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李达的教育思想对发展教育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李达的教育思想对发展教育的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李达的教育思想对发展教育的启示

摘要:李达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凭借从教四十余年的教育经验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理念。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侵蚀的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尤为重要,李达的教育观对我国当下发展教育方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达;教育思想;教育;启示

纵观学术界关于李达思想的研究,不少学者从社会主义思想的角度出发研究:丁兆梅在文章中将李达社会主义思想整体划分为四个阶段展开论述(丁兆梅,2012)。刘明诗论述了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理论来源的广泛性、阐述的系统性和内容的针对性的三个特征(刘明诗,2014)。部分学者以李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切入点研究:陈桂香概括早期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理解、理论观点的肯定及理论实际的运用(陈桂香,2009)。金艳芳提出李达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贡献(金艳芬,2014)。此外,教育界是李达致力于从事的行业,教育经验颇为丰富。学术界对李达在教育上的造诣研究主要有,教育思想的特点研究(任向阳,李斯,2013)。陈闻晋等人通过梳理李达从事办学经历,总结归纳其教育思想理念(陈闻晋,徐琼,2004)。任向阳阐述李达教育思想的来源、教育实践过程及其局限性(任向阳,2007)。虽然前人对李达的教育思想进入较为深层次的研究,但是缺乏对当下发展教育方向的指导作用研究。文章立足当今教育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的现状,通过总结李达教育观点,为当下发展教育事业指明方向。

一、李达认为教育需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相一致

1909年秋,李达去北京就读大学的沿途中,看到我国被侵略者入侵后的惨状。自此之后便萌芽了教育救国的思想,早年间的他已经深刻的意识到国家的发展强大离不开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直至工作后,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研究。刚成立的新中国,文化教育环节薄弱。据1950年初的统计,全国有各类知识分子大约200万,只占总人口的0.37%。全国大、中、小学学生总数也只有2500多万。与此同时,新中国的社会文化风气仍受到旧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落后的封建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背道而驰。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进行扫盲运动,并且去除落后腐朽思想,对大众灌输与建设社会主义相匹配的文化,发展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李达通过将教育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强调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二、李达认为教育应与科技革命相统一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自古以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家庭生活方式,以木制、石器和少量铁器材料为主的简单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解放后,中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问题逐渐成为首要问题,所以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生产力大发展,这个生产力大发展是大工业替代手工业,是机械替代简单工具,是电力替代人力,是组织化替代个体户的过程,因此是一个科技革命的过程,而在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国家,科技革命是难以实现,因此必须相伴随的进行发展文化教育,造就国家需要型人才。教育与科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李达坚定的把这两者看做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发展越迅速,越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生产,因而越能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创造出学术科研和文艺活动的机会,因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完成科技革命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高端科技人才。

三、李达认为应用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李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之一,致力于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理论教育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和原著的学习。他为了加强教育宣传而撰写书籍,其中《李达文集》将马列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精简而凝练地逐一展开,同时还涵盖了个人见解,使其具有教科书的特色。作者在书中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著名理论家的观点汇集加以整理,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使受教育群体更容易学习理解。李达还总结了在大学教学的实战经验,提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思想为指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中重视思想教育。第二,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群众观等观点运用于办学教育中,指导和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四、李达的教育思想对当下发展教育启示

当下处于文化强国时期,教育在一国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李达的教育观对当今发展教育具有借鉴作用。1、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观念不断侵蚀着青年群体尚未成形的三观,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进而树立和培养正确理想信念。在当时的李达看来,大众群体的思想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来教育改变的。我们在继承李达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要根据时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首先,在思想理论上,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还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髓。其次,在教育途径上,一方面,系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善于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党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要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第三,加强思想教育,丰富人生实践。思想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回归于实践,在学生社交中,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社会活动的思想、价值的引导,直面现实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能树立主流的思想、正确的三观,抵御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一些思想领域里的消极,落后的观念的侵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观念。2、教育方向与国家方针政策相一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型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的方向必须始终与国家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教育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的与时俱进,纳入新的理论体系,给受教育者灌输新的知识理论。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期,李达认为全国应进行扫盲活动,注重青年学子的文化学历培养;而当下处于文化自信的建设时期,不仅应注重知识文化的传输,更应该注重素质教育、文化自信的培养。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前提和基础,青年学子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自信的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弘扬和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将文化自信融入校园环境、教学和管理,在无形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青年群体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及肯定。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先进的教育文化促进国家政策的推进,反之亦成。因此,教育必须时刻与国家的政策保持统一战线,支持和拥护党的方针路线,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3、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新科技人才在李达的教育思想上强调教育促进科技革命的发展,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一观点在当下体现的淋漓尽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习曾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处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家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第一,通过培养出的高级智力人才,发明创造出新的科学理论;第二,科学理论通过智化人的头脑将其具体化为人们的生活实践;第三,经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将掌握的技术直接运用于制造生产。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深化教育改革,走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一整套的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培养技术型人才,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方针,使教育为科技服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科学知识占据主流,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新发现正与一些落后的旧知识相矛盾,必须重新整理知识体系,增添新学科、新门类。在教学方法上,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营造模拟科学实验,形成“科学的精神”进行教育实践,使学生和学校处在“科学技术化”的宏观教育环境下,才能促进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完美接轨,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总之,深化教育改革,以科技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改革应着重在培养“科学精神”的教学方法,把开设科学知识课程与建立科学化的教育环境相结合,才能充分挖掘出力量更为强大的教育“潜能”来促进科技的高速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

李达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又是教育领域的宗师,他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他在教育上一直坚持着两个大的方向:一是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办,另一个是教育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这给当下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站在前人教育思想经验的高度上审时度势,随着时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以促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培养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兆梅.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9-163.

[2]苏志宏.李达思想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丁兆梅.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J].理论探索,2012,01:13-16.

[4]刘明诗.20世纪上半叶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03(67):20-25.

[5]陈桂香.李达早期马克思主义观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23):119-122.

[6]金艳芬.李达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J].兰台世界,2014,01:92-93.

[7]任向阳,李斯.李达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特点论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2(12):72-74.

[8]徐闻晋,徐琼.积求是风育拓新才———李达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的新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2(57):237-243.

[9]任向阳.论李达的高等教育思想[D].长沙市:中南大学,2007:1-48.

作者:余柳娟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