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实践教学创新对思政教育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会实践教育是对学校思政教育的延伸、诠释、补充和创新,同时也是大学生学以致用、创新探索的良好机会,更是检验自身学习成果、检验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多个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建设项目的强力推动下,我国乡村经济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农民、农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乡村发展为核心的乡村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也愈加丰富、完善。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在高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学习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社会发展及变化,以社会发展趋势及现状驱动学习创新、提升自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阵地,则应高度重视乡村经济发展、乡村实践教学创新对高等教育的多重影响,以社会发展、产业创新驱动思政教育优化。陈源泉著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手册:走进乡土乡村50问》,将重心放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多方面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上,多角度、完整呈现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发展现状。该书共五个部分,内容涉及社会实践的意义、大学生如何参与社会实践、实践中所遇问题及对应解决办法、实践整理与总结等实用性知识;采用问答形式,细致、深入地阐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知识,简洁明了;高度关注当代大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及关注热点,采用凝练传神、活泼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社会实践相关理论知识,例如作者以“实践能力是什么鬼?”“老乡说什么,傻傻地听不懂咋办啊?”等意趣丛生的问题作为小节回目,不仅精准概括小节内容,还符合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以及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具有显著实用性和亲切感,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该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体来说,该书涉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多方面实用性知识和理论,兼之阐述明晰、简洁凝练,可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参考书籍。为响应国家关于地区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的号召,各地区高校纷纷投入到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工作中去,其中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实践课程改革等工作成效显著。高校实施转型升级探索不仅在教育教学能效提升上取得亮眼“成绩”,还切实促进师生乃至社会各界对实践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为思政教育教学机制创新、理念创新创造了适宜条件。当代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在于守正创新,即在确保课程教学定位、价值导向、教学内容思政性的基础上,强调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实践课程、考评机制等多方面创新探索,乡村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则“新中之新”。
首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需要有明确的创新根本目的、核心理念、实践途径,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思政创新工作。确定思政课程创新总体规划,可以避免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可以根据规划方案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为及时调整、完善、优化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方法和路径提供相对科学合理的“准绳”;有效确保创新教学不至于脱离思政课程核心主旨,且有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教学的诸多优势功能;提高师生对乡村实践教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思政课程体系改革深化创造必要条件。乡村实践教学强化了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时代性,加快思政教学体系改革进程。
其次,乡村实践教学“IP”化创新运营,以“点”辐射思政教育之“面”。以往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方式僵化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参与思政课程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学习任务”,很少有学生自发、主动、积极地参与思政课程实践学习,更遑论学术研究创新。其实思政教育蕴含丰富哲理、人生哲学、名人典故,乡村实践教学更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综合素质能力的良好途径。新时代乡村实践教学重视“IP”化在学生群体的传播优势,坚持以乡村产业发展建设为核心,创新融合思政教育教学理论,抓住乡村核心产业建设“高光点”打造现代化“思政大IP”,提升学生参与乡村实践教学积极性,强化乡村实践教学“IP”后续运营工作,确保乡村实践教学“IP”在学生中的热度。与此同时,注重以“IP”为点辐射乡村其他产业及思政教学方法体系,为思政课程理论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开辟更多路径。
最后,乡村实践教学为思政课程融合、渗透其他人文学科创造良好契机。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一种保持着“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仅在教学方法、形式等方面极少借鉴,在教学内容上也甚少渗透融合。这就造成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僵化、落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多重困境。乡村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是需要多种学科、多领域知识综合应用的,例如生物学、植物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电商学等,仅凭思政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显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融合、借鉴高校其他人文学科理论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创新成为必然。
作者:张莉 张飞鹏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