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岗课赛证融通式教学设计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岗课赛证融通式教学设计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贯彻并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合,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内容、方式改革要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进行“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文章分析课程教学的现状,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等途径,使教学内容达到岗位能力、课程内容、竞赛要求、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相互融合融通,以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岗课赛证”有机融入其他课程提供范式参考。

关键词:“岗课赛证”;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背景

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在产业发展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3]。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4]。国外对岗课赛证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比较丰富,特别是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对“岗课赛证”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虽然,以“岗课赛证”为主题的研究很多,但在机电类课程中,其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点、内容契合度研究较少,对二者融合的路径研究较为浅显。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本文将“岗课赛证”深度融入高职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使教学内容达到岗位能力、课程内容、竞赛要求、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相互融合融通,以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岗课赛证有机融入其他课程提供范式参考。

2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高职领域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教材基本都以各功能单元为模块进行设计,主要介绍典型生产线的结构,而非以典型产线生产任务为载体进行项目化内容设计,不能有效匹配岗位能力需求。同时,随着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自动生产线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不断更新,但教材内容多年来变化更新程度不大,在融入“赛”及“证”方面更是较为浅显,无法适应产业升级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2.2教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教学设备昂贵,很多学校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需求,且本门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难度较大,多数课堂依然选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实施“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充分理解并运用,未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问题的欲望,课堂吸引力较低。

2.3课程思政无亮点、无特色,融入不成体系

机电类专业课程之间思政元素普遍雷同,多以“工匠精神”为笼统核心,未能根据每门专业课的特点有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以“专业思政”为核心,各门专业课程思政侧重点不同,各司其职的专业思政体系。

2.4学情分析不够客观全面

随着高职扩招,生源呈现出普高单招、中职单招、普高统招、中职统招以及五年制大专等多样化类别特征,但大多数课堂对不同生源的学情分析不够客观、对学生需求多样性掌握不够全面,从而导致授课模式单一,使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完成学习目标。

2.5考核评价模式传统

在考核评价上,多数依然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考评办法,同时平时成绩也未能有效客观全面地采集数据,此种考核办法致使大多数学生采用考前抱佛脚的方法来应对考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的问题。对于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更多应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基于实践反馈于知识理解的能力,更应倾向于考核学生的能力提升,而非期末考试成绩。

3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3.1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与课程相关的“1+X”证书及专业技能竞赛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和过程,将教学内容进行“岗课赛证”模块化重构,创新运用项目化、翻转课堂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利用智慧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实施多元化增值评价体系,建立课程动态诊改机制,使课程达到课程、竞赛、技能等级认证、就业岗位技能需求相互融合融通。

3.2“岗课赛证”深度融通,开发面向职业岗位职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以需定教

密切关注企业、行业需求,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将企业岗位实践内容和“1+X”证书、专业技能大赛相关知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产教融合项目化教学内容,并随时关注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技术及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3.3利用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开展学情分析和解决教学重难点

一方面,针对生源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等现状,从知识、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线上课程完成度采集以及线下在课堂中“观察、提问、追问、引导、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储备情况,明确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并确定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利用分组教学方式等因材施教的策略,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PLC仿真、伺服仿真、robotstudio机器人仿真、数控加工仿真、生产线全流程VC仿真)等现代教学方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实体设备不够,学生不敢动手、不能动手等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使用课程平台及教学摄像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全过程多样化采集教学信息数据,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4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流程,以情定策

根据课程综合性强、涉及专业领域广的特点,转变教学思路,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握学生学习需求,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并组织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做—评”理实一体化教学流程,有机将绿色制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末,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互动畅通”的高效课堂,提升课堂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在具体实施中分为课前自学、课堂内化和课后升华三阶段,课前自学阶段包括项目导引,任务引领;课堂内化阶段包括难点剖析,实训演练;课后升华阶段包括巩固拓展,实践总结。

3.5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核心,全面落实课程思政

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引,围绕“十四五”规划中绿色生产转型的总体要求和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根据本课程培养面向典型轻工产线安装与调试人才的目标特征,确定了以培养绿色生态文明观为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和绿色生活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立科技报国大志的绿色制造技术人才思政目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将课程内容划分为PLC编程与调试等8个模块,深挖绿色制造思政元素,理论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实践课强调绿色生产技术的培养,为推动轻工产品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及推广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的应用培养后备军,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3.6融入增值评价理念,实施多元评价

基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对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包括相应比赛成果、考证成果)、操作规范、文档材料等多方面评价内容,以师生互评、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为评价主体,通过课堂检测、课后作业、问卷调查、评价量规等评价方式,结合增值评价理论,通过自主研发的嵌入式实践教学系统记录学生在项目学习、实践训练等过程中的行为数据,侧重评价学生自身进步幅度和个性增值表现,对学生个体进行客观精准的成长趋势评价。

3.7实施课程动态诊改机制

建立“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的课程“8字螺旋”诊改机制,通过常态化产业调研,主动应对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通过学校课程诊改平台实施课程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进,实现常态纠偏和考核性诊改。

4特色与创新

4.1“岗、课、赛、证”深度融通,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向岗位能力迁移

面向自动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职业岗位,对标《智能运动控制系统集成与应用》等“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全国职业院校“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及调试”技能大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共建“岗、课、赛、证”深度融通课程建设及实施整体方案,实现学习能力向岗位能力迁移,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7]。

4.2融入增值评价理念,健全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使用增值评价理论通过自主研发的嵌入式实践教学系统记录学生在项目学习、实践训练等过程中的行为数据,侧重评价学生自身进步幅度和个性增值表现,对学生个体进行客观精准的成长趋势评价,每位同学随时可登录系统查看个人成长曲线,增强学生主动性,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学生职能意识及能力的不足进行纠正,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和优势增长。

4.3以培养绿色制造技术人才为指引,确定了“强认同、强自信、强精神、强使命”的思政主线

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跨界教学团队。以培养具备科技报国情怀和强国使命担当的绿色制造技术人才为指引,融合校企优质资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确定了以中国制造历史沿革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制造业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来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以中国古代优秀制造案例和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坚定“四个自信”;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典型人物事迹强化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将学生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以实现报国之行,强化实现制造强国的使命担当。

5结语

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是构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不断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发展培养能进行智能产线设计、安装与调试的后备军是高职机电专业的核心任务。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应更加重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广泛深入使用各类仿真软件于教学,积极探索并实施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将岗位技能、大赛技能、证书技能有效融合掌握,推动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2]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06-20]

[3]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6)[2022-06-20].

[4]李玉霞.基于“岗、课、赛、证”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以热能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27):50-52.

[5]曾天山.试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43(05):98-107.

[6]赵晓兵,赵光.产教融合导向下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规划的思考[J].保定学院学报,2019,32(03):113-118.

作者:黄霜 罗明凤 许伟 蒋亚风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