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幼教专家赵寄石的幼儿教育思想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赵寄石非常重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认为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取向是立足农村实际,建立切合农村实际的教育模式,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来研究幼儿,并构建了适合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农村综合教育课程”,提出并实践了研究农村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专家;赵寄石;农村
幼儿教育赵寄石——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的开创者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她的实践和理论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辛勤跋涉者和引领者”。赵教授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外,都有她辛勤耕耘的身影。本文主要对她有关农村幼儿教育的思想进行探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赵教授在其花甲之年,开始把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幼教改革天地———受人们忽视的农村,她带领一批教师深入农村,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并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重点课题“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的研究。她在农村幼教领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为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赵教授的农村幼教思想,对推动我国幼教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漠视,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虽然陶行知先生曾发表过《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1]208,致力于乡村幼儿教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幼儿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赵教授越来越意识到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赵教授首先站在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高度来看待发展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她多次参加国际间教育考察和各种学术交流,从交流中她发现:许多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起,重视幼儿教育,“试图运用幼儿教育来缩小教第37卷第1期2018年1月怀化学院学报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Vol.37.No.1Jan.2018DOI:10.16074/j.cnki.cn43-1394/z.2018.01.028育机会的不平等”,“为社会条件”“不利”儿童以较好的“生活起步”[2]68。许多国家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成员国发展幼教的需要和目的召开诸如“难民、少数民族、流浪儿、农村幼教,0-3岁婴幼儿保教等特殊需要的讨论会”[2]62。“世界幼儿教育趋势之一是采取多种保教措施,使广大幼儿享受保育和教育的权利”[2]119。赵教授从中看到了对多数儿童———农村幼儿———进行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中的紧迫性。在1986年巴黎国际幼教会议上,她作为与会的中国代表之一,在向大会提交的“中国代表的建议”[2]65的第一项就是关于农村教育的内容,其中把农村幼教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为适应世界幼教发展这一趋势,她特别强调,必须改革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面向我国广大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教学和科研要面向幼儿保教的普及及提高。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64。赵教授还从幼儿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论述了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幼儿教育是发展民族素质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既然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就不能只面对少数儿童,而必须考虑为所有儿童提供能满足最基本的发展需要的保育和教育。幼儿教育要从仅为已进入机构的幼儿及其家长服务转为考虑到广大幼儿及其家长服务。“从事业发展来讲,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比较紧迫,虽然不是几个人就能解决的,但我们每个专业人员要有这个意识,我们不能只为20%的孩子服务,更要为80%的孩子服务”[3]。我国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如果离开了农村幼儿教育,就是失去了80%的基础。因此,在她的许多论述中都强调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人员从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出发,面向农村,为80%的广大农村幼儿服务。
二、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取向是立足农村实际,建立切合农村实际的教育模式
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许多人还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农村教育是一个普及问题,只要将城市中好的经验放到农村去推广就行了。而赵教授却不赞同这种观点,她认为“农村教育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挖掘当地的潜力,探索切实可行的办法,创造与当地实情相适宜的模式”[2]409。农村幼儿园要办好,“关键在于农村幼儿教育要走自己的路,挖掘并发扬农村的有利条件,办出农村幼儿园的特色”[2]213。为实践上述构想,赵教授首先特别注重深入农村教育第一线从事调查研究,亲自把握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她在每项实验前都带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她的实验都建立在调查研究之上。在调查中,赵教授并不是单纯站在专家的角度去挑剔,而是去挖掘其有利条件和找出差距。其有利条件作为以后实验的依靠力量,而差距作为实验的起点。如她在苏南农村进行调查时,挖掘出农村幼儿教育的有利条件是“县、乡村各级领导重视幼教”、“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县幼教干部和乡辅导力量很强”、“幼儿教师素质好”、“家长重视幼儿教育”[2]212。