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谭嗣同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谭嗣同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谭嗣同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摘要:重视德育教育,大力宣传英雄人物,利用各种活动、各种方式突出正能量,用爱国、正义、文明、友爱、好学、向上之风,拂去大学生思想上的雾霾,是谭嗣同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谭嗣同教育思想;当代大学生;启示

一、谭嗣同教育思想的渊源

1.深受名师启发,辱中觉醒,并掀起了一股西学浪潮。中国近代著名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在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的影响下,自少即有爱国思想、鸿鹄之志。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言语妙天下。1877年,谭嗣同师从涂启先,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的历史典籍,并接触了格致学、算学等自然学科。此外,湖湘文化的代表船山思想也备受谭嗣同推崇。2.游历经验丰富。此外,谭嗣同还爱好游历,数十年间,来往于湖南、湖北、陕西、新疆、台湾等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尽管谭嗣同早期的游历生活是因为父命,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游历机会,才催生了谭嗣同的维新思想以及后来的《仁学》创作。期间,一方面他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他看到了社会的腐败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国家的贫弱进一步激发了谭嗣同心中爱国的热情,坚定了他爱国救亡的信念。在游历过程中,谭嗣同还结识了不少佛家和西学方面的饱学之士,这使其眼界大开。在他们的熏陶下,谭嗣同潜心读书,知识与日俱进,思想日臻成熟。因此,谭嗣同的整个思想体系,很明显地留有佛学和西学的烙印,其教育思想也不例外。

二、谭嗣同教育思想概述

1.学问保国的教育观。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来,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帝国主义掀起了一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狂潮。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杰出代表,为挽救民族危亡,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他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提出学问保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弱民穷,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是因为人才零落,所谓“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欲讲富国以刷国耻,莫要于储才”“培植人才,为自强本计”。因此他得出结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教育是救亡图存、富民强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为此,他不辞辛劳,躬行实践,对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例如,在湖南,他鼓励兴办学校,创立《湘报》《湘学报》,并建立浏阳算学馆。这些不但成为学校变革和建设的典范,它所带来的维新气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湘人的视野和湖南学界的新风气,使广大民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学习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当时反对旧式封建教育,提倡新兴文化教育上,比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这个后来者毫不逊色,教育救国是谭嗣同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2.中西互通、继承兼容的教育理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一直使用的是科举取士,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这就决定了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灌输“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儒家思想。不可否认,在儒家经典里面,凝聚了许多哲人思想的精华,而且,相较于爵位世袭,科举取士确实为统治阶级、为朝廷招揽了大批人才,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到了清朝末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进步,传统封建教育内容的弊端,科举取士的没落性和腐朽性显露无余。《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大厦将倾的清王朝而言,仅仅靠“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熏陶出来的人才,是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把教育的目光转向了西学。西学作为实用性科学,在很多人眼里,被认为是救亡图强的必经之路。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忧国忧民,崇尚教育救国,而且学贯中外,自然也会将教育救国的眼光投向西学。谭嗣同认为,西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但西学博大精深,名目繁多,因而主张将西学中的数门学科分门别类,由学生各选一门以学之,以更好地将西学落到实处。他提出,考生“必须真精通一门(西学)。始得考取,不兼西学,虽制艺极工,概量不录”。他在浏阳算学馆、中华女子学堂和时务学堂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提出在必须开设格致学、算学等自然学科外,还必须增设外国语言文字一门。可见他对西学的推崇。不同于一般有识之士的是,谭嗣同认为,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思想,是捆绑人们手脚的镣铐,封建落后的科举制度更该废除。但在传统文化中、国学精华中蕴含的求索精神、爱国情怀、经世致用、勇挑重担的品格,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感是应该继承的。沟通中外,海纳世界,同时在批判中继承传统国学的精髓,兼容世界文化的精华,谭嗣同在把维新变法的理念融进教育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3.稽古振今,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两眼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生动写照,也是许多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科举制下,教育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求取功名。谭嗣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经世致用,也就是“实”,让每一个读书人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谭嗣同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稽古振今,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其实也是他教育救国思想的体现,和他的学问保国教育观一脉相通。4.重视德育,以德化人的教育思想。谭嗣同深谙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读书的目的在于“济世安民,以天下为己任”。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清王朝风雨飘摇,民族危机空前绝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挽大厦于即倒,救民族于水火,需要一大批具有圣贤豪杰的高尚品德,敢于担当,勇于为国献身的英才,而这又离不开德育教育。关于德育,谭嗣同提倡以圣贤豪杰之品德,育经纶天下之英才。他认为学生应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善于自理其身,达到“大无畏”的境界。他开办的时务学堂里,就培养出了后来像蔡锷那样的品德高尚,意志坚定,济世救国,捍卫共和的奇才。他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唤醒民众,感染了许多后来的志士仁人,实践了自己以德化人的德育思想。

