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蔡元培师范下的教育思想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蔡元培师范下的教育思想价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蔡元培师范下的教育思想价值

摘要:蔡元培师范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构成。他的师范教育思想来源于对中国教育国情、教育功用、学生担负历史使命的客观认识。蔡元培重视教师及师范教育的地位及作用,注重师范生“师道”“师德”“师表”的全面培养,主张构建多渠道开放式的师范教育体系。蔡元培的师范教育理论及思想,时至今日依旧绽放着璀璨光辉,对当前加强师范教育地位,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建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蔡元培;教师;师范教育思想

蔡元培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始终坚守着自由、民主、爱国的思想信念,他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变革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他不仅重视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宏观教育方针的制定,而且高度重视师范教育。蔡元培师范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构成,他对师范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前瞻性、改革性的建议。民国初期,他对师范教育的积极倡导与大声疾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我国师范院校面临转型。因此,探讨蔡元培的师范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完善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学理价值,而且对我国师范教育转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思想来源:蔡元培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

首先,对中国教育国情的客观认识。蔡元培坚信教育可以救国,此信念主要源于他对中国教育现实的分析。晚清以降,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图存之路。梁启超、严复等近代学人,曾试图运用教育培养中国之新民,梁启超曾高呼“教育为立国之根本”[1]。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在他们的影响下,蔡元培指出,良好的社会需要良好的个人,而良好的教育是培养良好个人的重要途径。[2]蔡元培在反思近代中国的自强历史时认为,中国在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六七年之后,从起初造兵,之后练军,后来变法,到最后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3]因此,他强烈指出,只要真正从教育开始介入,“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4]其次,对教育功用的认识。蔡元培认为,教育具有助人的功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为整个人类社会贡献责任,而非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器具,成为他人的工具。[5]蔡元培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进行《教育与社会》的主题演说时,详细解说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认为通过教育改造实现社会有两种解释:一是改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造未来社会,即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为社会效力。如,国民学校的学生,今后可以做合格的国民;师范学校的学生,今后可以做教师等。二是改造教育的同时对社会进行改造,即师生在做学问研究的同时要努力为社会效劳。[6]简言之,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人皆被培养成才之后,国家才能强盛。最后,对学生承担救国使命的认识。蔡元培认为,学生承载着教育救国的希望。他感言,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保存已久的风俗惯习较为保守落后,与当代宣扬的时代之音相悖离,亟待进行社会改良。一些年长守旧之人虽然也能看破时局,但因浸濡时间长,较少达成深入的变革;当时的中国处于岌岌可危之境地,要扭转国家的命运,“挽回这种命运的事情和责任直接或间接都是要落在学生们的双肩上”[7]。学生担负着教育救国的重要使命,而培养学生的教师亦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这直接关联到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发展教育要依赖教师,没有好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蔡元培认为,教育者进行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过去,也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专门为了未来。过去谈到教师,常冠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称号,可以看出,“教育家必有百世不迁之主义”[8]。换言之,教师进行教育的目的是长久不移的。

二、思想框架:蔡元培师范教育思想的核心

民国成立之前,蔡元培已经开始探索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民国后,他同样重视教师的培养及师范教育的作用,并提出全面系统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师道”“师德”“师表”。

(一)重视教师及师范教育的作用

其一,重视师资人才的培养。民国成立初期,蔡元培与范源濂就整顿学校的重点阶段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辩驳。范源濂持初级学校影响高级学校的自下而上办学循环论,认为小学的办学质量直接影响中学,中学的办学质量直接影响大学,因此办学的首要任务是整顿小学。蔡元培持高级学校影响初级学校的自上而下办学循环论,认为大学的办学水平直接影响中学的师资,中学的师资直接影响小学的办学水平,因此办学的首要任务是整顿大学。[9]蔡元培与范源濂关注的教育改革重点不同,范源濂注重普通教育发展,而蔡元培注重高等教育发展。从二人的争议看,蔡元培十分重视顶层师资的培养,他在《对于师范生的希望》的演讲中指出,小学教师的重任堪比大总统的责任。“你们在学校中如有很好的预备,就能担负这责任。”[10]其二,重视师范学校的开办。1897年,蔡元培担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期间,开始重视师范教育以及师范生的培养。起初,该学堂仅接收了两名算数科师范生,之后扩大了学科专业及招收名额,涵盖体操、物理、测绘等学科专业。[11]蔡元培认为,师范教育是普及教育的根本保障,师范教育除了在普通高中体系中设置师范科,还需要专门开办师范学校。他反对已有师范学制年限,认为“六年制师范,不合青年能力与需要,应当废止”。[12]民国成立后,蔡元培与教育界知名专家联合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其中师范教育成为该学制的重要构成内容。在该学制体系中,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共同构成师范教育,位于学制体系中的中、高两水平。1912年,蔡元培颁布了多项师范教育法令,如《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等,确定了师范教育的地位。可以说,蔡元培在教育体系构建中,十分重视师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注重师范生的全面培养