所看到的缺点是“小学化”、“城市化”倾向及“分科教学”[2]409。她对农村教育的正确认识为以后实验的成功进行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赵教授在农村幼儿教育改革的思路上提出了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但又不脱离实际的设想:“融普及提高于一体。”即:“设计思想起点高,实践操作起点低;理论来源多渠道,指导思想简明扼要。”[2]410这个高起点实质上是将农村幼儿教育研究建立在先进的理论思想和农村现有的特点的基础上;低起点实质上是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着重探索教育活动的组织,使教师能从直接仿效入手,逐渐摆脱蓝图而自行设计,从而提高灵活实施的能力。这种设想既便于实践操作,又推动了农村教育层次的提升,有利于建立切合当地实际的农村教育模式。在对待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上,她也不主张采取单一模式,必须考虑农村不同特征。她认为:贫困地区要发展学前教育必先发展义务教育,因为“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靠学前班来完成的,而学前班又都附设在小学里,小学都办不起来的地方,搞学前教育又谈何容易”[2]647?她为贫困地区设计了一种非正规学前教育———家庭式幼儿班,深受广大贫困地区家长的欢迎。
三、构建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现状的课程体系———“农村综合教育课程”
“农村综合教育课程”的设想是赵教授根据农村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照搬城市、照搬小学的课程现状而提出的,在构建这一课程体系时,注意结合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实际,吸收许多先进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来作为其理论基础,从而避免了课程设计中的盲目性。一方面继承和发扬陶行知为农民办幼儿园的精神和陈鹤琴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同时吸收原苏联学前教育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主体发展观,特别是注意吸收西方现论来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赵教授所借鉴的西方现论主要有: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授利的建构论,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及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赵教授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批判性研究,结合我国幼儿发展现状,找到一些基本指导原理。从建构论中,赵教授提出设计综合教育课程基本原理为:“要为儿童提供各种机会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同比各顺应引起儿童旧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认知发展中,重视物质环境、经验和社会环境作用的各自特点。在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时,必须区别对待几种不同性质的知识。”“认知是通过儿童自身的操作活动得到发展的。”“每个幼儿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不同。”[2]124-125从人类发展生态中,赵教授又提出“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生态环境的优势”。重视幼儿从家庭———学前班———小学的生态变迁,利用生态变迁,促使幼儿的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性。”“重视直接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2]428等基本原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她又提出:“从幼儿发展的整体出发,组织教育活动。”“外界环境对幼儿发展是整体地产生影响的。”“农村幼儿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430在构建农村学前综合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这个问题上避免了两种倾向。一是完全照搬。将某种理论照搬过来,不加选择地加以运用。二是经验主义。不注意吸收先进的理论,完全凭个人经验去设计。正是由于她所吸取理论的合理性,从而使农村学前综合教育课程既没有脱离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实际,又使其在层次上得到提升。在如何构建农村综合教育的课程这个问题上,赵教授首先把课程看成一个运动着的教育现象,因而她把农村综合教育课程设计看成“指引课程实施而超前运行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继续不断地螺旋式推进的过程”[2]412。这种看法使我们将习惯的静止状态课程变成一个运动着的课程。在实际构建中,赵教授还将课程设计划分为几个循环旋式推进的步骤。第一步就是确立教育目标。她将确定教育目标的依据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国家有关幼儿园教育的方针政策,农村幼儿园当地经济文化特点及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第二步是选择学习经验和内容。要求教育目标和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特点为依据来进行选择,要把日常生活经验构成幼儿的学习经验。第三步是组织学习活动。这是落实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是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人、事、物交互作用。只有安排能激发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她认为综合教育课程的学习活动组织不是多个活动的拼凑,而是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活动。第四步是评价教育效果。评价应从评定幼儿的发展来判断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从评定教与学的过程从而判断课程的效果,评价应贯穿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赵教授认为:上述步骤只是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又是课程设计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这种螺旋式运动中推动课程的完善。赵教授关于综合教育课程设计的有关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教育实践,当时该理论的实践者称赞“‘综合教育思想’在我们农村幼儿园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4]。也为以后幼儿园大规模的园本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带动了全国农村幼教界的课程改革。
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来研究幼儿赵教授根据当时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实际提出了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体措施
