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保障,工科人才是中国未来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坚力量。应切实分析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高校培养工科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以及工科人才的特征,提出从教师考核制度改革、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教师教学模式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以及学生考核制度改革等路径让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促进工科人才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制造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本领过硬且有理想、有目标、并以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的工科人才。高校是为党、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强烈号召全国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高校全体教职工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每个课堂。旨在使学生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增强专业本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立志为实现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课程思政改变过去“思政课程育德,专业课程育才”的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专业课程,力求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工科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于创新、遵纪守法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强烈的忠诚感以及对国家政策和国家战略的敏感性,使学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已有学者提出了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MSW人才培养、高职软件技术“双创”人才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共同体人才培养的路径[1-3]。鉴于此,本文将探析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促成工科人才传承工匠精神、发扬创新精神以及立志报效祖国的情怀。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发展需要

制造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石,是我国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虽然总体上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规模都在扩大,但是与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存在不掌握核心技术、产品缺乏创新且质量低劣等问题。要攻克这些难关,制造业需要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坚持生产高质量产品的道路。培养一批专业本领过硬且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工科人才,是我国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完成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进步需要

高校工科人才未来步入社会将为制造业或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其他产业服务,需要与时俱进和各领域的人才团结协作,才能干出一番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事业。若高校工科人才固步自封、目光短浅,只考虑个人私利缺乏大局意识,不为社会进步着想,生产出一批价格低廉但是品质欠佳且对生态环境有害的产品,不仅有损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声誉,还将浪费社会资源,影响社会长远发展。所以高校对工科人才的培养应当德育智育齐抓并举。

(三)工科人才特征

高校工科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其理想信念、职业追求、做事方式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还将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前途。如果高校工科人才我行我素、不能将个人理想信念和职业追求与国家需求联系在一起,必将被社会淘汰;如果高校工科人才做事粗心大意或专业基础不扎实,将害人害己,如塔科马海峡吊桥由于刚性不足倒塌、众多制造业工作人员因为机器设备调试出错被误伤甚至丧失生命[4]。此类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工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激励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多向育才能力倾斜,而育德能力常因为不容易客观评价而被忽视,导致教师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忽视育德水平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同样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局限于通过期末考试等形式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考核的制度,导致有才无德的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让学生误以为学校和社会需要的只是专业水平较高的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无关紧要,故不注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德育智育课程相分离

高校的课程设置为大学一、二年级设立五门思政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大三集中开设专业课程,致使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相分离。其中专业课程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引导,并且忽略了实践对于工科学生的重要性,失去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活学活用等思想品质的机会,加剧了工科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状。

(三)德育认知与方法有误

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自身德才兼备但是思维固化,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非思想政治教育。另一部分教师以课时短为由,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以利益为导向,认为思政教育对于自己的职称评定帮助不大,所以不重视课程思政。部分高校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对育人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在专业课程上进行思政教育的经验,思政教育水平有限,只会照本宣科不以学生为主体,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另一部分高校教师思政教育主观色彩浓厚,不能与时俱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使学生发展与国家需求出现相背离的现象。

(四)工科学生特征被忽视

部分高校教师忽视工科学生未来从事行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特征,向学生传授的大多是过时的知识导致学生不感兴趣,上课积极性较差,课堂效率较低;也有教师未结合工科学生未来的工作需求制定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其应有的创新、精益求精、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这些问题导致有的学生墨守成规不懂得随机应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不能脚踏实地的工作、甚至有个别学生利欲熏心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这些偏差都将使课程思政教育事与愿违。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教师考核制度改革

学校可以完善教师育德能力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将育德能力列入教师考核的指标中,旨在引起高校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学校可以综合研究,要求专业课教师对工科学生量身定做一套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并成立监督小组、建立监督机制,督促专业课教师将符合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教育引入课堂;将学生的反馈列入教师考核指标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建立对学生进行长效追踪的系统,让历届学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德育和智育两方面评价,以确保评价的真实性;考核形式应当多元化,比如可以开展“课程思政花样最多的教师”、“课程思政效果最佳的教师”、“最受欢迎的课程思政教师”等课程思政系列的教师选拔活动,营造全体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新风尚,学校还可以借此机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示范演讲活动,以供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以期让课程思政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5]。

(二)教师课程思政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是最直接的示范者,教师的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将直接影响听课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职业精神养成。教师认真严谨的教风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匠精神,然而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相关经验。故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向教师阐述课程思政的意义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帮助教师从过去重才轻德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吸收先进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让专业课教师意识到自己也是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结合经典的课程思政教学案列,举例说明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专业课程中,以供没有经验的教师参考学习。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学习,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并将培训课程中所学的思政教育理念内化与心外化于行;专业课教师还可以与思政教师交流合作,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隐形”的思政潜力,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专业课教师之间可以不断交流相互学习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营造高校全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氛围。

(三)教师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可以主动改良教学模式,形成“理论知识讲解、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师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以后,着重传授理论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探索其中包含的思政元素,用心设计课堂的每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设定场景,见缝插针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时,适当凑凑热度,与时俱进与学生一起讨论社会热点话题,发现学生的思想误区,积极引导学生,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情怀[6]。教师可以使教学模式多元化。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避免采用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可以采用一门课程多个教师轮流授课或聘用相关领域“大牛”授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每个教师的风采及其思想观念;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形成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授课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每位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分配任务,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

(四)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的培养方法、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等。充分挖掘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努力让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合二为一。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培养方法多元化,聘用相关领域的优秀从业人员讲解该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行业发展前景,让学生学习先进专业知识的同时产生职业向往并提升专业认可度;不断更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要停留在过去的书本上,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专业知识进行补充;改变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后,引入思政课程,或专业课程中穿插思政教育的内容,规定任课教师按照要求执行,并且增加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培养工科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在专业课程中穿插专业领域的时事新闻,让学生知晓专业领域发生了哪些重大事故,让学生引以为戒,避免“走弯路”[7]。

(五)学生考核制度改革

传统的学生考核制度以结果为导向,过多注重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法律意识、政治立场、精神追求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这样就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故高校教师应当积极改革对学生的考核制度,将学生的道德素质列入考核指标中,完善评价体系,从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激励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上课点名,对逃课的学生减分,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对迟到早退的学生减分,培养学生守时的习惯;课堂提问、主动回答问题加分,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组织实验并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小组为单元分配任务,观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对有领导能力和有团队精神的同学进行加分;比赛获奖加分,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自己;为政治立场坚定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报效祖国的学生进行加分,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四、结语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工科人才的必要途径。教师应当紧紧抓住工科人才的特征,放眼未来社会需要,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培养方案,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再塑造。本文提出通过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制度、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项培训、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等路径,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培养一批有道德有能力且心怀国家和民族,可以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的工科人才。

作者:蔡振禹 李亚楠 陈聚芳 单位:邢台学院河北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