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形势下的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形势下的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形势下的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发展

伴随国家社会制度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党中央开始重视农村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发展,农村地区因此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此形势下,农村发展彻底迎来新时代,其教育事业也在国家强调农村创建现代化教育模式必要性前提下,得到极大程度地创新与发展。思政教育作为院校开展一切专业学科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农村整个教育系统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所以,人们对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时,可以思政教育为基本研究对象,并通过该项研究明确农村地区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发展状况,以便从实际角度制定强化农村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水平的最佳方案,进而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更多优秀复合型人才,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本文将结合李宝才编著的《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书,分析我国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具体实践情况,基于新形势发展特征探索利于推动农村地区思政教育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为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人力资源,为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绵薄之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的《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主要是以我国农村思政工作发展实践为研究主题,与作者另一本著作《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为姊妹篇,是一本针对性极强的理论著作。本书作者结合自身十余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基础上,将自己所掌握农村思政工作的知识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对农村思政工作进行了深入、专业地解析与探究,其探究过程中所获取理论实践成果,更是为人们优化农村工作模式,增强工作效率提供理论参考,极具实用性。本书构建整体框架与内容结构前,全覆盖地对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教育心理学以及多部有关书籍进行深入阅读与学习,之后再借助这些书中所涉及相关内容的引导明确该书理论框架构建方向,并将这些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入该书内容体系中,以此使此书内容更加全面,增加书本可读性。

此外,本书还根据普遍大众阅读思维与农村思政工作发展步骤,对农村思政工作当下发展状况、该工作主客体之分、以及农村思政工作未来发展趋势,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地阐述,有助于读者清楚认识农村思政工作创新改革必要性和光明的未来发展前景,从而激发人们积极、自主探究农村思政教育发展的热情。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盛行,不但对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起重要推进作用,还加深了农村地区群众与外界间的联系,尤其是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的农村学生,可通过互联网与各种新媒体来获取丰富教育信息资源、拓宽视野、增强自身学识见闻。但是,由于农村相较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来说,社会环境较为封闭,农村学生长期处于此种民风淳朴、人际交往单一的环境中,形成思想单纯、心性纯洁的个性特征,所以其在突然遭受巨大文化、思想冲击情况下,很难第一时间找准定位、加强自我判断能力,进而在繁琐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迷失自我。而思政教育作为培育学生思政素养,使学生坚定自我价值的教育课程,则可有效辅助农村学生加强自身防御能力,从而在混乱信息环境中坚守自我,不被该环境中的诸多不良信息所影响。由此可看出,农村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对于处于新形势下的农村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就从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实践情境来看,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模式虽在国家和党重视之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与建设,但因各方面不可抗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体实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农村地区增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新形势下,研究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是时代所需。

一、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思政教育都是将党和国家所颁布政策、方针贯彻落实于社会的主要生命线,是推动整个社会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方式,农村思政教育便是如此、因此,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极其重视农村地区思政教育的发展。在国家与社会共同努力下,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在新时展中取得明显教育成效,但由于农村地区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十分深远,所以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还存有以下问题:第一,思政教育课程未受到重视,教育工作模式仅停留于表面形式。学校向来是执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其所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对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养成高水平思政素质,有深刻教育意义,所以,院校在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以农村现目前的思政教育发展状况可知,多数院校不仅没有意识到设置学生思政教育课程的本质,也未重视思政教育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影响,从而忽视思政教育课程的发展,使得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经停留于表面形式,学生难以接触到思政教育核心理念,更别说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第二,教育队伍综合教育水平低,思政教师专业教学素质高低不一。因学校是农村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主要渠道,而教师又是传播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主要执行者,所以农村地区思政教育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也与农村思政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关注热度不断加深,教育管理部门也针对加强学校教育队伍教学素质制定一系列要求和标准,但高素质教育人才的缺失以及专业教师普遍偏低的教学热情,却使得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发展难以起步;再加上农村院校思政教师多是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对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必要性不甚了解,所以农村思政教育工作发展进程缓慢。第三,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跟不上新时展步伐。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深远,农村地区院校执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形式向学生传授思政理论信息,在农村学生可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情境下,不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种带有强迫性质的教学方式还易引发学生逆反心理,从而降低思政教育教学效率。此外,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不受重视,导致教育者不会将过多心思与时间花在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创新上,这会致使农村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毫无创新点可言,甚至停滞不前,无法跟上时展需求,严重阻碍农村学生思维意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第四,学生家庭状况与社会环境,深度影响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发展。除学校以外,学生家庭发展状况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对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来,家庭是影响学生思政素质培养的又一重要因素,与学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旗鼓相当。因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原因,农村大多数父母多是将子女托付于爷爷奶奶,选择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缺位,这极大地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同时,农村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也是影响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因素。二来,农村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下所产生的封建思想尚未完全清除,并且持续影响着农村民众,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思想环境下,也会容易受到迷惑,直接对其思想观念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二、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对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思政教育工作系统,也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与建议,因此,农村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和院校可以此书所述内容为参考,从以下路径推动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优化、创新:第一,强调学生思政教育发展重要性,深化农村思政教育模式的建设。农村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提前充分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行的本质,以此为理论指导探究思政教育对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作用;之后再从院校思政教育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教学方法、手段,深化农村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优化改革,如设置思政专业教育课程时,首要考虑思政教育核心理念的实质性融合,将思政教育贯彻落实于实处,让学生可接触深层次的思政教育知识,进而对思政教育有更加全面且专业地了解。第二,加强教师思政教学素质的培养,创建一支高水平教育教学队伍。农村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与标准时,既要注重教师专业教学素质的培育,也要将教师教学热情、高素质思政教人才的引进纳入其中,如通过制定激励政策使农村教师重拾教学信心,完善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教育人才加入农村思政教育队伍,以使农村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工作得以重启。此外,农村院校得到充足人力资源保障后,也需借助手中现有资源辅助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素质的培养,如组织开展主题讲座、校外研修、专业培训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创建一支优秀的教育队伍。第三,丰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创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农村院校应转变其传统教育思想,积极学习全新教学理念,并将其有机运用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全面了解现代学生兴趣爱好与获取信息资源的全新渠道,以此为基础丰富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教育者也可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设备获取更多思政教育理论信息,顺应时展特征将这些理论融进农村学生思政教育中,使农村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建设得到创新性发展,让学生第一时间接受前沿思政知识。第四,大幅度增强家庭思政教学水平,三方共同营造良好思政教育环境。考虑到家庭与社会对农村地区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者若想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整体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间的联系与互动,如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共同帮助学生提高思政素养;加大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力度等,使三者教育力量得到集中性发展,汇集三方思政教育资源,为农村实现理想思政教育效果添砖加瓦。综合来讲,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对农村地区学生未来成长方向有重要引导意义,不仅对农村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庄重使命感,也是为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培养优质人才的必要基础教育,因此,农村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管理,根据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现下所存问题制定对应解决措施,并加以实施,为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发展与时俱进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甘露 黄泽钰 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