1.培养学生笃定的教师职业定向蔡元培在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时,曾多次告诫学生入学要抱定求学的宗旨,不能抱有功利性目的。他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指出:“宗旨既定,自趋正规。”[13]教师承担着文化延续、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使命,需要“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14]。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培养直接关联到未来的教育。1916年,蔡元培在浙江第五师范学校演说时明确指出,师范生要有坚定的思想信念和献身教育的无私精神,师范毕业生要获得相关的教育知识,不要在意所任职学校的水平。只要有任一的公共场所就可施教,如果这样办学,“设立一如从前私塾形式的小学校,则教育普及,自不难矣”[15]。师范生入学后,就应笃定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精神信念,勇往直前、不可懈怠。2.引导学生全面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首先,知识学习,兼长并进。教师要成为学生认识过程的启发者、引导者,需要具备丰厚的经验储备和知识积累。蔡元培认为,教师承担着启发学生的责任。如果教师的知识不够丰富,在需要详细解说之处不能讲授,当学生偶有驳问之时不能应对,那么将会导致学生轻视教师,其教学效果也会受损。因此,教师对所教授科目,“必详博综贯,肆应不穷,而后能胜其任也”[16]。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需要有极为丰富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应教学之需。他在《对于师范生的希望》中指出,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在校期间需重视所学的各种科目。其实,教师的工作和工人的工作相似,工人要制作各种物件时,首先需要制作精良的器具,而教师只有具备各种学科知识,方可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师范生须兼长并进,不能选此舍彼。”[17]这就要求师范生如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需要对知识详博综贯,肆应不穷,才能胜任。其次,深谙教授管理之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除具有广博丰厚的知识积累外,还需精通教学的艺术及管理之法。1902年,蔡元培起草的《师范学会章程》指出,师范学堂的学生需要学习“管理法、育成法、教授法”。他认为,若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但不熟悉教授管理的策略,就犹如剑在匣中,灯在帷里,不能展现教师的专长。“盖授知识于学生者,非若水之于盂,可以挹而注之,必导其领会之机,挈其研究之力,而后能与之俱化,此非精于教授法者不能也。”[18]教师还需要深谙教授管理的方法,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进行差异性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专心向学,相互之间不进行干扰。简言之,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领会知识要旨,并通过管理、监督和指导学生安守秩序、专心向学。蔡元培还指出,教授管理之法的重要影响,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讲授,有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的区别,两者都需要具备一定学识。“普通学教员,于教授学科以外,训练管理之术,尤重要焉。”[19]最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蔡元培认为,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然而,良好的教师言行不是短时间就能习成,需要在日常中加强品德修养。蔡元培要求师范生在校学习时就要效力社会,养成健全人格。他指出,如欲培养具有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之心的人,“在教育上不可不注重发展个性和涵养同情心两点”[20]。教育之法,贵乎以身作则。蔡元培在为师范生进行演说时曾指出,作为教师,如果持有自治的生活态度,学生也会受其影响,抱有自治的态度。如,校训为“诚、毅、敬、爱”,教师如果能够躬自践行,学生自然也会践行。但这种能力需要预先培养,循序渐进、不断学习,竭力做到慎独之约束。“无论上课时,下课时,有人监督,无人监督,宜丝毫不事苟且。”[21]如果学生没有自治能力,教师需负有监督管理之责,否则学生自治习惯的养成必会中途而废。换言之,师范生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修养及良好品质的养成,之后自能生成惯性,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3.敦促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蔡元培提倡师范生自治。学生自治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蔡元培认为,师范生自治有以下好处:首先,可以调节管理者(如学监、舍监等)与被管理者(学生)之间的冲突,以防止发生学潮事件。其次,学生通过自治会,可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遵守自己制订的规约,担负应有的行为责任。再次,学生参与各种自治活动,可塑造民主信仰。师范生毕业担任教师后,将延续这种民主精神,以防止学生在校期间视自己为“小媳妇”,备受压抑,在成为教师之后,转而充当“恶婆婆”,对所教学生进行报复的现象出现。最后,学生可成为国民智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师范生自治可以唤醒国民自治的意识,成为普通民众效仿的榜样。[22]简言之,师范生在校期间实行自治,可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养成民主的精神。

