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审美教育思想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是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延伸。“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根,“审美教育”是“教育”的枝。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构筑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尽管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没有对审美教育进行直接论述,然而他关于审美经验的论述直接启迪了我们对于审美教育的思考。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和美学理论同样秉持实用主义精神,构建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美学体系。他认为美是“涉及功利”的,日常的生活经验便是美的萌芽,人们与周围的环境不断互动,不断产生各种形式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美的源头,强调“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在教育领域,他的“儿童中心论”继承并发展了卢梭的教育观。18世纪的卢梭在阐释“儿童中心论”时指出:人性本善,儿童生来天性趋善,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才能成功。杜威在继承卢梭的“儿童中心论”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成长是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体的群体”[4]。强调美学的实践性和与环境的互动,这一点与他提出的“艺术即经验”几乎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这些教育学理论的诞生与杜威的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杜威的美学思想是蕴含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的,也可以说,在杜威的思想体系中,美学思想与教育思想从来都不是分开的,可以称之为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与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实践”“经验”一样,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同样崇尚由“完满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艺术。由此看来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相容并济的,“教育”是“审美”的根基,“审美”是在“教育”基础上的延伸。
二、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强调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今世界审美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命题最早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提出来的。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在这种审美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具有审美的特征,周围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品,一切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杜威美学思想强调了日常审美的重要性。《艺术即经验》一书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杜威认为审美经验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在他看来,日常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将艺术融入生活,由生活产生艺术,艺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诞生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森严壁垒。杜威说:“审美经验的仅有而独特的特征正在于没有自我与对象的区分存乎其间,说它是审美的,正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合作构成一种经验的程度而言的。在其中,两者各自消失,完全结合在一起。”[5]他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为民间通俗艺术做了慷慨激昂的辩护,他的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美国通俗艺术蓬勃发展的养分:一方面激发了美国民众参与艺术的意识,并使乡村音乐、波普艺术、拉普艺术逐渐发展为美国艺术的主流;另一方面打破了严肃的美学家把艺术作品放进音乐厅、博物馆的惯例。可以说,美国全民素质的提高与通俗艺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通俗艺术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又有着不容置疑的关联。
(二)对生活与艺术界限的突破
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杜威强调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审美涉及功利,他突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壁垒,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论”,强调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界限的突破与新的融合。他所论述的经验,既包括人的情感,也包括具体的客观事物,生活中的实践过程、实践对象,等等。他说:“在任何时刻,活的生物都面临来自周围环境的危险,同时在任何时刻,它又必须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某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生命体的经历与宿命就注定是要与其周围的环境,不是以外在的,而是以内在的方式作交换。”在杜威看来,经验就是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而经验里又孕育了艺术的种子,这粒种子是否能萌芽,完全取决于“经验”向“一个完满的经验”的转变。最初的经验是不完整的,只有通过不同的手段,使这种经验获得完满,才能拥有“一个完满的经验”。[4]一个审美经验的获得为下一个审美经验奠定基础。不断地获得审美经验,使得人的生命不断得到完满,人们会因此而感到幸福和圆满。在杜威看来,美的体验不是要与实际目的性脱离,而是“直接而自由地对扩展与丰富生活作出贡献”[4]。用杜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任何实际活动,假如它们是完整的……都将具有审美性质”,“科学就是艺术,艺术就是实践”,艺术具有改造社会、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性完善的审美教育功能。至此,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成功地将生活和艺术结合起来,并由此表达了杜威所倡导的人生态度———通过自身实践和积累,不断获得审美经验,使得人生充实、圆满。
三、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教育部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此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6]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人的感性、提升人的情感,最终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全民素质最直接的方法是开展全民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审美教育不仅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机会和审美享受,也为全民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艺术即经验》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告诉人们如何通过审美化的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杜威的审美教育希望通过引导人们对美的形式进行不功利、无利害关系的欣赏,从而净化情感,最终实现高尚、自由的人格,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提高民众素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7]各种庸俗化、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正在日渐腐蚀民众的审美。对于这些低俗的文化产品,现代社会中竟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东西,并以此为乐,认为这就是美,这就是流行。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审美到底怎么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生活与审美被迫分离开来。学生从幼儿时期便肩负各科学习的压力,忙完课内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早已经没有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更没有精力去体验学习的意义和美好。学习书本带给我们的仅仅只是考试成绩的提高,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能够在下次考试中考出一个好名次,“学习”这两个字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味。就当今学校教育来看,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手段与目的是分离的,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说过,“审美经验丰富和发展才能使人幸福”。没有圆满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就没有素质和幸福之说。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让民众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审美经验,最终体验幸福。如今看来,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在生命中启蒙阶段失去了积累审美经验、体验幸福的重要时机,这无疑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专注于审美本身,达到素质教育过程和目的的统一
提及素质教育和审美,在平时的生活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开设艺术课。在国内许多中小学里,学生跟教师唱唱歌、画几笔画,就是艺术课的全部内容。这种艺术课只重视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艺术教育的最终出发点———丰富的学生审美经验。如此持续下去,学生的思维被格式化,创造能力也必将日渐枯竭。“过程与目的相统一,要你做的事业是你想做、愿做的,这样产生的快乐、自由,正是艺术经验。”[4]艺术既不是高于生活的也不是生活的点缀,艺术存在于生活当中。针对当今国内素质教育过程和目的分离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的活动目的和手段相统一,让学生的日常经验升华为审美经验。当然这样的审美经验不能仅仅存在于艺术场所、艺术作品之中,而应该更多地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才能达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四)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恒久性、渐进性特征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获得审美。杜威审美教育的恒久性、渐进性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意味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不在于引导我们去达到某一审美高度或者追寻终极的审美目标,而在于引导我们不断地积累生活中的审美经验。每一次审美经验的积累都可以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提高我们的素质,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和谐。这样的审美教育不仅给普通人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机会和审美享受,也为全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这个体系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快素质教育的进展。
作者:高羚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