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道家全人教育思想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几千年来,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对国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理念、心理调节以及教育思想起着极强地指导作用。其“至人”、“真人”的育人目标蕴含着“全人”思想,即实现学生身心灵的和谐平衡和自我意识的生成与超越。该思想可以警示当前教育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漠视,探寻其施教方法益于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自然无为;至人;真人;全人教育
一、道家哲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思想简论
1.道家哲学的概念界定。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派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始于春秋末年。秦以前称为“老学”,直到汉代才用“道家”或“德家”来称呼它。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弟子虽然没有儒、墨两家多,影响也远没有这两大显学广泛。但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道家哲学凭借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独有领悟,最终呈现出了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在论及道家教育哲学思想前,我们先要厘定道家哲学的范畴。先秦道家和后来的道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者在本篇中所涉及的道家哲学是狭义的,专指先秦的道家哲学。
2.道家哲学中的教育思想简述。现存道家哲学思想源头是老子的《道德经》,它也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道经》突出“道”的自然性、自发性,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自然哲学,多形上玄思;《德经》多关注形下的现实世界,主张修德、博爱、无为。老子之后,杨朱提出“贵己”、“重生”,强调“为我”与“全生”,重视个体生命的尊严与独立;而田骈等提出“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后来的庄子更是对老学进行极大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庄学”,亦称“心灵哲学”,强调个体人生,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道家哲学一个“道”字,涵盖了知识论、本根(体)论、宇宙观、人生观等。在知识论上,道家成功的区分了“为学”与“为道”,理清了“明理”和“体道”的认识路径;在本根(体)论上,道家讲道体有无、道体德用,旨在晓明自然的“本理”并以此作为修身立人的依据;在人生观上,主张“重生贵身、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既坚持安之若命,又要突出主体,力主“我命在我不在天”。道家所崇尚的“道”是自然之道,指出“道即自然”,将“行道”、“修道”、“悟道”、“得道”作为终极目标。
二、道家哲学“自然无为”全人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自然无为”和全人教育的含义
1.“自然无为”的含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指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自然”既为道家借以洞察世界的理论范式,也是我们把握“道”和解读其教育哲学思想的关键。“无为而无不为”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无为”也是道家为“道”的重要思想。“自然无为”就是顺势依循“自然之道”,不“妄为”。
2.全人教育的含义。美国的隆•米勒(RonMiller)是当今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2]全人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它把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以形成健全人格同时进行。其教育目标是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最终培养出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全人”。[3]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提出:理想的教育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应是全人,应具备全部人类的文化,即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4]
(二)道家哲学里的全人教育思想
道家教育思想立足其“自然无为”的思想,涵盖了德、智、体。第一,“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至美”观。道家所追求的是天真自然之美,他们关注美的形式与内容,在体现美的尺度与规律的基础上倡导人的自主、自由。这种美育追求的是处事慎重、真诚去伪、笃厚良善、襟怀坦荡人格美。第二,“贵德循道”的“至善”观。真正德行是机体内心情感的自主自觉,唯此才是自然德行、至善德行。道家的德育观具体体现在谦和、宽容、孝慈、敦厚、朴实、真诚、啬俭等方面。第三,“绝圣弃智”与“倡明”相克相生的“至真”观。很多人认为道家反对智育,其实这是对道家教育思想的片面理解。道家的一些言论中确有“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以及“焚符破玺”的名言,但他们所反对的“智”与“圣”是统治者的“权诈之术”,主张“学不学”,突出“明”与“智”。他们的智育观倡导自然而非人为的智育,是形而上的哲学智育和自我教育。第四,“全生”、“贵生”的“身育”观。道家讲求形体的养生与修炼,观强调强健体魄,身气相补。综上来讲,道家哲学中的教育思想涵盖了真善美的美育和知情意行的德育,同时它也兼顾了智育和体育。
三、道家哲学“自然无为”教育思想的施教方法
普列汉诺夫说过:“只有严肃的哲学教育达到相当的理论思维的民族,才会严肃对待方法论问题。”道家哲学中的全人教育无论是悟而致知,抑或修炼致知,都讲究独特的施教策略和方式方法。就教育的主客体而言,分为“不言之教”和“不学之学”[5];就贯穿主客体双方,为双方共用的方法而言,可以概括为“澄怀观道”和“营卫养生”。
1.“不言之教”和“不学之学”。道家认为“道不可言”,力主“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并非不教,而是教的又一特殊形式,它强调人们应该坦然面对自然之道并从中汲取智慧,反观内心开启自我主观悟性。其具体方法就是重视内心“体验”,老子观道和庄子的体道都是心灵体验。道家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们追求的是得道。学习者宜于切身体验“自然之道”,遵从人的自然性塑造自我完美人格。
2.“心斋”、“坐忘”和“涤除玄鉴”的净心之法。“心斋”、“坐忘”[6]和“涤除玄鉴”既是修炼之道,也是教育之法。这一方法要求学习者扫除心灵中的杂念,持手心斋、忘己忘物、忘利忘害,以达到“朝彻见独”、“虚室生白”的佳境。
3.“营卫养生”的健体之法。道家特别注意形体的炼养。“营卫养生”健体的方法是借助导引、按摩、叩齿、禹步等手段炼养身体和强健体魄。
四、“自然无为”全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前世界各国学者都在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并诠释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积极思想因子以供今用。笔者在此极力阐释道家哲学里的积极教育思想,就是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以服务于当前的教育实际。可以说,道家的哲学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依循教育规律。“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的大道。道家哲学中的“人法自然”思想充分肯定了教育要顺应学生实际,以人为本,并极力凸显教育的自主性和自为性,要求教育主体自信自足、自发自辟、自生自主、自诚自明、自树自救,批判教育奴性和人格奴性。
2.有助于我们培育独立自主、个性自由的时代国民。道家哲学中“无为无不为”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涉及个性的自由发展,揭示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反对用既定价值观束缚人性,同时也强调学生心灵的开放和自由,否则思想就会僵滞。道家哲学中蕴含的平等观也同样有助于今天对学生平等人格的塑造。毋庸置疑,道家哲学里的这些思想对当前教育要求培育学生独立、健全、自由、平等人格极具影响。
3.有助于培养身心和谐统一公民。道家哲学注重生命体悟,主张去奢去泰,养生尽年,主张“全性保真”和“澹然无极”的心灵恬静,特别注重形神、心灵双修双炼,并与自然和谐统一。他们摒弃为了外在的目的而迷失本真,鄙视那种“与接为构,曰以心斗”、“危生弃生以殉物”和“以仁义异其性”的异化人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处于一个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内不在我、外不在人进退维谷的虚浮状态中,更有甚者有些人处于心身分离,心疾侵扰的困境。道家哲学“自然无为”全人教育思想有助于解决如何在强健身体的基础上保持心理的健康的难题。
4.有助于培养具有超越意识与包容精神的合格公民。道家不同于儒家站在人生之中审视世界,而是站在人生边上用超越的视角审度宇宙中的矛盾与荒谬。道家哲学中的“挫锐”、“解纷”、“玄同”、“不争”,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和冲突,抵制其理智的专断和骄横。他们常立于“道”的高度来审物度人,由此超越自我的拘囿。人们只有不断拓宽视野,提升层次,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升华自我。道家哲学中的包容精神利于我们取精用弘、博采众长,有利于多元文化和观念的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殷旵.图说天下———老子[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2]RonMiller.学校为何存在?美国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M].张淑美,蔡淑敏,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7.
[3]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下卷)[M].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卢育三.老子释义[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6]庄子.庄子[M].孙通海,译.中华书局,2007.
作者:翟颢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