她认为:幼儿教师应从只考虑怎样教转到先研究孩子怎样学再考虑怎样教,这是提高幼儿教育素质的关键。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基于以下认识:农村现代需要有开创精神的人,从培养新型农民出发,应教幼儿从小学会动脑;同时儿童有个别差异性,不同儿童不同特点;加上幼儿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需要成人教会其动脑,这些都需要教师去研究幼儿。赵教授还特别强调教师对各方面发展滞后幼儿的关注。针对当时农村幼儿教师中存在的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赵教授特别强调幼儿教师要改变教育方法,要即从实际效果出发考虑教什么、怎么教。为此,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措施:“教的东西不宜多,教一点,就要让孩子扎扎实实地学会。”“要教孩子怎样学,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会,练熟,孩子的学习活动可以灵活组织。”“尽可能现场学习,让孩子有亲身体验。”“教具运用要适当,运用教具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习。”“玩具是孩子玩的工具,玩具的作用是促进孩子动手动脑,运动身体的各部分。”[2]215-216上述措施非常切中当时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是又对农村幼儿教师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赵教授深知,农村幼儿教师所处条件不如城市,工作中所面临困难也比城市教师要多。因此,她认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质量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社会应该为幼儿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创设良好的环境。为此,提出了几个基本的保证条件:首先,幼儿园要有最基本的房屋设备,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孩子的工作上。其次,要保证幼儿园正常的教育秩序,各部门、各级领导不能随意干扰。第三,要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各级领导对幼儿园要作出符合教育原理的评价,即在检查标准上要分层次制订,检查方法要有有利于幼儿园和教师的进步,明确努力方向,做到互相促进,奖励办法上对符合要求都均给予奖励,对不达标者指明方向。赵教授还特别强调依靠教师们的聪明才智来提高教育质量。“要教出聪明的孩子,就要有聪明的老师”[2]217,为此,她提出社会和幼儿园对教师“一要放,二要帮”[2]217。即放手让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性创造性,针对每个教师的特点,帮他们发挥特长,帮他们办出有特色的幼儿园,这样才能使教师为农村培养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
五、研究农村幼儿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式。这种方式于上世纪80年代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当时才开始有人介绍这种方法,现在已成为教师们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赵教授在进行幼儿园实验时,国内还没有这种方法的介绍。她和实验的同行们想要找一种与农村幼儿教育实验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但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只能结合已有经验,在实践中去探索,才能解决农村幼儿教育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边实践边研究,逐步找到了解决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方法,也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方法。赵教授通过对自己农村幼儿教育实践的不断总结,逐步探索到了这种方法的基本规律。第一,“研究的课题来自于实践的需要,不受某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所局限”[2]419。也就是说研究人员与教师从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出发进行诊断,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概括所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第二,“研究人员由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进行交互作用”[2]419。教育行动研究方法,使理论工作者可以发挥其理论指导和方案的设计作用,实际工作者也参与设计并承担课题的实施,使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结合,两者平等对话,共同促进和提高。教师可以从专家那里获得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技能,成为研究型教师,理论工作者可以从教育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发现新问题和新课题。第三,“在行动研究中,一方面是设计和实施的双向作用双向转换,促使教育实践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促使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上升为一般课题理论”[2]420。的确,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新的理论的发现是实践促进的结果,在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新的理论才能得到发现和创造。而实践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避免了盲目性,尤其是在实践中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和创造的理论更能增强运用理论的自觉性,这正是教育行动研究法能促使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充分施展才能并获得自由发展的功能之一。可见,赵教授是我国将教育行动研究法从理论和实践高度来研究的第一人。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赵教授凭着一位学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古稀之年投身于农村幼教事业,其精神令人敬佩和感动。而她有关农村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又为广大农村幼教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和操作模式。可以说,赵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幼教改革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8.
[2]赵寄石.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雪.六十载相随相伴的事业——访赵寄石教授[J].教育导刊,2002(1):4-5.
[4]池正莹,刘秀岚.赵寄石“综合教育思想”对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影响[J].早期教育,2012(9):10.
作者:李茂科 单位:怀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