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近现代音乐史教育教学课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近现代音乐史教育教学课程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近现代音乐史教育教学课程分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了解音乐的起源、发展、种类等基本情况,对于音乐学习者非常重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是由汪毓和撰写,于2009年6月经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史类图书。该书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细节充实,重点修订了第三章到第七章的内容,新加论述音乐的理论和思想研究,尤其关于我国近代传统音乐的“乐例”,更能体现近代音乐发展的具体脉络。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一书,共划分为八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介绍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包括新民歌、城市小调和民歌改编曲的发展,以及说唱、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的新发展;第二章节论述了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主要讲述了基督教音乐和学堂音乐的萌芽、发展;第三章节讲述了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介绍了近代初期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类别及其时代色彩。第四章介绍了“救亡抗日”时期的中国新音乐,突出介绍了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第五章讲述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细分为新形势下的抗日音乐运动及其创作,贺绿汀及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第六章介绍了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和“国统区”的中国音乐,详细介绍了当时著名音乐家的贡献;第七章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边区”和“解放区”的音乐,细述了“边区”和“解放区”音乐文化的类别及形式,突出了秧歌剧及新歌剧的发展;第八章主要讲述的是民主革命时期的音乐思想和理论研究,对民主革命时期音乐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进行梳理。此书梳理和分析了近现代时期音乐的演变和发展史,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借鉴意义,在了解音乐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既体现了我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文化脉络,又展示了借鉴、吸收西方音乐文化而产生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研究价值。首先,在教育意义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自出版后一直被列为各音乐院校的教材。书中不仅阐释了各个时期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饱含的民族情感以及历史影响,而且罗列出大量的歌词乐谱,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其次,在研究价值上,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期间无数革命先烈、爱国人士为国献身,无数珍宝付之一炬,只有音乐事业不曾间断;尤其是西方乐器和西洋音乐的传入,与我国古典音乐相结合,更是爆发式地诞生了无数经典名曲,如《海燕》《夜上海》《白帝城》等,更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从这些歌曲中考证史料、验证史实,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可为历史学科、艺术学科甚至教育专业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可作为音乐专业的政治教育素材。受社会环境的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社会各界人士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情感,音乐更是如此。书中介绍,鸦片战争后,新民歌、城市小调和民歌改编曲,都流露出民众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不满。如《种大烟》《义和团》,都表达出人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压迫的思想情感。20世纪40年代,音乐作品形式趋向多元化,充满开朗、乐观的时代气息,反映出我国人民不卑不亢、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以艺术角度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爱国人士的政治心声和爱国情怀,是面向音乐专业学生实施政治教育的优秀教材。

作者:刘羽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