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课教育学的生命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课教育学的生命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共课教育学的生命意义

摘要:公共课教育学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现该课堂由死气沉沉到生命自然展开和欢快流淌的变革,因为该课程是有生命的。实现公共教育学课堂由死到生的变革措施有:挖掘教育理论的生命意义、实现理论和实践以及人的全接触;实现教育理论的情感化生存和教师对课堂的激情演绎;实现教师对课堂的精耕细作。

关键词:教育学课堂;生命;教育理论;实践;情感

一、教育学课程的性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使人更自主与自由。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人(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所以应该自始至终关心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关注人的生命需求的满足,应该让人在该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教育学的教学更应该如此。教育学关注将来想做教师的人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拿什么教育人、用怎样的方式教育人、教育者(通常指教师)应该怎样做等问题。在研究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树立自己的教育信仰(理念),通晓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熟知基本的教育方法、技巧,形成自己相应的教育教学智慧,这是教育学课程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人的实践性学科,该学科必须以实践为指针,以人为核心来展开。不结合实践,教育学就远离了源头活水,最后难逃纸上谈兵之尴尬;不关注人,只有理论、知识、原则和方法,所有这些又将何为以及是否能为都不免让人忧心。教育学是有生命的,它所研究的学问不能以纯粹的理性来衡量其价值,也是纯粹的理性很难解决的。如果以绝对的理性裁量教育问题,一切都将变得非常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教育学是复杂科学、实践科学和人学,该学问的研究必须以实践和人的复杂性为基础,然后去找寻活的理论。教育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也是鲜活的生命存在,教育学的教学理应关注二者的生命质量,要让二者体验到生命的快乐,课堂中不能有失望、无奈、摧残和蹂躏。教育学的教学必须关注课堂中的生命,与实践和人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如果脱离人和实践来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教育学则只能在气息奄奄中病态生存,迟早难逃一死。从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教育学都是生意昂然、生机勃勃的学科,有鲜活的生命。这是由实践的多变性、人的复杂性和课堂教学的生命存在直接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以往的教育学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只能模棱两可,生机不足的教育学也自然难以解决活生生的现实问题,这必然会导致教育学的实用性差、科学性低,课堂没有乐趣和生机,学生难以感受到课堂生命的富足,课堂更多时候是干瘪的、生涩的、枯燥乏味的,学生也只能对此应付和不满足。在教育学课堂中,解读、体验和感悟教育规律以及原则的是个性鲜明的学生,他们的经历、背景和理解与感悟的水平都不尽相同,这就使教育学课堂充满着无尽的变数。已经接受过多年教育的学生对教育教学问题并不陌生,所以仅仅空洞的、生涩的、肤浅的说教自然吊不起学生的胃口,也难以服人。教育学课堂必须深入下去,充分展示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矛盾和问题为主线牵着学生去寻找教育规律以及原则和方法。把人、教育实践和教育学学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浑然一体,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和探寻教育教学的真谛。教育学必须改变当前的形象,恢复自己的原初生命,把握教育规律和原则的灵活性,认识教育方法和技巧的变通性,体会教育信仰(理念)的开放性,感悟教育智慧的即时性,深入体会教育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力求让教育规律、原则以及方法等能够原汁原味在教育学课堂中复活,变死的教育学为活的教育学。必须强调的是教育学课堂本身要想活起来,追求自己生命存在的话,自己是不会有太大作为的。只能借助于另外的生命存在,即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恢复教育学的原初面目,让教育学能灵光百倍,一展风采。