(三)建立开放式师范教育体系

第一,建构师范教育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体系。20世纪20年代,学界对师范教育是否构成独立体制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蔡元培否定“师范教育体制独立成为一个系统”,而是主张合并师范教育,即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师资。他不赞成设置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认为中学的教学分科明显,学术造诣的要求较高,而高等师范学校科学程度太低,学术基础不厚,难以培养高质量的中学师资。蔡元培研究了其他国家的学校体系,认为在大学体系之外专门设置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并不常见。[23]因此,他主张逐渐停办高等师范学校:一是把原来设置的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大学,高中毕业生可入师范大学,学习年限为4年;二是把重点放在综合性大学的文理科,目的是为致力成为中学教师者加修教育理论课程,让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成为中学以上教师的主要来源。第二,多渠道聘请师资。蔡元培认为,在落后的中国普及初等教育,仅靠师范学校培养师资是难以实现的。他指出,师资的培养途径,除普通的师范学校之外,虽增加了一些简易师范科和师范学校,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对师范人才的需求,而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师资,“则又不得不另想应急办法”[24]。蔡元培提倡拓宽教师资格,多方式、多渠道灵活选用师资,除了聘用接受过正规师范训练的教师,还可聘用以下人员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曾经在师范学校实习过的师范生;受过师范教育训练的人,可用为代课教员;当地公务人员;当地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乐于担任教员并无私奉献的人。这种以综合性大学为主,多渠道培养、聘用师资的观点,符合当时国情。[25]蔡元培提出多渠道培养师资的做法,缓解了当时中国师资缺乏的困境。

三、当代价值:蔡元培师范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

蔡元培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加强当时中国师范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前瞻性、改革性的建议。他对师范教育的积极倡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师范人才的培养仍有借鉴意义。

(一)重视师范教育地位及作用

蔡元培非常重视教师及师范教育的作用,认为教师是人类职业中最为重要的职业之一,人类日常生活的改善,科技与艺术的创新,传统固见的摒弃,都需要人之所为,而“教师是最负责任、最有势力的”[26]。蔡元培高度重视教师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他对“师范”下的定义是:“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自己的行为要做别人的模范,所以师范生的行为最为要紧。模范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须慢慢地养成。”[27]也就是说,教师要成为未来学生学习的模范,师范生的知识积累及人格修养至关重要。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队伍的主要途径,决定着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和教育质量的优劣,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顾明远曾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工作母机。”[28]2017年,教育部表示将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办学水平。为加强师范教育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排头兵,在2017年8月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师范教育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扩大师范专业招生规模、加大师范教育建设经费投入、加强师范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换言之,要提升师范教育的地位,既需要顶层方面进行全面统筹设计,正确引导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也需要师范院校承担自我改革之重任,明确办学定位,凸显师范教育办学特色,探索师范教育的革新之路。

(二)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蔡元培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认为教师要具备以下条件: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笃定为教育服务的精神信念;具有丰富广博的文化知识,做到详博综贯、肆应不穷;深谙教授管理之法,掌握教育规律,具备教师专业能力;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综合素养。他指出:“教员者,学生之模范也。故教员宜实行道德,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学生日熏其德,其收效胜于口舌倍蓰矣。”[29]由此可知,蔡元培提出的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与当前提倡的教师专业素养不谋而合。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师范教育要坚守“师道”“师德”“师表”等培养标准。首先,培养师范生坚定的职业信仰。康德指出:“信仰对于至善的可达性必然是前提。”[30]因此,要培养师范生志教、乐教、善教的职业信仰。其次,注重师范生全方位知识的学习。师范生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及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技能,为从教奠定夯实的专业基础。最后,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方面,提高师范院校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发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表作用;另一方面,师范生应努力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三)建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蔡元培提出的师资培养途径值得当今师范教育借鉴。一方面,蔡元培主张可以通过师范大学及综合性大学进行师资培养,与我国当前师范人才培养路径相一致。在综合性大学培养师资方面,他将重点设置综合性大学的文理科,为那些致力于从事中学教师者,增加教育理论课程。另一方面,他主张多途径提高师资水平,缓解师资短缺,对我国教师的培养模式具有借鉴意义。保证多渠道师资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变革的当务之急。随着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在全国推行,我国教师教育模式需要跳出师范院校办师范教育的传统框架,拓宽我国教师教育的途径,探索新型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发掘潜在的师资资源。也就是说,除师范院校培养师资人才的模式之外,综合大学可为志在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从事教育的群体提供服务资源。综合大学可以探索“专业+教育”的双学位、双主修或主辅修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非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概言之,蔡元培师范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的完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他对师范教育地位的认识与评价,以及师范人才培养方式及培养途径的深刻见解,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变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强化师范教育及教师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探索新型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质量师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745.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91.

[3]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N].北京大学日刊,1919-07-23.

[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10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95.

[5][10][27]蔡元培.蔡元培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32、22、21.

[6][9][17][20][23][24][2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67、616、292-293、267-268、504、558、621.

[7]蔡元培.怎样才配称作现代学生[J].现代学生,1936(1):8.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628.

作者:刘京京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