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先秦时期音乐教育思想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教育活动,教育思想是规范教育活动、指导教育行为的重要产物,探究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内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起源入手,论述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阐释音乐教育在政治、文化、统治者治理国家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起到的积极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1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起源及形成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重要标志。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教育包涵了音乐教育在内的多种教育内容,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下君王的治理、文人雅士的培养、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音乐技能的传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音乐教育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经产生了,那时的音乐教育活动都产生于“无意识”的教育行为,音乐教育大都是由生产生活的需要,或是带有宗教色彩仪式的需要而产生,通过模仿的音乐教育形式进行“口耳相传”。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逐渐萌生,致使人们开始注重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加之音乐教育具有的实践性,人们从“无意识”的音乐教育活动开始走向“有意识”的音乐教育活动,音乐教育的分工日益细化,音乐教育的内容也日趋充实。于是,音乐教育思想在商代以后开始孕育,在周代时萌生,周代以后开始了以“诗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形式。
2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直接作用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起到一种风向标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音乐本体、音乐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三个方面。
2.1以“音乐本体”体现的音乐教育思想
作为音乐的教育,一定是以音乐为主体进行的教育,应着眼于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与要求。古代音乐教育思想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首先要“乐和谐”,正所谓“音声相和,恒也”[1],“乐者,天地之和也”[2],“凡乐,天地之和”[3],“乐无太,平和者是也”。[4]这都充分说明了音乐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是音乐的根本特征。其次是“乐中和”,孔子奉行中庸之道,曾对音乐审美提出以下要求:“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5]由此可见,孔子“中和为美”的音乐思想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最主要的要求。最后为“乐之乐”,“乐者,乐也。”[6]音乐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愉悦和快乐。古代文人的这种对音乐本体要求的思想,是音乐教育思想最基础的出发点。
2.2以“音乐的文化属性”体现的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的教育,在政治制度、社会礼仪、道德文化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下,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以及两者间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在这种情况下,音乐由于具有“和”之特性,自然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调和两者间矛盾关系的工具,其效果不可忽视。(1)统治者通过音乐教育,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教化民众,倾听民声,达到民安国泰的最终愿望和目的。首先,通过音乐教育教化民心。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7]《乐记》中亦道:“生民之道,乐为大焉。”[8]可见,音乐教育教化功能的重要性。运用音乐教育来疏通民众的忧虑,使民众恢复淳朴诚实的本性,是音乐教化功能的具体体现,所谓“乐者,所以救忧也”,[9]“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10]统治者可以通过音乐的教化使得民众心平气和、明白事理,从而达到国泰民安,如《乐记》中记载:“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8]其次,通过音乐教育审乐知政。正所谓“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8],“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4],“帝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咏,以出纳五言,汝听;予违,汝弼”。[11]音乐与政治相通,音乐可以很真实地反映当下社会与政治的安定状况,统治者通过音乐来倾听民众心声,从而体察民情,最终匡正自己的违失之处,改良政策,缓解君与民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建立太平盛世。第三,音乐教育可以移风易俗。“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8]可见,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同时,音乐可以最快地改变人的内心情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6]音乐教育的这一功用对治国安邦起到辅助作用,效果尤其深远而持久。(2)音乐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可以视为是一种礼仪的教育,音乐教育与社会礼仪的养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礼乐”被视为不可分家的统一整体,两者都以“和”为美,“子曰:礼之用,和为贵。”[12]所以,同根而生的“礼”和“乐”本质上相互融合,是艺术性和规范性和谐统一的整体。一方面,礼乐制度让音乐教育处处体现着礼的制约,以达到音乐教育中音乐“中和”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礼”规范了“乐”,帮助音乐达到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礼乐并行的制度更深层次地巩固了封建社会中君王的统治。关于礼乐相得益彰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荀子》的乐论中就有“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6]《礼记》中乐记篇“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8]“礼节民心,乐和民声”[8],“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8],“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8],《人物志》中也提到“《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13]这都充分说明了“乐”是“礼”的表露,“礼”充实了“乐”的内容,两者共同作用,安定了国家的统治。2.3以“精神品格”为中心体现的音乐教育思想从音乐教育的对象上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是一种“育人”的思想观念,而“育人”的具体要求主要是以精神品格的教育为中心。贤能之士在完善自身修养上认为,音乐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以及孔子提出“六艺”的教学内容之后,音乐教育就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5]一个人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必然离不开学习音乐。荀子曾回答学习从何开始,在哪里结束的问题时道:“《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16]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也使学生明白很多道理。音乐教育在古代是一种“人格完善”的教育,所谓“乐以造士”正是这个道理,士人通过听音乐,学习音乐来顺导性情,提升自身气质与修养,甚至于不懂或不会一点音乐的人被认为是有缺憾的,“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6]“《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古来名士,多所爱好。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17]这都充分体现出了古代文人不但十分重视音乐教育,而且通过音乐教育培养自身“心性”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要求。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从音乐本体思想观念的形成上看,是离不开“自然天理”这种中国哲学观的,然而音乐教育和政治统治之间存在的这种“体用不二,性相如一”的关系,使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又具有音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这种特殊功能。音乐教育思想中对人精神品格的塑造,则体现了教育思想的本质要求。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三个内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通过音乐本体的“和”,达到“乐和”;通过“完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人和”;最终达到“政通”的崇高目标。
参考文献:
[1]…老子•治国[M].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5.
[2]…礼记孝经•乐记[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中华书局,2007:143.
[3]…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M].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中华书局,2007:51.
[4]…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M].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中华书局,2007:56,58.
[5]…论语•八佾第三[M].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35,38.
[6]…荀子•乐论[M].安小兰,译注.中华书局,2007:204,200,205,198.
[7]…孟子•尽心上[M].万丽华,蓝旭,译注.中华书局,2006:294.
[8]…礼记•乐记[M].中华书局,2015:156,153,135,131,138-140.
[9]…淮南子[M].顾迁,译注.中华书局,2009:136.
[10]…庄子•缮性[M].孙通海,译注.中华书局,2007:235.
[11]…尚书•皋陶谟[M].慕平,译注.中华书局,2009:42.
[12]…论语•学而第一[M].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8.
[13]…人物志•八观第九[M].梁满仓,译注.中华书局,2009:111.
[14]…论语•述而第七[M].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88.
[15]…论语•泰伯第八[M].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109.
[16]…荀子•劝学[M].安小兰,译注.中华书局,2007:10.
[17]…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M].檀作文,译注.中华书局,2007:321.
[18]…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9]…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0]…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M].京华出版社,2001.
作者:张灵运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