照圣人实施教育的方式,以其受教的内容教育士和百姓,有学生和老师双重身份;“上士”在圣人、侯王面前是学生,在“中士”“下士”与百姓面前是老师;百姓则始终是学生。

2.教育的目的:人与“道”合

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依“道”这一总原则实施教育,其终极目的在于使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能与“道”冥合。个人层面,是人性“复归于朴”[2]173;社会层面,是实现“小国寡民”。“复归于朴”是老子的人性理想。《老子•三十二章》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之。”[2]188老子言“朴”不光是为显示“道”的特点,更是为从“道”之“朴”推及人之“朴”。老子用“复归”一词,说明老子预设的人性原本就是“朴”的,是符合“道”的,老子希望通过“道”的教育使人性再次呈现出质朴的状态。“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理想社会的蓝图。“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344显然,这样的社会是富足的,无等级,也无统治,只有安宁清净。这个社会已深谙“有而不用”之道,仍然保存质朴淳厚的风气,维持着平和的生活。总之,老子教育思想的目的正是要恢复自然的人性之“朴”,构建甘、美、安、乐的和谐社会,使人的行为、思想合乎“道”的规范,达到人与“道”合的境界。

二、教育方法:“行不言之教”

老子充分重视“言传身教”中“身教”的部分,鲜明指出“行不言之教”[2]60是在教育中合乎于“道”的切实可行之法。

1.何以不言:“行不言之教”的依据

“行不言之教”这一方法内含于老子哲学自身的旨趣,由“言”的局限性和“无为”的必要性共同决定。“言”因其自身特性而存在固有的局限。“言”即语言、言说,也包括文字,是人们表达想法、传达讯息最常用的手段。《老子》开篇明言:“道可道,非常道。”[2]53除了指出“道”的精妙特殊,同时,也是对“言”贫乏局限的反映。“语言只能表达大道的粗糙部分,而不能表达其精微部分。”[3]用语言传达事实,往往如同“以手指月”一般,起到的是指向作用,不能代表“道”本身,故不能做到绝对的完整和精确。无为是老子提倡的方法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60老子将“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并提,表示“行不言之教”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在教育方面必要且合理的运用。无为不是要人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人遵循客观规律地“为”,不妄为。“不言”也不是要学习禅宗悟道的“当头棒喝”,绝对地摒弃语言。老子寻找的是合适的表达方式,“言”是必须要“言”的内容,“不言”是不妄言,不多言,不乱言。按照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逻辑,圣人亦“不言而无不言”。

2.如何不言:“行不言之教”的实施

“行不言之教”作为老子教育的方法,不囿于理论和逻辑,其具体实施有三方面:老师以身作则、学生注重自得、师生人格平等。老师以身作则是“行不言之教”实施的基础。得“道”的圣人是永远的老师,圣人用自己的行为活动来释义“道”,自身成为侯王的榜样,亦悄然影响着百姓。“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275“好静”“无事”“无欲”皆为“无为”的细化,即圣人自身保持虚静的状态,不操控、干预百姓生活,也没有什么欲望。圣人只有“无为”,以身作则,百姓才能“自化”,在潜移默化中受教。学生注重自得是“行不言之教”实施的必然要求。“行不言之教”仅靠老师以身作则是孤掌难鸣的,学生的回应同等重要,这一回应就是注重自得,即自我体悟、自我教育。“自正”“自富”“自朴”皆为“自化”的具体方面,也是自得的体现。老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不能完全模仿与照搬的,老师对学生的思想也只能影响与引导,不能取代,学生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接纳、消化、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最终形成类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师生间人格平等是贯穿“行不言之教”过程中的精神。“道”无所偏私,从价值本源来看,万物本质上在“道”的面前都应是平等的,无论是身为老师还是学生的圣人、侯王、士、百姓,在“道”这一总原则下也应人格平等。师生间人格平等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以良性互动。

