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摘要: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体系提倡独尊儒术,对西汉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德育思想和教化理论,其教育思想促进了官学体系的完备、促使私学的兴盛、经学教育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西汉学校教育模式固定,读书人的学习精神变得功利,缺乏创新和创造意识。

关键词:董仲舒;教育思想;学校教育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汉武帝初年,董仲舒根据自己创立的新儒学思想,阐发出维护儒学发展、巩固君主统治的独特文化教育思想,其核心要义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德育思想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1]319根据人君受命于天这一言论,董仲舒提出要施行德治,要对百姓实行道德教育,百姓本来是蒙昧的,因此要使其懂得仁义道德,懂得君主是上天派来教育百姓守礼的,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统治,使百姓不会有反叛之心。在孔孟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学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法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出阳为暖以生之,地出阴以成之,不暖不生,不清不成。”[2]432将每个人固定在一个共同的教育模式之下,君臣、父子、夫妇以此作为人生准则,士人遵行仁、义、礼、智、信的原则。董仲舒的教育理论和其政治立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继承孔孟的“德治”术来治国安民[3],对臣民进行道德教育、伦理统治,进而实现思想统一,以此来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二)教化理论

董仲舒一再地向汉武帝提倡对百姓实行教化,他认为教育是统治阶级教育民众维护自身地位的工具[4]。教化理论是顺应天道的旨意,百姓要以此为纲,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民众本身是愚昧无知的,要想使百姓素质得以提升,更好地维护国家大一统,需要教民以善,对民众实行教化,但教化的实施需要君主,即董仲舒所言的“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而善之,此天意也。”[1]302这一教育理论完全是围绕着维护君主而展开的,君主的教化也并非是真正的教育民众使其开化,而是要以一种维护君权的思想去约束人们的头脑,在思想上控制民众,使其自觉听从君主的统治。董仲舒的德育思想和教化理论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设计的,其思想主要以儒家纲常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不断强调君主是天的代表,以天的旨意为中心统治百姓,企图利用德育来压制和抹灭民众的反抗意识,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合乎君主意愿的士人,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

董仲舒德育思想提出并施行后,西汉逐步设立了完备的官学体系,儒学教育大为兴盛,私学逐渐发展壮大,各位儒学大师注重私家学术功夫的传授,促进了西汉时期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促进官学体系的完善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实施不仅需要君主的大力提倡,还要深入臣民之心,为了保证“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能顺利的发展流传,扩大其影响力,帮助君主统治臣民,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儒学教育、设立官学。汉武帝在诏书中说:“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5]171以教育为治国之本的政治理念得到汉代最高统治者的认同,董仲舒提出的德育教化思想亦被很好地付诸实践。在董仲舒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西汉建立并不断完善地方的官方学校体系的建设。西汉曾三次颁布有关设立地方官学的命令:首先是在汉武帝时期,下令郡国均要设立官学;其次是在汉元帝时期,下令在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最后是在平帝时期,下令规定郡国所设的学校称作“学”,县、道、邑、侯国所设的学校称作“校”,乡里所设的学校称作“庠”,聚所设的学校称作“序”,在校、学设置经师一人,序、庠设置《孝经》师一人。地方的官学体系以及管理结构不断得以完善。

(二)推动经学教育的大众化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官学中专门从儒生中挑选精通五经之人任为博士官,而除五经之外的百家杂学均不设立博士。汉武帝的这一诏令使得自秦以来的博士制度产生了巨大变化,百家杂学的地位降低,儒学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促使儒学逐渐走向经学化的道路,经学的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太学中学习的学生,都要以博士为师,改变秦朝以吏为师的学习情况,其学习的内容均是儒家经籍,并且规定每个学员必须要精通一经,这样就可以出仕做官。这种举措可以保证汉代官僚机构对人才的需要,保证有足够的官员后备人才,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秩序的稳定。同时,太学设置经学博士,要求学生精通一经方可做官促使了新儒学向经学转变,使得儒学在政治上的地位得以稳固。《汉书•儒林传》载:“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5]2503可见,太学之中博士弟子的人数是不断上升的,太学中博士弟子均是为了能够更快的出仕为官,学子精通儒家经典成为做官的一条坦途,使得儒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经学的垄断地位也由此产生。