二、如何让教育学课堂鲜活起来、满载生命的音符

教育学课堂应该是生机勃勃、生意昂然的存在,应该满载生命的音符。教育学课堂中应该既有绿色的涌动与生机,又有哲学的辩证与深邃;既有形形色色的复杂,又有返璞归真的一致;既有身边事的凸显与鲜活,又有远古人的惊奇与辽远。要想让教育学课堂鲜活起来,必须有两个生命的对白、交融和碰撞,这两个生命是教育学课程的生命和教师以及学生的生命,两个生命对白、交融和碰撞的前提是实现教育学课堂的人化和实践化生存以及鲜活的生命涌动。根据笔者的浅见,教育学课堂教学实现由死到生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开放的课堂,真诚而切实的言说,努力逼近知识的背后,把原则和规律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学课堂要紧紧围绕人、人的问题和人变化的规律展开,始终扎根于生动复杂的教育实践以及贯穿于其中的问题。让实践展示、印证、支撑规律和原则,使规律从实践中来,而不仅仅是从书本文字和空洞的叙述中来。同时,要努力提升教育学理论的实践性,使理论直面和充分回归到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中去,敢于碰触实践的错综复杂和仪态万千,使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和辩证化,使理论真正成为需要活学活用的理论,而不是枯燥与乏味的教条。总之,理论要是实践的理论,实践要是理论的实践。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首先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敞开化、复杂化、生活化、问题化和综合化,让课堂最大限度地成为芸芸众生的协奏曲,使大家的思维处于高度激活的研究状态,努力做到一直在追问、一直在论证,但却始终未有定论。在教育学课堂中,师生要一直劳心费力地遇见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问题却一直层出不穷,难以获得终解。例如师生关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是否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师对学生的好,是否应该没有任何条件?中性的师生关系,不可以吗?学生应该怎么样对待老师呢?理想的师生关系,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现实的?对于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师生之间应该自由地、开放地探讨和交流,当然还可以联系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关系、现在教育学的教师和大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座的学生和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最大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氛围与契机,以便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现实什么样以及理想的情况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理想的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建立,以及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什么样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但理论不枯燥、乏味,而且学生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的欢欣,更可贵的就是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丰富的、是自己的,这样学生得到的理论和规律也就是深刻的、丰满的,不再是死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鲜活的、有生命的存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不断分析教育事实和现象,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这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现实、经验、原则、理论与思想等相互之间的沟通、支撑和循环印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滋养和同生共长,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经验的局限性、原则的灵活性和理论的条件性,使规律与理论等都能活起来,让教育学课堂嵌入更多的惊异、趣味和生机,让生命的“波澜壮阔”在教育学课堂里自然且恣意地流淌。

(二)教师用激情演绎课堂,打开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所有可能触碰的通道,实现学生与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充分碰撞

教师要用真情、真心和真诚统领课堂,用遍在的事实说服学生,用质朴的语言开导学生,用满满的真诚深入学生,用全部的真心真意浸透在学生中间。当讲理时,教师要力求复原道理的始源性和发展过程性,坚决杜绝理论的高高在上和空洞无物,一定要为教育理论和思想提供足够坚实的证据。当论辩时,要努力做到由一人讲到集体讲,要形成辩论,要不时地设置陷阱和制造矛盾,当议而不决和辩而不清的时候,往往最发人深省和诱人深思。当独白时,教师自身或者其引导学生要充分准备,既可以语调舒缓、娓娓道来,又可以激情四射、气势恢宏,还可以旁征博引、纵观古今,但要切记独白不能太多,更不能低质。唯有越来越彻底的理论,才能更加充分地掌握群众。理论要想彻底,除了必须跟实践相联系外,还要追求自身的科学性,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灵活性、变通性、非线性和发展性。教育规律具有许多变式,是活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条教育真理在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另一种情况下是中性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则变成荒谬的。绝对理性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是没有市场的,教育理论的生命和挑战性也在于此,忽视了教育理论的复杂性而宣扬绝对理性是不明智的,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彻底贯彻也是以往教育学课堂难有生机和活力的原因之一。教育理论要想彻底,必须满足真、善、美的要求,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和人的客观要求,要多考虑师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等。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赫斯特(G•Highet)在《教学艺术》一书中认为教学是艺术,而非科学,原因是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影响,其间有许多科学难于把握的东西在起作用,如需要、态度、情感、兴趣等,如果以绝对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的过程就会因为被压抑或强迫而做作或虚伪。现代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都体现了教育对善和美的追求。教育学教学要想实现善和美必须有情感的推波助澜,有真挚感情的润畅和疏通,有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发,有情感的相伴相随就能使理论嵌入相应的变数与生机,成为需要活学活用与彻底的理论。只有这样,理论才能彻底掌握群众,才有生命力,课堂才是有生命的、高效的课堂。

