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问题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出现自杀、他杀、残害生命等恶性事件,这些都反映了他们生命伦理意识的淡薄和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高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加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全人教育,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对他们进行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事关家庭、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生命伦理教育的内涵

比起部分西方国家,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发展虽然起步没这么早,研究这么系统,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观思想。儒家生命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他们十分理性地看待生命问题,人生的一切皆取决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一生应该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创造永恒的生命价值。道家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与共于一体,是谓生命。庄子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同样死亡的那一天也意味着生的开始,所以他鼓盆而歌,坦然的面对生死。道家主张“我命由我”“仙道贵生”,并坚定的践行修炼,相信人可以“长生住世”,超越有限的自身生命,最大限度地延续生命直至永生,真正做到“生道合一”“长存不亡”。佛家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要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积极向善,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慈爱他人的生命,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杀戮,所谓的“不杀生戒”包括不杀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自己不杀生,也不许劝说别人杀生。关于生命伦理教育,现代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生命伦理教育就是帮助他人完善人格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成为他人内心自觉的行为规范。”还有学者认为,“生命伦理教育在于协助自然人成为一个有‘知性’与‘人性’的社会人,‘知性’是指有知识,有文化,‘人性’是指珍惜自我、关爱他人和社会。而其核心,就是要帮助人珍惜、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生命伦理知识,而是从思想上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内化为行为自觉,进而创造生命的价值。

二、大学生命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大学生的主要精力也都放在功利化的各类考试上,对大学生道德、伦理、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远远不足。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开展一些诸如思想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选修课、成立心理健康中心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但生命教育少之又少,效果不明显。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把他们打造成了“机器”“工具”,这也就是所谓的“重现实而忽视理想追求,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现象,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日渐贫瘠,学业困惑、就业压力、情感受挫、心理疾病等情况都会让他们感受到迷茫、无助,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调节和释放,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心理的障碍和抑郁,有的学生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脱。

(二)家庭教育的偏颇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他们在教育观念、孩子的成长成才观等方面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考学工作才是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标准,忽视了对孩子品行、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此之下,亲情变成了苛情、无情,使大学生觉得自己像是作为一种“工具”形态生活。他们作为父母手中的工具,机械性的学习、就业,生命自由被极大的束缚,感受不到生命的温度和意义。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解放了,只要保障其物质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他们还处在成熟与不成熟的特殊年龄段,对社会缺乏整体的认识,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随之增多,此时如果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和解惑,就会感觉到生命的“孤单”,没有足够的精神给养,没有生命的亲情关怀,从而迷失自己。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受社会上低俗、暴力等元素的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一些诸如“低俗网络直播”“不良交友平台”等事件不断爆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部分大学生沉溺于一些残杀生命的网络游戏或暴力影片当中,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寻求刺激,肆意宣泄情绪,有的还会产生模仿心里,认为生死也只是一场游戏,对生命毫无敬重可言。另一方面,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影响。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面对越来越多的“考研大军”,大学生毕业的出路越来越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时间去考虑“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敬畏”等问题,有的学生在利益面前不择手段,“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大学生投毒案”“大学生杀人案”等都凸显了他们失去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最后,受西方消极颓废社会思潮的影响。如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思潮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流浪意识,把精神寄托在虚拟世界,缺乏最高的理想信念。“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也在悄无声息地对大学生进行渗透腐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命伦理观。

三、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要构建完善的生命伦理教育体系1.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要构建专门的生命伦理教育课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适当的学分,使大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生命伦理知识,从思想和专业上促进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热爱和敬重。其次,把生命伦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考核等公共课结合起来,在公共课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渗透,陶冶学生情操,减少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培养他们由“单向度”向“多向度”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2.开展丰富的生命伦理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坚持长效与短期相结合,丰富活动形式。校级层面,可每年开展以生命伦理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月,打造生命伦理教育的品牌,营造全校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良好风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对个别生命伦理意识不强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特殊关注与辅导。班级层面,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班干部、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不断浸润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同学的关爱,生命的美好。3.组织广泛的生命伦理教育实践。通过生命伦理教育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如一次关心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活动可能会提升他们的生命责任意识,感受到生命的不易与可贵;一次大自然的保护体验、动物养护可能会使他们更好地尊重生命,关心一切生命;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素质拓展训练可能会增强他们应对社会的信心和能力,提升生存技能,更好的发展生命,升华生命。

(二)家庭要营造良好的生命伦理教育氛围1.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导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来,理应更加珍惜热爱,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要坦然面对,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其次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减少对他们的束缚,对他们投入更多的情感和道德教育,德才兼备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最后,树立平等的认知观。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父母不能一味地主导孩子的生命,也不能一味地百依百顺,应该平等的相互交流、相互尊重。2.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闹、打骂等都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产生仇恨心理。反之,父母之间相互尊重、谦让和敬爱,孩子便会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生活的美好。同时,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真正走进他们心里,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正确引导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3.教育他们健康的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珍惜生命,否则遇到挫折会选择一了百了,结束生命。只有珍惜生命,才会更好的生活,提升生命的质量。父母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保障,要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精神生命,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创造自己更大的生命价值。

(三)社会要打造健康的生命伦理教育环境1.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引导。政府、网监等部门应严格把关,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如对一些暴力杀人的网络游戏、视频等明令禁止,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抢占阵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加大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创造生命价值等正能量的宣传力度,传播主旋律。2.调动社会相关团体的积极性。如发挥红十字会、社区街道等团体的作用,创建生命伦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和谐氛围。也可以发挥医院、殡仪馆等一些部门的特殊作用,通过体验新生婴儿生命的诞生、人生命的终结等,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悟生命的可贵与神圣,净化他们的心灵,从内心深处自发的珍惜生命、热爱生活。3.构建相关的社会法制。如生命责任制度,康德在阐述完全道德义务时认为:“责任是善良意志的体现,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所在”。人从生下来就要担负许多责任,而生命责任是最基本的责任,对自己、他人、一切生命都要负责,不能仅仅依靠没有强制力的道德谴责。只有健全相应的生命责任制度,对一些伤害生命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才能达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陈灿军.知识守护生命,行为成就人格[J].世纪桥,2008(10):103.

[2]刘辉,张希臣,李燕.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5):97.

[3]刘茂玲,李艳芳,邹宇华,方小衡.大学生死亡、自杀态度极其影响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8(6):255-258.

[4](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刘大闯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