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苏步青通识教育思想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苏步青关于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出一位伟大教育家的博大情怀,对我们今天高校教育,尤其是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建设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步青;通识教育思想
苏步青(1902—2003),原名苏尚龙,浙江省平阳县人,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苏老“毕生事业一教鞭”,辛勤耕耘七十余年,热情扶掖后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为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风范与卓越齐仰,贤德共高寿俱望”,苏老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所景仰,对苏老若干教育思想的挖掘,特别是对其通识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挖掘,对促进当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动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外通识教育的一般内涵
通识教育概念诞生百余年来一直就是一个教育理论界颇具争议的概念。通识教育,内在地蕴含着一种教育理念,就一般而言,通识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具有通才达识的人文素质为内核,强调培养学生“广泛涉猎,学有专攻”的知识结构和通融贯通的发展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显性的通识人才培养模式,就制度与课程来看,表现为:一是指专门的通识课程,典型的如美国,即开设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二是指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教育理想或教育境界,典型的如欧洲大学,即将通识教育融合到大学的学术生活中。作为隐性的通识教育理念,曾熠熠生辉于我国古圣先贤的“全人教育”睿智之中,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中外通识教育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1)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作为主体性的学生既要充分建构他们自由发展的条件,又要全面建立学生完善的道德人格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素质。(2)构建学生的主体性。要努力提高自我意识,消解学生对教育者的过分依赖,进而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的创造性。(3)培养全面素质与和谐人格。作为价值取向,真善美构建了学生和谐人格,就是要有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高雅的审美艺术素质。
二、苏步青通识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主要特征
1.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将学生塑造成为爱国、有责任感、敢担当的人才,为解决“为谁培养人”问题提供价值导向,这是苏步青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以“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为座右铭的苏老认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造福祖国是科学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他强调,如果我们辛苦一辈子,培养出不合格的人才,甚至有学生把大学四年的教育当作出国留学的跳板,那就违背了我们的教育目标,所以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讲授唯有祖国高于一切等爱国思想。“树人犹是百年心”、“生当尽瘁死方休”的苏老结合自己求学动机———由怀抱光宗耀祖到为祖国争光的经历,在不同场合反复教育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办好祖国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他强调,“不振兴中华,不但对不起我们的祖宗,也对不起后代”[1]91。要振中华,唯有依靠我们炎黄子孙,他还勉励学生进了大学的门既要有荣誉感也要有责任感,“不能身在甜缸不知甜”[2]95,必须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来为社会尽责,为民尽瘁,“不能在国家有困难时,就往国外跑,去寻找个人的舒服和安乐”[1]93。
2.文理兼融,培养通才。“真正的数学家都有几分诗人气质”,这在苏老身上也得到印证。苏老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的文学、书法也不错,而且懂得日语、俄语、英语、德语等七国语言。他主张“培养通才”[3]36,强调了学生学识融通、广博厚实,要求“文科要通理,理科要通文”,主张“理工科学生要有文史知识”,并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类知识,以拓宽知识面,努力建立起宽广而又比较合理的知识建构。他认为,学文的学生需要有理工科知识,学理工的学生同样也要有文史包括社会学的知识,“这正如人们的饮食需要各种成分一样,在今天对知识的任何过分‘偏食’现象,都会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不利”[1]145。现代科技的发展对通识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苏老大力倡导文理兼容,勉励青年不仅要成为“专才”,还要成为“通才”。苏老曾无限感慨地指出,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我们跃上更高的台阶。他把语文比做工人盖楼房的“地基”,强调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4]182。苏老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曾特别要求:“欲报考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学生,若语文不及格,即使他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4]181苏老倡导提倡文理兼通的人才培养理念。
3.注重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创造性人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苏步青通识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过河需要有桥,学习同样需要注重方法。他一向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应注重对学生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苏老也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苏步青教授与陈建功教授早在浙江大学时就共同倡导和主持的“数学讨论班”,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苏老也鼓励有能力的青年打破原有学科的界限,在老专家的指导下去学习和发展新的方向和新学科,敢于开拓,以期达到“鸡孵鸭”[1]119的效果,开创新领域,发展新学科。苏老十分注重对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亲自考察和选拔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对选择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和保护,还通过招收研究生、数学竞赛、举办数学训练班和试点班等多种方式物色人才,探索出“选苗拔尖,拔一个带一批”、“五代同堂”、因材施教、“严师出高徒”[1]123等许多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培养方法。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又一种有效方法。苏老认为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必须相结合,只有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一个教师如果他的科研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而且有新意,就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和陈建功一起强调,“如果光搞科研不教书,那就要‘断子绝孙’了”[5]193。培养学生对各种知识能认“识”,也要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是最可靠的力量”,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有效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的方法是苏步青通识教育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4.团结协作,树立“公”心。