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问题探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制约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产生、交往和发展,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言语场域以及在该言语场域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一中心体产生制约和影响的系统内外环境因素的总和。这一内涵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和人文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聚合性和散逸性等特征。做好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优化其语境,应着重从内外语境因素两方面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内涵特征;优化路径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概念的界定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其话语的言语场域。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由各种话语关系组成的。作为话语的言语场域,它是话语主客体实践的场所。教育者通过交往互动把一定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想注入一定的话语符号中,编织成话语关系网络,以获取语言优势,唤起以言取效的效果。经过长期的网络社会化,受教育者也会通过自身的话语实践对场域活动施加影响,对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对谁发声、什么时候发声、怎样获取话语资源等,都会形成一种经验或机能。[2]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话语空间。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场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有其特有的规则和内在“必然性”。在网络交往中,教育者通过语图符号传递信息,将意义从符号的表象之下唤醒,受教育者按照约定的符号系统规则对信息、经验和知识进行“转换”,实现意义的生成、体悟和理解。通过这种活动,话语主体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塑造成一个富有张力、充满意义的动态关联域。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有界限的。“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3](P138)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界限就是在网络空间中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的作用效度和范围。作为一种能动的意向性建构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往往承载着多种教育功能,而且在时间维度上也呈现一定的流变趋势,其表意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界限是模糊复杂的。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能对其话语产生作用的内外环境因素。我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制约和影响的内外环境因素的总和。内语境主要指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的认知语境,外语境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的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首先,从认知语境来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信息素养以及话语能力都是其认知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话语交往的难度,但是在网络交际过程中,教育者能利用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品格和话语能力优势,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及时回应受教育者的话语期待,从而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往往能明确教育者的话语所指,在网络交往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从心理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认同。其次,从社会语境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语境由经济语境、政治语境和技术语境等构成。[4]所有这些结构要素融为一体、有机协调,由此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和静态的社会语境形态,产生的往往是同质化和共识化的话语意义。话语主体在语言、情景、社会等多方结合的关系场内达成新的视界融合,使话语表达和意义理解不断向共同体理性趋近。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因素与网络语言活动的联系总是具体的。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体随着网络聊天的精细化发展而不断变化。网络语言的更迭和创新,是青年网民一代行为意识的标识性反应,是他们话语文化空间的创新性拓展。在大多数网络交往情境中,网民不约而同地遵循“节约一次按键”原则,越来越趋于使用最低限度数量的话语符号,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包裹在表情包、“网红”图像等潮流元素中,从而“活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的资源,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业态的构建。其次,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发展,促进了网络空间中的话语转化、场景创设和叙事方式的变化。教育者可以借助虚拟情境、沉浸式体验等来提升其阐释力和感染力,在语图关系维度以外铺设更大的“语义场”,使网民能够多层次、多维度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样态和观念图式。所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完全能将网络语言潜在的庞大的扩张力转化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孕育力的。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特征分析
1.技术性与人文性并存。作为话语的释义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基于信息技术生长起来的,同时其运作也需要思想、精神和情感的驱动等人文性作保障,技术性和人文性特征统一于其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就技术性而言,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持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生成的物质基础。教育者和受教者只有掌握了它们的应用,才能从网络场域中开展交流、共享认知、抒发情感。正是由于技术的支撑,人们得以“嵌入”各种在场情景,在交往实践中赋予物理和心理过程以意义,并通过对意义的处理把握其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一个心理空间,一个教育信息空间,还是一个体验和旨趣创造的空间。就人文性而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言语交际是一种相互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现象,他们的话语表达总是表现为包括对对方的理解和心理感知在内的交际过程。教育者借助多样化的、具有权威性的网络话语,以及与之相配的语气、句型、图像、修辞等表达策略和技巧建构出话语语境,以把蕴含主流思想的信息准确传递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者在网络互动中经过大脑的记忆系统、联想系统和分析推理系统对这些语境信息进行联动加工,完成思想的判断、选择、认同和内化。在整个过程中,话语主客体的“体验需求”被充分关注,他们文化品位和思想意趣呈现稳固发展态势。
