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公共教育学课程对于师范生培养专业意识、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专业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面的,也有教师个人素质方面的。据此,可以通过增强公共教育学教师与中小学的联系,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加强师范生的实践实训环节等措施,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主体性;案例教
一、问题提出
从2015年开始,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统一由教育部组织,不再由各省份自行组织考试。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实行了“国考”,并对考试科目进行了调整,把教育学和心理学合并为教育知识与能力,增设了综合素质和学科教学能力,考题中涉及了较多的教学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的题目,加强了对学生运用所学教育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这些都意味着教师职业的入职门槛在逐步提高。但就“国考”的结果来看,考试的通过率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升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公共教育学课程是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师范生培养专业意识、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专业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大,而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不断改革已被认为是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该课程对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性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目前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却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这门必修课几乎变成了“逼”修课,面临着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知识“悬置”及课程实施“单一”等现实困境[1],这种境遇与它在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也使它很难满足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乐意教”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走向教师岗位的许多师范生深感所学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很难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普遍认为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在对师范生见习、实习的中小学和师范生就业的中小学做调查的过程中,部分中小学老师反映学生所掌握的教育观念有些陈旧,教育专业技能有待提升,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思想不够坚定等问题。反馈的信息显示,师范生的师范性在实际教学中没能得到凸显,造成此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没能很好地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接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以上种种要求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寻求一条能使师范生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成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改革之路。
二、制约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个人素质方面的因素,也有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面的因
1.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担任公共教育学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令人堪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2],然而目前高校许多担任公共教育学授课任务的教师大多是从高校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在中小学任教的经历,对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了解不深;即使是在从教以后,与中小学校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少之又少,有的甚至根本无任何交集,他们对中小学教育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公共教育学知识时,教学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再加上公共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开设涵盖了不同的专业,而授课教师如果对不同专业的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教学时就很难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系统讲解,势必会使学生普遍感到教育学知识空洞乏味,缺少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也就很难有效地运用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此外,长期以来,因学校为师范生开设的公共教育学课程一直被界定为公共必修课,与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一起被认为是非专业课程;而许多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无论是人员的选择还是时间的分配,一般是先安排专业课程,然后才是公共课。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大多安排优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那些教学水平相对弱些的教师则被安排担任公共课的教学。在“公共课程”这一“外衣”的掩盖下,该课程独有的师范特色的重要性被一步步的淡化,师范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重视度和精力的投入度在逐步地降低,教师对该课程施教的自我价值的评价度在不断的削减,这也导致部分公共教育学的任课教师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对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加上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忙于应付,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沦为了理论知识的“传声筒”。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内容繁琐、陈旧,过于理论化
一门课程,其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既要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要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共鸣。现有的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多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学知识的学科逻辑脉络的反映,缺乏对现实教育问题与实践智慧的观照。虽然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的版本已达两百多种,但大多数公共教育学教材的内容体系都沿用了凯洛夫的教育学体系,内容通常涵盖了教育基本原理(如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内容涉及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结构体系可谓是恢弘庞大。鉴于教材内容的庞杂,力求面面俱到,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就会缺乏深入,教育知识的选取只是为满足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此外,教学内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度不够,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新成果不能很好地融入教材[3],导致教材内容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时代感,也使公共教育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普遍以传授结论性的概念和规律为主,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而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分析则更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很难深入。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的过分追求,致使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至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大量的理论知识展开,而这些理论知识空洞乏味,又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理解起来也有较大的难度,学生通常是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因此,也就很难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公共教育学课堂上学到的更多的是‘书斋’里的而不是‘田野’里的,是僵死的而不是鲜活的,是外挂的而不是内化的理论。这是公共教育学面临的最大的尴尬,也是在公共教育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4]
3.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凸显
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地位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人们已经普遍达成共识,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客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等因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和话语权;教师用民主、开放的心态包容学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然而,长期以来,在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的规范下,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教师为出发点,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被动者和静默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授—受”是被广为采用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规范下,教学中的众多的事项,如目标的确定、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把握等,几乎都是由教师来决定。因此,常常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和体现,而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主体性根本无从谈起。即使是一些教师意识到了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心选用一些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等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但因目前在许多院校公共教育学普遍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许多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想法很难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想想而已。
