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空间治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空间治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空间治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构筑了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延伸,网络空间孕育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环境,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网络乱象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良信息危害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阵地变化消解思政教育平台布局以及信息势差加大思政教育难度等挑战。同时网络空间也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海量的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平台,由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个性教学成为可能。因此,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应从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打造多元化的高校思政课堂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网络空间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环境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前绝大多数人的重要活动场域,它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网络空间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家园,要为广大网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群体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还未完全树立,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侵袭,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工作产生极大冲击。同时,网络空间中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开放的交流平台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此,要深入探讨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在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路径,更好地保障国家、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第一,网络乱象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在用户尤其学生群体如此庞大的网络空间中,任何个人都应该具有法律意识、遵循网络规则,成为网络秩序的维护者和参与者。然而,规则的空档使网络乱象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从而冲击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在网络安全问题方面,网络平台保密责任的缺失致使海量的个人信息遭遇泄露,滋生了盗取个人信息、倒卖个人信息、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第二,不良信息危害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网络空间的开放和包容使多元价值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其中不乏和西方国家“反华”宣传。对于价值观尚未确立的大学生来讲,无法准确辨别披着伪装的危害言论。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国家间传输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网络空间也成为国际政治斗争、舆论较量的主战场。国外反华势力的虚假宣传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对高校思政教育造成诸多威胁。第三,阵地变化消解思政教育平台布局。在网络时代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与传统课堂的有限教学内容形成强烈对比,传统思政教育教学课堂的弊端更加凸显。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阵地,但网络空间所带来的学习交流阵地的更替可能消解高校传统的教育布局,削弱以课堂为主的思政教育平台的影响力,高校如未能主动开拓网络空间进行新的阵地建设,难免受到冲击。第四,信息势差加大思政教育难度。信息势差是指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及由此产生社会分化不断扩大的现象。不同的信息资源对不同主体有不同的价值意义,主体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可能最终导致“信息势差”以及价值分化等问题的产生。大学生思维独立活跃,高校思政教育共性化的内容难以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多样的信息需求,而网络空间中信息多元,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信息推送更为精准,对大学生有更强的影响力,长此以往形成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分化,加大高校思政教育灌输的难度。

2.网络空间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第一,海量的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网络时代环境促使思政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教育不再局限于经验和理念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大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收集技术对与学生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方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效果和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可用于教学的资料,将这些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更加生动并充满时代气息,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爱。同时,在网络空间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第二,推动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平台。网络信息技术有助于推动形成开放互动的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运用云计算技术,通过收集教师、受教育者以及教育教学等的相关信息,形成教育管理的大数据。教师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就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可以对这些过程进行大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开放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除课堂以外的学习空间,学生能够突破之前封闭的教学环境,接触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信息。第三,网络空间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网络时代的数据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其类型丰富、动态多变、结构复杂。这一特性使得网络空间治理主体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在思政教育领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网络空间治理主体。网络空间治理主体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数据的挖掘和整合,为不同利益主体提供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壁垒,使治理主体公平地享有获取信息的权利,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共治,最终形成以学校为主导,政府、社会组织监管,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网络群体参与的良好局面。第四,使学生个性教学成为可能。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大量信息的及时处理,通过加工分析不同学生的信息,使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和思想行为等。根据数据所反映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灵活选择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通过开展谈话辅导、专题讲座等方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不良行为的预警信息,对陷入思想误区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同时,学生可以获得个人的反馈信息,对自己有清醒准确的认知,从而更加合理地选择学习的重点难点,实现“智能化”学习。

二、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1.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第一,加强网络空间监管。我国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提高,体现了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角色,从网络空间治理视角思考高校教育的创新路径,要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首先,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和监管。从技术上讲,要加强对信息的识别和过滤,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言论和错误思想的传播。从管理上讲,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网络法规,针对学校网络制定专门的法规措施,强化对学生群体的保护。其次,建立信息举报和处理机制,为网民提供畅通的举报途径,动用社会力量共同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并及时遏制信息的散布。第二,把握学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确保高校思政教育不被网络言论所左右,首先,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高校要健全网络信息审查机制,遏制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论调,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渠道,多形式地展现主流价值意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教师和学生需求入手,寻求合适的叙事话语,才能被学生接受。再次,将学生群体中有影响力的学生培养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将学生意见领袖吸纳到学校网络管理队伍中,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组织他们进行重大决策会谈,充分听取学生诉求。第三,网络空间治理适应思政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竞相迸发,在纷繁复杂的时代环境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要坚持网络内容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社会,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1]网络空间治理和高校思政教育有着内在契合性,网络空间的内容需要符合思政教育目标。

2.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第一,建立资源共享,拓展思政教育空间。网络环境下海量的信息资源在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空间的同时,也给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依托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享有网络时代的信息红利。因此,可以打造思政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学生接触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思政教育空间。第二,加强与新媒体的密切合作。如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时下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其中大学生是新媒体最大的用户群体。针对这一特性,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短视频的形式于新媒体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教学课堂;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作为宣传手段,实时推送教学信息和各类资源;建立思政教育交流群,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反诈骗、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辨别网络犯罪行为,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第三,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性的工作,仅凭高校一己之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最大化实现代表性和回应性是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下权利主体运用公共权力的宗旨,网络治理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协同治理的契机。[2]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念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网络社群、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作用。因此,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将协同治理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促进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交流,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

3.打造多元化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第一,加强教师网络数据素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主动学数据知识,建立大数据收集意识。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支持灵活的查询和动态资源的搜索,教师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选取与备课主题相关的资源,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同时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教师要树立数据分析处理意识,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为预测学生思想动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提供支持。同时,数据总是在不断的更新中,教师要有在动态变化中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角色,教师的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庞大的数据信息,教师要注重资源的整合,才能选取到合适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定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合理取舍海量数据,避免被数据的海洋淹没。同时,有些网络数据的来源不明,虚假信息大量存在,教师要有能力做到去伪存真,找到科学可靠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要关注时事热点和党的最新政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灵活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备课时要准备好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材料,打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再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采集课程信息,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并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第三,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师生交流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学习难点、关注点,并整合树立教学资源与学生一起讨论并答疑。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思辨和批判能力。教师可以就内容及时发起课堂讨论,得到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并当场为学生答疑释惑,在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教师也能通过平台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关怀,避免学生采取危险行为。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拓展了师生间的交流方式,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最大化,实现多渠道的沟通,从而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曹元,董新凯.网络空间治理系列论述的系统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9,(6).

[2]赵野田,张一苇.网络空间治理思想的哲学意涵与核心理念[J].广西社会科学,2018,(6).

作者:姜金林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