(三)教师要个性化与艺术性地做课,吸引学生跟教师一起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深情运思和精彩演绎

在教育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有试验意识、研究精神,一定要敢于和善于展示与放飞自我,努力使教育学课堂成为“我这个教育人”所创编与引领的教育大剧。教师做课的最基本前提就是研究学生,研究学生需要什么,研究如何让学生感受教育学课堂的价值和乐趣,研究如何让学生在教育学课堂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和意义,研究如何才能让教师和学生一起使教育学课堂载满生命的音符、欢快地流淌。为此,教师要投入更多精力,实现对课堂教学的精耕细作与精彩演绎,努力追求内容和思想上的真实、丰满和深邃,努力实现学生的向学、乐学、善学和深学;努力实现具体手段和方法上的新颖、独特和引人入胜,甚至要努力在关键节点上出奇招、怪招,以求深深地吸引与触碰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组织和引进身边发生的教育事件,以提高教育学课堂的即时性与新闻性,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好奇心与主动性,实现教育学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好辩论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以能师(主要特点是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和德师(主要特点是道德高尚、热爱教育和学生的教师)谁更优秀或更有市场为论题、以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谁的作用比较大为论题。辩论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大家更全面、开放地看问题,使很难说清的问题越辩越明,在课堂教学中辩论有时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推动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当然,教师要对学生的辩论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规范,同时还要适时地鼓励,使辩论能深入彻底地进行。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法阐明教育理论,从问题和矛盾入手,经案例分析,揭示规律,在借助案例的时候,教师不仅要通过案例去证明、诠释,而且要通过案例去寻找和发现,试图有所启示。例如讲到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他们曾经与老师接触过程中的不愉快经历、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教师的嘲弄、轻蔑和侮辱,通过学生的参与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师生关系。故事无疑具有较强的逼人性,人人都爱听故事。根据需要,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让学生享受一道故事大餐,而这故事最好是寓言故事、两难故事和旧事新解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味故事背后的意味深长、世俗规矩和见解纷争,从而更深刻与辩证地发掘教育思想的全景与纵深。在教育学课堂中,讲故事是为了有趣、生动、明理、辨识和发人深省,是为了进一步活化规律和厚重课堂。例如老师可以直接以故事导入课程,可以先讲某教师惩罚一个写了“Ihavewenthome”的学生,放学后在教室写一百遍“Ihavegonehome”再回家;该生写完后,给教师留一个条就回家了,条上写着“TeacherLi:myhome-workisonthedesk,nowIhavewenthome”。老师可以继续讲,某警察罚某闯红灯的教师写了五百遍“我闯了红灯”,然后放弃了其他惩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就应该是老师的正常写照和应得惩罚吗?如此教育,其中的弊病,又在哪里呢?当教育学课堂,以如此之故事和追问展开时,无疑更容易鲜活、有趣和走向深入,最终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轻松、诱人、充实和深效。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利用小幽默、名言警句、歇后语和俏皮话等作为课堂的调味品和加推器,也要及时抓住学生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与笑点,为课堂注入保鲜剂和愉悦剂。例如,当教师讲到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以学习为主时,可以先来一句:Singleissimple,doubleistrouble;don’ttroublethetrouble,untilthetroubletroublesyou,然后再晓之以理。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课做活、做鲜、做巧、做细、做深。

作者:白素娥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