三、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增强教师与中小学的联系,使教学更接“地气”教师素质乃是教育之本,一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素质。因此,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完善教师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不仅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逐步合理化,还要从观念上扭转对专业课和公共课在重视度上存在的厚此薄彼的倾向。每个教师不仅要上专业课,还要承担部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任务。那些熟知教育规律、精通教育理论,并且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应被挑选出来承担任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对那些与中小学教育联系不密切、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比较缺乏的教师则实施针对性的补课措施,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大量优秀教师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应是政府和中小学校共同的责任。针对当前从事公共教育学授课任务的教师对中小学的教学缺乏了解的现状,应建立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为公共教育学教师搭建参与到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平台,解决公共教育学教师认为“中小学不一定欢迎高校教师常去指导教学实践”的担忧,帮助他们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育学教师与中小学联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到中小学挂职锻炼,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也可以鼓励公共教育学的任课教师采取专项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入到地方基础教育,安排他们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体验教学,走进中小学真实的教学情境,增加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交流、学习等形式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把真实的教育教学的案例带入大学课堂中,使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实际。
2.实施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现有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力图容纳教育教学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试图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熟练运用教学技能的未来教师,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师范生对教育理论一知半解,教学技能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如何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拥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教学技能?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变革,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也需要适当改造。因此,可以对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压缩,对陈旧的内容做一些删减,对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注意吸收,从整体上体现教育理论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的时代感。与此同时,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把师范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案例中体现,“借鉴中小学课程内容编制的做法,增设‘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做一做’‘练一练’等内容,使师范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选出典型的教学案例。对于典型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也要有部分失败的典型教学个案。教学案例展现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师范生提供范例,让他们去模仿优秀教师的做法,更不是为了让师范生牢记那些现成的方式方法。正反案例的选择,是为了从正反两个角度呈现问题情境,提供较多的思考的机会,加深师范生对教学实践的熟悉度。此外,鉴于案例材料有多种载体形式,案例的呈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既可以是传统的教师的口头描述和文字叙述,也可以是借助现代科技的视频影像。实施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切入点,师范生在了解案例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思考和必要的分析,并进行积极讨论和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师范生逐步透过纷繁复杂的教学案例加深对枯燥而又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能有效地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进而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回应;还能使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增长他们的实践智慧。[6]
3.开展研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生为本”,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身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杜威曾言:“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8]研究性学习即体现了杜威的这种观点,也很好地满足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它也是一种集自主、探究和合作于一体的学习模式,强调以探究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对于教师,研究性学习要求他们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不能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研究性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与教育学新的发展需要相契合,在实际教学中正被逐步接受。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通过亲自研究获取的知识经验是他们主动建构的,印象更深刻,掌握的更牢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要求进行设计,也可以由作为研究性学习实施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和确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课题的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是研究课题的提出者,又是课题研究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之,通过讲授、讨论和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有深度的教育学课堂。[9]
4.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公共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紧密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教学离不开教育实践环节,如果远离了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公共教育学就很难起到其应有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针对当前师范生存在的对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教育教学技能有待提升的现状,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实训,解决现存问题。首先,各高校应积极与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的关系,为师范生走出“象牙塔”,走进中小学校园提供条件。高校可以定期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见习和实习,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师范生深入到中小学课堂,依托听课、观摩、试讲等系列活动,使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全面、更深入。其次,各高校可以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为高校的兼职教师,给师范生提供较多的向一线教师学习的机会;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使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展开近距离交流,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职业训练的针对性。此外,鉴于大量师范生进入中小学校可能带来一些管理上的不便,以及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没有较多闲暇时间指导师范生等客观现实的存在,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在中小学建远程观摩互动教室,师范生可以远程观摩教学,大大缩短与中小学实际课堂的距离。最后,实施模拟课堂教学。各项教学技能的形成,除了看、听,还要多练。为打破传统的教师上课一言堂的局面,可以尝试教师精讲和学生试讲相结合,采取模拟教学,使师范生提前走上讲台。教师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理论性不太强,实用性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挑选出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该部分进行备课,并进行讲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试讲内容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从中小学教材中选取的知识点。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微格教室为学生的试讲提供便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讲课视频,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试讲,教师要认真听,并指出学生讲课中体现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安排学生试讲,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
四、结语
总之,在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的新形势下,高校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要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制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依据国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准确定位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新的考试要求为内容模板,在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师范教育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远碧.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转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3-97.
[2]贺永平.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16(4):121-123.
[3]姚小燕,文娟.新课改背景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困境审视[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2):67-71.
作者:赵爱荣 张有龙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