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外教育思想差异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外教育思想差异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外教育思想差异研究

摘要:校训是学校治校精神和宗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稳定性,体现一所大学所追求的教育和治学的价值观。本文通过中西大学校训的考察,以此来探求中外教育思想差异

关键词:大学;校训;差异

一、大学校训的内涵

校训,一般定义为:“学校制定的全体师生需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从解释中可看出,校训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师生的行为与道德,使之符合学校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及价值取向。学校精神和文化的灵魂是校训,因此,中外大学都十分重视校训的制定与诠释。不同学校的校训各有不同,反映的不仅是一国的历史、语言、文化特征的差异,更体现的是不同学校的教育文化理念及精神的追求。

二、中西校训思想内容的比较

(一)中国校训的思想内容

中国大学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学习的产物,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随之传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德思想、教育理念等思想和社会现实制约的影响,导入我国的西方教育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流、现代与传统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不断的调适与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大学独有的充满自身特色的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宗旨,这在校训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1.引经注典,承续传统

各类大学不约而合地引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著作和耳闻则诵的名言警句,有湖南大学、天津大学的“实事求是”源自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语[1];南京师范大学的“笃实敏行”出自《论语•子张》;香港大学校训“明德格物”出自于《礼记•大学》……这些都反映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深刻影响着大学教育和治学精神的培养,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伟大生命力[2]。

2.顺应时代,紧随潮流

通过深入分析和考察各类大学校训拟定的历史发展及校领导对其内涵的解释,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在一方面坚持继承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将其发展,使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浙江大学将“求是”作为校训,并将其在学校的发展中得以充分发扬与倡导。1897年创办的求是学院为浙江大学的前身,1901年更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28年正式定名为浙江大学[3]。1938年11月,当时的校长竺可桢提出并决定将“求是”定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在此后的多次会议和演讲中对“求是”进行深刻阐释,并于1941年的《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演讲中,就“求是”的内涵解释为牺牲精神、科学精神、革命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对此,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竺可桢校长赋予“求是”的时代气息,即要求大学教育要紧靠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追求科学真知,服务社会[4]。

3.中西合璧,相辅相成

在中国教会大学的校训中尤为显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与西方大学理念的融合。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源自《论语》的一语,其英语校训“光和真理”则是来自西方传统格言,这两则格言的结合反映出中西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璧,这是一种在结合古典儒家的精神气质的基础上,又符合基督教的教义的体现,表明了中国教会学校的特殊性质[5]。

(二)西方校训的思想内容

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宗教文化,尤其受基督教的影响深刻,大学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西方大学强烈倡导“独立”、“自主”、“自由”等教育理念,这些都在西方大学校训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如牛津大学校训是“上帝乃知识之神”、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斯坦福大学以“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为校训、哈佛大学的校训为“让真理与你为友”、普林斯顿大学以“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世界”定为校训[6]。将校训进行解读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校训多为简练语言,寓意深刻,丰富蕴涵各类大学的价值观,如求知、求真和捍卫学术自由与独立等。同时,紧随时代的步伐,将服务社会和国家的理念在校训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三、比较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的大学,仍然受传统思想“大学之道”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从大学校训中可以一目了然,同时也反映在了当代大学教育凸显出来的问题上。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以死记硬背为主、重分数和理论轻实际,教育方法和思想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常见。另外,受本文主义思想影响,校园里缺乏科学、严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而在西方国家,如哈佛大学,在进现代100多年的发展中,尤其重视借鉴和学习高等教育强国的优秀的先进的教育经验,开拓创新,开创了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新时代。其成功之道在于掌握并发扬了学术“独立”、学术“自由”、学术“自主”等教育精神。俗话说的好:“借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国大学要想挤进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必须要向西方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学学习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自身特点,进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四、结语

虽然中西大学的校训在思想内容方面受各自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社会的影响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它们都真实的体现出各自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其校训内容都蕴涵了各所大学教育的宗旨、理想、精神、责任、价值观和质量观等,也都体现出现代大学的目标:各类大学都应在“自由”和“自治”精神的引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崇恕.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48-350.

[2]赵金昭.略论高等院校的校训[J].洛阳大学学报,2003(1):108-109.

[3]周谷品.近代中国大学校训[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96-99.

[4]李犟.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5(1):83-85.

[5]王春喜,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07(3):31-34.

[6]杨天平,徐吉洪.中西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0-93.

作者:唐薇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