(三)促使私学教育的兴盛

随着董仲舒教育思想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私学也在蓬勃发展,天下臣民要求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而进入仕途的人越来越多。中央太学中的学生名额有限,纵使君主下诏增加名额,但终是难以满足庞大的官僚队伍日益增多的需求,而地方官学一时之间又难以在各地全部完善普及,随之而来的就是私学的勃然兴起。为了扩展以学习儒学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汉代政府鼓励私学的发展,在私学中能够精通一经、有所成就之人,都可以通过选拔士人的途径进入官僚队伍之中。由于学习儒家经典与进入仕途有直接联系,这样能够满足士人对功名利禄的需求,各位儒学经师也为了能扩大自己的声誉,获得政治上的话语权,都努力在经学传授上钻研,以至于当时的士人都研习儒学经籍为务,私学逐渐兴盛。由此可见,当时新儒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汉代私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推动了西汉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国家的政治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巩固了政局,培养了大批的儒学人才,改变了秦朝以吏为师的局面,对中央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在促进学校教育兴盛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对西汉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一)学校教育模式固定化

汉武帝所创立的太学,开始时规模很小,只有五十个博士弟子。到昭帝时增加到一百人,元帝时增加到一千人,成帝时最后扩充到三千人。太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局限于儒家五经,博士官向其传授知识时以董仲舒的德育为基础,既要教授学生学习治经,又要培养士人的忠君爱国、仁义道德之理,读书人的学习目标大多都是为了能够出仕做官,董仲舒推行的德育思想是被统治者所倡导的,因此他们若想出人头地就会自然学习德育教化。太学的发展变成皇室巩固权势地位的工具,公卿多是因为精通经学儒术而被任用。太学学生是可以直接进入官场为官的,比寻常读书人多了入仕机会,毕业数年就可以平步青云,已经年长还没有毕业做官的,政府都会给一个末流小差事,这样的一种教育状况,使得汉代的学校教育模式趋于僵化。

(二)士和人学术精神的功利化

汉武帝和董仲舒倡导的德育和教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和君主专制统治,所谓“上智下愚,谓之不移,中庸之民,要在教化。”[6]297君主需要的不是特立独行、反对自己的臣民,而是要民众都百依百顺,百姓只要不出错即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臣民接受儒家教育,以君主为天,儒学学者和士人很难产生新思想,百姓也只能学习到统治阶级想要他们了解到的知识文化,因此社会中的学术精神也萎靡不振。走上学术道路的读书人多是为了扬名和出仕做官,所研究也不过是王道控制下的儒学经籍,故而学术成了功利化产品。

(三)学校教育理念的政治化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反映在教育理念上就是他所提倡的德教、对百姓实行教化,“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化于邑,”[5]3596所谓在地方设立官学庠序可以起到为国家政治机构输送人才的作用,更能教化和统治百姓,使得百姓听从君主的政令,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束缚了学校中仕人的思想,向其传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使其在内心之中树立起以君主为纲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和目的。西汉政府以治经来选拔仕人,私学也紧紧向统治者的教育方针靠拢,教授自己弟子的内容也都是儒家五经,教育思想以德育为主,“汉兴,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后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弟子为博士十余人。”[5]3608这种思想和学习内容的固定化,使得私学大师培养的学子多是向政治方向发展,开化人们思想、提升臣民素质的作用有限。可见,董仲舒教育思想在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由于教育内容的固定使士人思想上缺乏创新,教育变得政治化、功利化,学校培养的读书人直接与出仕挂钩,使得学校变成政治产品,不能很好地体现教育臣民开化的作用。

四、结语

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确立,使西汉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董仲舒教育思想以“教化为本”为基础,倡导对百姓实行德育、施以教化,将独尊儒术这一理念渗透到平民百姓之中,改变了秦以吏为师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为西汉统治带来了政治的巩固、社会的稳定、民众的信服。但同时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固定,学习目标僵化,学校教育方式缺乏创造活力,学校没有很好地开发民智,反而束缚百姓的头脑,也导致社会教育功利化,学校教育也成了政治产物。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都对西汉学校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孙银章.董仲舒教育思想简论[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1,6(2).

[4]邓艳兰.董仲舒德育思想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作者:张玥 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