三、启示

谭嗣同的教育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而言,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紧扣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魂。谭嗣同一切的教育思想都是构筑在学问保国的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是谭嗣同教育思想的灵魂,是核心部分。当时代的巨轮驶进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富强使每一名中国人为之而自豪。然而,个别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大行其道,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失误。昔日,志士仁人忧国忧民,从落后挨打的惨痛现实中试图走出一条学问保国、富国强民的变革道路,这是一种艰辛而酸楚的爱国。今天,大学生们身处伟大的时代,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时代不同,但历史赋予的使命相同。如果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缺失了爱国主义教育,丢掉了爱国之魂,将何以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何以完成复兴中华的宏图大业?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有多种,铭记历史是一种爱国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也是一种爱国教育,重拾儒家经典、国学精华也可以是一种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应浸透于大学学习的任何一门功课,贯穿于大学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2.继承传统美德,崇洋而不媚外。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功不可没。西方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管理模式,一切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优秀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定地学习,闭关锁国的回头路我们决不能再走,这是近代中国惨痛的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但是,开放国门的同时,也有一些与传统美德相悖,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西式思潮裹着潮流民主的华丽外衣泛滥于中国大地,盛行于大学校园,侵蚀着大学生的灵魂。在传统与“新潮”,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面前,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在学习西方一切先进东西的同时,过滤掉一切不良的思潮?这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绕不开的问题。在谭嗣同的教育思想里,中西互通、继承兼容是他变革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主张在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同时,应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已不可能再是井底之蛙。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增强免疫力,洁身自好,抵制各种视觉和功利的诱惑,崇洋而不媚外,应成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3.脚踏实地求知,做社会有用之才。谭嗣同的经典教育思想是“经世致用”,也就是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服务于社会。大学本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淬炼人才的熔炉。然而,有些人一进入大学,便开始不思进取,混日子,捞文凭,四年光阴虚度,未来人生迷茫。毕业后,又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好高骛远,叹息找工作难,埋怨社会之大,却没有给自己留下能够奋飞的位置,不知道从自身寻找原因。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规划人生,制定目标,不空谈,不死读,脚踏实地地学习真本领,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知识,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他们才会闪耀出自己灿烂的光辉。4.平等相处,友爱待人。平等、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墨家“兼爱”思想的体现,和西方现代的民主、民权思想是相通的。谭嗣同摒弃尊卑,开办女学,这种教育思想里显然蕴含着平等、民主和友爱的思想,是我们今天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所必需继承和坚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看到存在于大学生生活中的矛盾点,教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加入“平等”“友爱”的元素。5.加强德育工作,坚持以德化人。谭嗣同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启示是大学要重视德育教育,要以德化人。“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运用道德力量鞭策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谭嗣同十分重视德育,并以他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演奏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之歌,激励了许多后来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地为国捐躯。今天,我们的时代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楷模,如拯救“东方之星”潜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官东、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等,他们的英雄事迹可以激励今天的大学生树立复兴民族、为国献身的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熊春林,黄正泉.谭嗣同教育思想新论——浅谈谭嗣同的教育思想与湖湘文化[J].船山学刊,2006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杨健康.谭嗣同教育思想的实学特色[J].船山学刊,2002

[5]张洪萍.试析谭嗣同的教育思想[J].阴山学刊,2005

[6]齐豫生.仁学(中华文学名著百部古典散文篇)[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

[7]章圩勤.谭嗣同教育思想述论[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8]姚曙光.“仁——通”谭嗣同《仁学》的精髓与主旨[J].江苏社会科学,2005.

作者:刘桐羽 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