苏步青认为,发明创造等科技成果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都离不开前人的积累和同时代人的努力协作,否则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科学研究应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应该成为科学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之一”[5]105。我们倡导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是由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当中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特点所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需要我们树立公心,甘当铺路石,团结合作,才能使集体主义的协作精神结出硕果。教师之德,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对于“不出人才誓不休”[5]116的苏老看来,培养出一个杰出人才其成就不亚于重大发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育发展的规律,我们教师应正确对待这个规律,也应自觉主动地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与传统的师徒关系不一样,苏老并不会对自己的学生留一手,而是一贯期盼自己的学生能超过老师,他强调指出,“我们培养人才,目的就是要学生超过老师”[1]122,“我们不必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感到羞愧难受,而相反地应当把它看做我们对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1]123。在苏老看来,出类拔萃的学生,既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科学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如果我们培养不出人才,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为此,苏老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当老师要为人师表,服务于人民,要把学生取得的成绩当做自己的成绩一样高兴,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提拔后辈要大公无私,并要满腔热情地爱护他们,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为此,苏老还总结归纳出三条培养优秀人才的做法,即“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要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要让他们超过自己继续前进;三是自己决不能一劳永逸,还要抓紧学习和研究,用自己的行动,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5]110。
5.健全人格体格,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苏老热爱教育事业,视学生如亲人、如朋友。他的通识教育思想强调调节生活、陶冶性情、增进理智,做“健全的人”,以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他要求学生德才兼备、才德同彰,教师则必须“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培养人才必须从德、智、体、美多方面考虑,保证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苏老特别强调“把锻炼身体与科研事业、祖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6]126,大学生必须强健体魄,“没有健壮的身体,要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力不从心的”[2]18,诚然如此,自然也就没人敢再叫中国人“东亚病夫”了。
三、苏步青通识教育思想对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1.贴近和适应生产实际,“产”、“教”有效融合。苏步青强调,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把数学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的数学绝不可偏重纯粹数学的研究,而要注重联系实际”[2]95,这是对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大胆突破。在当下,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地以市场导向,而应与社会需求对接,注重贴近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实践在呼唤理论,理论需要与实践结合”,苏老在深入生产实际的基础上,结合生产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了许多生产第一线的问题,诸如首创性地把纯粹数学中的几何不变量理论引入到计算机几何领域,把微分几何运用于我国船体外形设计和制造,还把数学理论成功应用于飞机涡轮发动机叶片、汽车车身外形设计系统和服装等领域,因而荣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实现了高校服务功能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对接。他建议实行企业与学校挂钩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渠道,以防止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人才浪费。
2.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苏老主张将传授知识、培养智能和技能,与陶冶身心、促进学生的全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担当起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重任。学习和践行苏老这些通识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纠正当前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消解急功近利思想灌输的影响,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以培养“不会失去灵魂的人才”,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3.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始终以“育人为目的”,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在当前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坚持通识课程适度与高度的有机结合,宽度与厚度并举,切不可脱离学生及办学条件等实际,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通识教育所回归的“整体发展”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包括文科、理科等各科知识当做一个密切关联的知识整体,努力实现文理相通;二是把人的素质视为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将价值教育渗透于文理各课程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活当中;三是真诚关爱每个学生,坚持通识教育与拔尖人才、培养互相支撑的教育理念。苏步青通识教育思想反映出一位大师的治学风范,具有无比厚重的人文情怀,对于建构现代通识教育大视野,促进通识课程体系的科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4.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超越,实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结合,无疑是我们民族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培养温古知今、止于至善的人才,既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历史使命。苏步青强调“每个中国人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进一步繁荣而奋斗”[1]134,“理工科学生读一点文史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发为祖国而奋斗的热情”[1]135。他还希望学生自修一些通识类课程以及主张高校增设大学语文等通识选修课程,以期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坚守。
参考文献
[1]苏步青.苏步青文选[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苏步青.理想•学习•生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王增藩.苏步青高等教育观述要[J].中国高等教育,2001(17).
[4]苏步青.神奇的符号[M].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5]苏步青著,王增藩编.数与诗的交融[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林承谟.苏步青的故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1艾兵有 2范益民 单位:1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筹) 2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