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黄友葵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黄友葵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黄友葵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启示

摘要:黄友葵是我国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声乐界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在声乐教学中,她不断探索将“美声学派”同中国民族唱法相结合,寻求实践声乐民族化的途径。她创造了一种能深刻而真切的表达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的民族特色,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中国学派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黄友葵;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黄友葵是我国第一批海归声乐表演艺术家之一,她带回来了美声唱法,又尝试探寻改革西洋唱法民族化,当之无愧是近现代声乐教育理论、声乐教育模式和声乐教育体系的先驱。在她教学生涯的60年以来,总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黄友葵在老年时著成了《论歌唱艺术》一书,此书在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

一、黄友葵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黄友葵从小受音乐熏陶学习了箫、笛、月琴、扬琴等民族乐器,在童年时期就萌芽了她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同时她也接触了民族歌唱艺术,这无疑为她后期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声乐民族化的教学思想

黄友葵用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要求学生做到声乐艺术民族化,“第一,要研究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民族本地的语言,并把他们相结合,进而美化它;第二,继承发展民族音乐传统以及吸收外来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两者相辅相成是建立民族声乐学派的关键;第三,必须重视中国演唱曲目的积累,就算演唱外国的歌曲和歌剧也要用自己本国的语言来唱。”[1]黄友葵的教学主张是党提出的“洋为中用”,中西艺术文化需要完美结合,在使用美声唱法的时候要切合中国的发音、语言的规律,还要不断地继承民族声乐多年的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西洋民族化。她十分赞同欣赏中国传统唱论中的“字正腔圆”美学原则。而且她认为,民族唱法中的“韵味”需要多加推崇。黄友葵一直坚持要学生用本国的语言来演唱所有的歌曲或者歌剧,一定要让学生们积累大量的中国歌曲,重视中国歌曲的演唱。黄友葵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风格、民族情感的处理。她一直告诉学生情感的表达在歌唱中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笔是要带有民族性的。“民族化”的概念是模糊狭隘的,但是黄友葵认为“民族化的概念和范围很大,不会被限制,它不只局限于作品里有多少种民族传统表现手法,也不仅仅看它有无民族乐器参与演奏,更不是说演唱时是否运用了民族传统的歌唱方法,最重要的是它要拥有中华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而首先在于它是否能够真切而又深刻地表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2]

(二)发展民族传统以及民族音乐学

“我们是中国人民,我们的音乐要面向民族传统。我国历史悠久,音乐的历史传统亦是如此,从作品采用的表演形式、曲调、乐器从中提取的生活内容等都是形式多样的。”[3]中国有着丰富的音乐遗产,加上时代的催化便使每个时代的音乐演出都赋有新鲜感。因而,我们要清楚我们中国人民在创作音乐或者进行演出的时候,要应尽可能采用民族的音乐形式,就像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民歌、地方戏曲,具有民族性的独特曲调,当然还有各种音色丰富的民族乐器,我们音乐民族化就可以在这样一种拥有雄厚的基础并且还能从内容上、形式上有大量的空间提高之上来发展它,珍视它,重视它。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形式是一定要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出放在第一位的。1980年在南京召开了民族音乐学会讨论会。黄友葵在讨论会开幕词中曾经说到民族音乐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但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之后发展的并不乐观,我国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与社会主义一样还处于初级阶段。1980年南京会议将“民族音乐学”确立,这就标志着民族音乐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我们要积极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继续沿着前辈学者开创的对民族音乐学的点滴研究之路,勇往直前地探索研究下去。

二、当代民族发展的启示

(一)振兴民族传统戏曲

民族传统戏曲一直是我国艺术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代表,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是最具影响力和亲和力的表演形式之一,学习戏曲对于我们音乐学习者也是至关重要的,黄友葵也肯定戏曲对学习声乐的学生是非常关键的。1958年,黄友葵被调到南京艺术学院当音乐系主任的时候,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时刻在民族民间中学习,音乐方面要走民族化的道路,至此她开始学了评弹、京戏、京韵大鼓等戏曲曲艺。1970年黄友葵又被调去戏校教学生唱京剧,她担任的角色是京剧老旦,与孙玉祥老师合作。她开始琢磨京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联系与区别,用心向前辈请教,对她探索声乐民族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无论是民族传统戏曲还是民族声乐都特别重视韵味。除了韵味之外,“字正”对戏曲演唱优秀的演员的来说是一门不小的功课。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唱出各种独特的花样,来表现此戏曲的民族风格特色,抒发演唱者见解独到的个人情感。除了声乐之外,音乐表演者也可借鉴戏曲艺术人物精湛的表演神情、面部语言,肢体动作。民族传统戏曲无疑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我们不能让戏曲艺术没落,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它是一脉相承优秀传统文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能得到满足的同时也维系了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20世纪初期,我国学习西方和日本先进的体制和经验,就连传统音乐也被统统认为是旧文化要被改掉,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音乐才能真正的好音乐。学堂乐歌的盛行造成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了危机感。1930年,把爱国放在第一位的黄友葵抱着“振兴民族实业”的伟大理想去美国留学,她在放假期间曾教过孩子们唱歌和绘画等艺术课程,周末的时候她也常常被邀请到青年会或慈善机构作,做关于中国文化习俗的演讲,还不时地被邀到电台为各种节目配乐伴奏,吹箫、笛、弹月琴等,黄友葵一点一滴地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不得不说,黄友葵在那时就已经有了要传播和推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在音乐界,20世纪50年代才有人提出将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的想法,9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需求以及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意愿日益迫切,我国与别国的音乐交流才越来越密切,我国也加大程度地寻找国际传播与推广的道路与策略。在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方面,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代表团体经常登上国外著名的音乐殿堂演出;众多的中国音乐家在世界性的音乐厅也屡屡举办属于个人的演奏会或演唱会;还有一些研讨会不仅为世界音乐提供民族音乐交流的学术平台,还建构了一座世界了解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桥梁。我国举办全世界的音乐节,也参加别国的音乐节。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上,我国优秀音乐人士去国外担任高校客座教授,做一些音乐讲座、巡演,同时也向感兴趣的华侨、外国人开设民族音乐班。虽然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与推广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上升的空间,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今我国正在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电影电视、动漫、体育等方面都在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国家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在音乐文化对外贸易方面却很少,我国的音乐文化企业不仅要擅长创作音乐文化精品,还需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开发消费市场、培养消费习惯。”[4]我国政府应适当地给予帮助给中国移民、留学生,帮助他们创立我国的民族音乐培训品牌,让更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我国在对外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还一直运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教育远程民族音乐教育;开发多语言的、专门针对民族音乐的共享软件;提供国外读者使用的民族音乐电子图书馆、电子杂志;开办民族音乐文化网络商店等充分利用和开发大众媒体在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潜力,加大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对外宣传、传播的力度。

三、结语

黄友葵曾说过,“只有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和民族需要的新作品新形势,才能使我们的音乐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使我国民族音乐宝库更加充实并放出异彩。”在这个科技与信息不断发展,时刻需要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得不忘初心,发展民族传统,保护、传承我国丰富的戏曲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多渠道和多种方式“走出去”,向世界传播展示的我们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运用创新的现代音乐语言进行民族音乐的演绎和推广。让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古老音乐以新的面貌,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武俊达.诲人不倦辛勤耕耘—访问黄友葵教授[J].人民音乐,1982,05:21.

[2]冒蓉.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探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3]刘伟冬,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早期校刊校报研究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426-427.

[4]符晓钰.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理论与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何晓菁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