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价值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价值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价值分析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倾向人的自然本性,在西方教育思想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从最初关注个体自然性的萌芽期,到形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客观化,到发展自然主义思想主观化,到深化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心理化,再到顶峰期自然教育思想的生活化,主要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等,他们基于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实际建构了各自的教育教学理论,推动着教育教学变革。

一、思想演变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有自然主义韵味的教育思想。他将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部分,其中非理性部分指植物和动物的灵魂,是人生存于自然界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从这一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要尊重并遵循人的灵魂本性,顺应人的自然成长和灵魂成熟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源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的自尊和个性,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融入客观的现实生活,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的元素。十七世纪时夸美纽斯在封建神学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科学,提出“教育适应自然”,主张万事万物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就要遵守自然界普遍的秩序,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夸美纽斯从教育学的高度,阐明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流派正式形成。十八世纪教育家更加注重处于自然中的人的发展,注重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与诉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主观化。典型代表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在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个体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分为三类: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而自然的教育是不可控的,所以其他教育要向自然教育倾斜,以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与需求为准则。卢梭在《爱弥儿》中描述教育就是要培养儿童不盲目服从成人的权威、自由自主的品质,使孩子成长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够自我接纳与实现的自然人,一改之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将儿童的本性、兴趣、需要等做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奠定了“个人本位论”的理论基础。随后,以裴斯泰洛齐为代表的教育家在卢梭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心理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主观化。裴斯泰洛齐力图探究和解释教育教学的共同心理根源——人的基本心理规律,基于此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主张教育教学不仅要顺应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还要让儿童在发展智力、获取知识和道德情感的过程中都处于主动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始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水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各种变革,欧美各个国家陆续在教育界开展革新运动,教育思潮此起彼伏,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逐渐融合教育新思潮。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成长,实质上是其以本能为核心的各心理机能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学习和受教育实现的。不仅关注到人的自然成长规律,还协调学生的成长环境,以此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倾向生活化。

二、启发

受各时期社会因素的影响,教育家们解决教育问题的主张与方法不尽相同,解决教育问题的方式、对人与教育辩证关系的阐释和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自圆其说,都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立场,其中一些主张对现在的教育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们对教育最终要培养的人的称谓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目的,卢梭主张凸显“自然人”本性,裴斯泰洛齐强调“心、脑、手全面发展的人”,斯宾塞看重“自我教育者”,而杜威主张培养“生长的人”。虽然这些教育家喊的“口号”不一样,但细分析不难发现,他们都极其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也是他们在教育研究上达成的共识,即,培养社会的、有个性的自然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到后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人格特征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突出强调人发展“主体性”的教育,目的论刚好修正实践中“社会本位论”。我国教育指向培养国家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目光长远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学生当下各个阶段的实际成长,用紧张局促的考试,禁锢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导致现在的学习成为了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头刺。所以现在再来研究与借鉴西方自然主义的“主观性”教育目的论,刚好可以突破我国教育现存的一些瓶颈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二)教学内容我国中小学阶段还是存在或课业负担过重或学习内容过于繁琐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紧绷着汲取知识,课余时间又被压缩着加强练习,长此以往导致产生的学生心理问题不在少数。而在此基础上将与学生实际生活关系不大的、过于指向针对未来就业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记忆也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无法在指定的学科领域取得成绩,还限制了学生在其他领域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会不到快乐成长的体验,主动性不强,身心发展得不到适当的关注与引导,又怎么能在离开学校之后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更是证明了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依据学生选择对课程进行调整。卢梭在《爱弥儿》中也描述到教育孩子,并非要教给他全部的知识,而是要教有用的知识。要学习汲取知识的方法,而非死的知识,所以本着培养“社会的、有个性的自然人”的教育目的,我们就要一改以往以“全面发展”、培养人才为教育目的设计的教学内容,重新选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够帮助学生自我实现或学生自主选择的知识,才能在起点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学生的个性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卢梭的观点经常点醒很多教育工作者,“我的目的不是交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这里讲的就是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内涵,正确使用教学方法。教师要将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自我感知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自己经历经验的增长,事实也证明,成绩优异的学生之所以能够经历成功也依赖于自我教育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学习新事物时,儿童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知首先形成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通过表象的处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观念。所以在教育时,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事物的教育”。在智育上,让儿童回归自然接触知识、回归生活,将学习探索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从实际的、常见真实的活动中直接获得经验。在道德规范的培养上,也要反对直白空洞的说理,要用学生同伴之间与教师的关爱感染学生,就像第斯多惠说的,“教师的教学要充满爱、激情,富有启迪,要能够唤醒儿童的心灵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学生成绩的反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育目的应是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相应地教学评价也应该过程化,这也是自然主义教育强调的以学生的主体性为重,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与经历的教育理念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个人内心都希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想法尤其强烈,所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是有感知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其适时地正确评价。学习主体相应的也应该是评价主体,一方面可以强化个体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除此之外,教育者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不加约束,不限形式,全面宏观地评价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结果。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只有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评,才能真正的对学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语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历史发展遗留的产物,却不止于历史。它以各时期的教育实际为基础不断调整与进步,同时又超越了教育实际。由此可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到现在并非是简单拼凑而成,而是由点滴开始不断融合吸收新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整个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由缘起沿用至今,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图景上,绘下了浓墨重彩且绵长的一笔。但是至今为止,很多自然主义的主张在我国教育仍是被“闲置”的,还未经任何实践探索,其背后的价值也不得而知,所以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现在教育科学的启示还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毕珊萍 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