三、教育内容:修己处世

“如何施”是教育原则,而“所施”即教育内容。对自我修养的要求以及对人间世事的洞察都不妨视作为内含于老子哲学的教育内容。

1.修己之道

老子的修己之道融合了身心活动、心灵认识、精神状态,具体在于寡欲贵身、涤除玄览、致虚守静三方面。老子认为以“道”修身首先要做到寡欲贵身。老子将欲望分为自然之欲与人为之欲,对于人的天然欲望,老子持赞成态度,但违反人自然本性的,不合乎“道”的欲望,老子予以批驳。作为至高教育者的圣人是“少私寡欲”[2]134的典范,教育对象都应受到圣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子尝言:“贵大患若身”[2]108,讲求“贵身”即强调爱护身体与生命的重要性,“少私寡欲”也正是“贵身”的内在要求。《老子•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2]93涤除玄览是针对学生的心灵认识做出的形象化的引导。是指使自己的内心空灵澄明,“道”的光明才会映射进来,如同擦洗铜镜表面的尘垢,铜镜才能明亮清晰,发挥照物功能。老子提出“为道日损”[2]243的观点,即“老子希望通过否定一般的‘有知’来获得关于‘道’的‘真知’”[4]。将内心清理得干净澄澈,扫除沉积于心的俗世顽固的蔽障,将纷扰杂乱的欲念摈除,才能用无遮无碍的心胸接纳“真知”之“道”。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2]121致虚守静是孜孜求“道”之人在精神修养上的追求。“道”是虚空的,但其含藏无穷的潜力和创造力,“虚”的事物也常常呈现出“静”的状态。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2]121虽然万物纷纭,但“静”是老子认定的生命注定的归宿。

2.处世之道

老子哲学不仅是针对个体人的哲学,其探讨的常是社会中人应遵循何种法则进行何种活动,在教育内容中就是对处世之道的阐释,分为绝弃功利、慈爱宽容、柔弱谦下、功遂身退四方面。绝弃功利是老子倡导的价值取向,指引学生不行功利之事。绝弃功利在老子的思想中有诸多表现,以对仁义的否定为例:“大道废,有仁义。”[2]132老子认为对“仁义”这一概念的发掘和利用,正是“道”隐于世的信号。现实中对仁义的大力倡导往往在于通过施行仁义得到更大的好处,能被报以“天下之利”[5]。所以,老子取“上仁为之而无以为”[2]206的态度,拒斥功利的行径。慈爱宽容是处世之道的重要部分。“慈”居于老子“三宝”之首,《说文解字》中对“慈”的释义是“爱也”,“慈”带有强烈的直觉性,打破了“亲亲”基础,超越亲疏、尊卑,甚至超越人我差别。“慈”能带来心胸的宽广,如同空虚的山谷,包容世间万物,消除歧视和偏见。对怨愤与不善,圣人亦引导学生宽容处之,甚至“报怨以德”[2]340。圣人亦以柔弱谦下教导求“道”的学生。《庄子•天下》形容老子的思想为“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2]182老子用物之“壮”的“不道”反面论证物之柔弱的合“道”。老子言:“高以下为基。”[2]212遵循谦下的方式,虽然看似立于危地,却可通过处下达到居上的客观结果。圣人贵柔处弱,也教育学生处世应合乎“道”的原则,柔弱谦下。依照“道”的准则成事之后,身为老师的圣人不仅自己“功成而弗居”[2]60,也用自身的行动劝诫学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2]89。历史上,范蠡和文种辅佐越王灭吴,功成以后范蠡乘轻舟遁世而去,越王深深感怀,为他划地三百里,而文种却因未能身退被迫含恨自杀,不得善终。所以,即便有盖世之功也不可居以自傲,功成身退才是良策。

四、结语

以“道”为教育的总原则,以“行不言之教”为教育方法,以修己处世为教育内容,老子的教育思想是系统的,也是丰富的。崇尚自然和重视过程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两大特点。一方面,教育是一项人文的活动,而老子哲学“占据主流的是以自然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思想文化传统”[7],所以老子教育思想体现了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重向度,但最为突出的仍是对自然的崇尚。另一方面,教育更是长期的、持续的培养人的活动,老子认识到人作为万物中特殊的复杂的生命体,成长、成熟需要长期的积淀与修正,所以将“道”的理念和精神倾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不仅仅追求人与“道”合的结果。于现代教育而言,老子教育思想有益于化解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矛盾。老子教育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无外乎人应如何适应自身的处境,如何成为顺应大化流行的自我,使天地间一切运行皆合乎大“道”。因老子身处战乱四起的时代,故其中如何保全生命、依傍大“道”的命题就尤为突出。人的生命是宝贵而神圣的,对于社会发展与历史推进如此,对于自身更甚,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人的生命也是特殊的,不乏“舍生取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等为人赞颂的价值观念成为当下道德教育的主题。如此一来,生命的保全与道德的追求有时难以两全,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也容易产生矛盾,出现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与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现象。对此,如西方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之言,“步随自然的后尘,我们发现教育的过程会来得容易”[8],老子以自然与“道”化解二者的矛盾,老子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对生命教育的强化和对道德教育的完善,是对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并行不悖的启示,可为现代教育提供参考。总而言之,老子教育思想是老子哲学的又一明珠,对老子教育思想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从教育思想这一角度深入理解老子哲学,亦可丰富对先秦教育思想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教育带来启示,为教育实践的发展贡献传统文化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瑞璠.中国教育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93-321.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4]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9.

[5]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16.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935.

[7]徐春华.天人合道——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7.

[8][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81.

作者:魏微 单位:安徽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