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全面发展都有着密切关系。在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有效融入,以指导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进而显著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其在进入社会后仍然能够坚持锻炼,达到终身受益的理想教学效果。本文从终身体育的含义及特征出发,分析其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立足于高校体育现状,提出了几条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确保教学工作能够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并满足其基本需求。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壮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还需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融入,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两者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深入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1终身体育的含义及特征

1.1终身体育的含义

对于终身体育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不同时期,都学习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将身体锻炼融入日常生活[1];第二,以实现终身锻炼为目标,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满足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身体锻炼需求。

1.2终身体育的特征

终身体育具备长期性、针对性、丰富性和全民性特征。首先,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强调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应该坚持锻炼,注重教育效果的长久影响。其次,终身体育教育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各个阶段和时期满足每个人的身体锻炼需求。再次,终身体育教育的实现,建立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给予个体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获益[2]。最后,终身体育教育的主体并不局限于在校学生,而是面向所有民众,应做到全民积极、主动参与,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

2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于终身体育的贯彻和落实来讲,高校体育教学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阵地优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生活中。另一方面,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起到指导作用。高校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并对体育课程作出优化调整,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由此可见,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是相互促进的。为了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应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学校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关键所在,提供了主战场,并且有师资、设施、技术等多方面优势,高校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对于高校体育来讲,终身体育将其教学范围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同时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3]。第三,无论是高校体育还是终身体育,都以促进运动者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在强化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还注重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形成。第四,从教育内容角度分析,虽然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有不同之处,但很多内容是大同小异的,彼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基于上述几个契合点,可以发现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情况,可以发现其中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与终身体育教育目标出入较大,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高校重视力度不足

现阶段很多高校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智力教育方面,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首要目标,错误地认为学生只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即可,没有认识到各个工作岗位对学生身心素质的要求,体育教学观念上存在偏差。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没有合理安排课时,也没有根据学生数量配备相应的体育教师,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2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以往的高效体育教学多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重心,不注重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学生也不具备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在体育课堂上抱有应付、敷衍等不良学习态度。此外,学校对终身体育的教育宣传不到位,很多学生对其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难树立终身体育意识[4]。

3.3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以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如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而诸如武术、太极、攀岩、网球等休闲型、娱乐性体育运动项目较少,也没有将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及民间体育项目引入其中,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比较有限。单调的教学内容不仅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锻炼需求,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学校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开展难度较大,会受到场地、设施、人数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3.4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往往先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对动作要领及要求进行讲解,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巡视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具备一定的成效,但是效率较低且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不利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渗透。并且,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并未体现出生活化教学理念,与生活实际脱节严重,使学生在离校后很难自行练习,久而久之便会将体育锻炼抛诸脑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将无从谈起。

3.5体育设施尚不完善

高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是很多高校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经费紧张现象,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常常因为场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打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影响了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原有体育器材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也会阻碍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4基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4.1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在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时,必须在教育观念层面作出改变。一方面,高校应坚持智力教育和体育教育并重原则,不能将提高就业率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落实好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促进其良好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应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又要为其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与其他院校体育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重视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宣传。体育教师应对其内涵及特征作出详细解释,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明确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熟练掌握教师传授的运动技巧,还应在课后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和锻炼中去,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对教学重心作出适当调整,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体育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突出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应善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树立并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4.3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

终身体育具有丰富性特点,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第一,应充分考虑不同职业岗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需求,重新编排体育课程,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工作相结合,督促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仍然能够继续锻炼。第二,高校可以在当前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基础上,增加一些娱乐性、休闲性体育运动项目,如骑行、攀岩、轮滑,并将太极、武术、踢毽子、棋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项目增加到课程中去,加强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三,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要让学生参加课后体育运动,还要组织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环城骑行、城际马拉松等,通过具体行动践行终身体育观。

4.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求,影响了终身体育教育的落实。对此,要引入更多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其多样性并加以灵活运用。在篮球课上,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将学生分组,进行投篮接力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进球最多的队伍获胜。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魅力和乐趣,逐渐将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还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以蹲踞式跳远教学为例,可以对助跑、起跳、腾空、落地传统教学流程进行调整,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设置一定距离或者高度的障碍,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即便离开校园,也可以继续进行锻炼,有利于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7]。此外,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结合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评标准进行分层,切实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运动需求。

4.5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提供物质保障,重视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加大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经费支出,在争取更多政府资金的同时,可以结合学校各年级的体育课时安排情况,在不影响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体育场地租给附近居民使用,或者承办一些体育比赛活动,以此来获得资金,用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设施,配置更多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通过提供完善的体育场所和运动器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并培养其体育兴趣,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5结语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体育课堂上及课后训练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及身心素质的提高,还要帮助其树立终身锻炼意识,使其在离校后也可以继续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之路,改善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深入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军.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6(22):186-187.

[2]武琳昭.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求知导刊,2017(10):122-123.

[3]蒋建辉.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4(36):155.

[4]司慧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速读旬刊,2017(8):67.

作者:李光敏 单位:三明学院体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