2.动态性和开放性交织。网络语言会“随着社会热点的产生、发酵生成并演变”,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不同于传统语言载体的特征。[5]在网络语言这种基本特征的影响作用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亦呈现出动态性和开放性相交织的特点。就动态性而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心理变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变迁,网络语言在不断变化,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也在不断变化。网络空间中话语信息的碎片化、体验化和临场化使得各种语境资源能够在网络上迅速聚集,由此构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既具有分众小化的呈现图景,又具有包罗万象的发展趋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网络交往互动的缺场性会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如姿态、手势语、面部表情、眼神等体态语境因素隐蔽化。为了确定话语的意义,他们会对话语传递出来的信息不断进行分析、判断,以此创造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动态平衡。就开放性而言,网络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对话交流,通过网络对话来传达思想、获得共识。这种对话交流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者作为“共在主体”不断地交互分析、体悟、内化、外化和反思话语信息,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持续运行、不断扩展,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多元、杂合、开放状态的承认。
3.聚合性与散逸性融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总是渗透着意识形态因素,渗透着意识形态因素的语境总是通过特定的网络话语实践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聚合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散逸性。就聚合性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总是渗透着意识形态因素。教育者在网络空间开展交往、宣传、说服等教育活动时,能凭借各种话语技巧和表达策略把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素融入网民的网络交往实践中,进而管约、陶染和感化受教育者,让他们能自觉接受并信服教育者的网络话语内容。这一过程彰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强大的聚合力。就散逸性而言,在网络空间中,网民作为话语主体在不断运动,在不同的网络场景自由切换,网络“言语流”也在时间的轴上按照不同方向、不同顺序非线性地连续自由运动,基于自由语境的狂欢式网络互动强化了大学生网民的散漫无序和动态演变的网络话语交往。这种变化使得教育者的权威话语在网络沟通中或多或少地被“稀释”或“流失”,形成离散的局面。
三、新时代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有效路径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语境的优化。其一,话语主体认知语境的优化。在网络空间中,主客体间的关系是一种流变交互的关系,这种流动逻辑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信息引领权和话语主导权威,话语主体的网络知识、素养和语言能力成了优化其认知语境的关键因素。话语主体要启发和说服话语受众,就必须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文化自觉、厚植家国情怀,利用敏锐的媒介意识抓住各种网络流行热点,同新媒介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对话,以自身的能力、学识和人格魅力去赢得受众信任,其话语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其二,话语受众认知语境的优化。优化话语受众的认知语境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话语理念”,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增强其思想品德素质和话语素养,使得受众能逐渐形成符合网络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话语实践。同时,要关照不同层级受众的心理动态和精神需求,运用网络环境下各种有特色的话语风格进行“因势利导”,有意识地根据受众的认知方式精准地设计话语内容,话语内容的传播也必须适得其时、适得其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语境的优化。其一,经济语境的优化。现阶段,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形成与新常态相适应的发展逻辑。同时,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开放性经济制度建设,为激发网络主体话语活力和话语创造力打下良好基础,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与其话语发展相得益彰。其二,政治语境的优化。可以在保证政党话语的规范性、语词固定性和语境严肃性的前提下适量使用网民喜爱的“网言网语”,以共情话语受众,引导其主动趋近,从而推动主流话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技术语境的优化。要充分整合网络媒体资源、加快建设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覆盖面与渗透能力扩大提升。同时,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5G等技术不断发展,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已经开启。凭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的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与采集信息化技术对话语数据实时分析、提炼信息,对言论、图表等作深度技术挖掘,能精准觉察网络社会话语的现状,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上做到“有的放矢”,不断优化话语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黄冬霞.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
[3][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邓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21.
[5]王梦.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5).
作者:薛玉梅 赵磊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