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理教育学发展历程与进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引言
心理教育学是以优化人类的心理机能、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促进人类心理全面发展和维护人类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新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心理教育实践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人类逐渐认识并利用自身心理机能和发掘自身潜能的历史,人类从学习直立行走到用语言进行言语交流,从简单的石器制造到现在的太空遨游等等,其实质都可以看做是人类对自身心理机能的开发利用的结果。因此加大对人类心理机能和潜能的研究和开发,不仅可以使个体更好的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将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教育学自提出以来,研究者们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认识视角,对其具体含义、目标和方法等问题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和阐述,认为对于心理教育学的界定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教育学就是研究一切有利于激发个体心理潜能、开发个体大脑机能和维持个体心理和谐状态的具有教育性质的行为或活动的规律和过程的学科。而狭义的心理教育学则是指以开发和提升个体心理机能、维持个体心理和谐状态为目的,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基础和前提,研究外界通过何种方法和原理对个体进行影响使之达到社会需求或个体期望的标准的教育性活动。
二、心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从整个人类的演化进程来看,心理教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心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却只有短暂的数十年的光阴。因此对国内外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等的心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心理教育学理论的建构和方法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古代心理教育思想探究
古代的心理教育思想主要蕴育在教育活动当中,同时通过制定某些制度,如刑罚法律、教育制度和伦理制度等社会规范,影响个体心理各项机能的发展。中国古代,心理教育思想一般包含于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中,比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卦辞和爻辞,包含着对人的意志、品行和人格的教育与规范等;《尚书》中记载了舜帝希望通过典乐来健全人格教育,至禹帝时更是把舜帝的人格教育总结出九种优秀的人格特质的事例,表明在当时已经开始注重通过外在教育塑造人们优秀的人格品质;《孟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诫人们想成大事,就应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等。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的“人人皆有良知,个个做得圣贤”,告诫人们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只要做到“省察克治”、“胜私复理”和“行知合一”,就可以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圣人,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教育的典范。同时,教育制度的设定也有利于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如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下,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和数六种等基本的才能,这些不仅是生活必备的能力,对人心理机能的开发利用同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2]。如礼即礼节,学习礼节,尊长有序,是一种品行教育,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乐即音乐,演奏音乐有促进心境平和、陶冶情操的功效,这和舜帝的想法是一致的。西方古代心理教育思想主要产生和发展于古希腊时期的“和谐教育”思想和“自然教育”思想当中[3]。“和谐教育”思想即希望通过教育的实施使人的知性、德性和心性得到和谐发展。如古典课程“七艺”和算术、几何学及体育等基础课程的设置,其作用和周朝六艺的相同。“自然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提出对于儿童的教育应该根据其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组织安排课程内容,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和卢梭等[3]。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应该依据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编排,每一科目都应该仔细的分成若干阶段,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促进其心理发展的目的。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是在儿童自由地、自然地发展的基础上施加适当的辅导和训练,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来进行特定的任务教导,如幼儿期主要进行身体动作和基本感觉的培养,儿童期则通过对外部感觉和各种活动培育情感、独立性和信心,少年期的重点是开发智力,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青年期要进行心理和道德的联合教育,培养慷慨、同情心和友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此外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要求候选者“品行端正”、“德才兼备”。隋朝开始的科举制,更是期望通过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学习,使读书人拥有“治国、平天下”之大能。虽然这些制度的实施主要目的并不是心理教育,但是也产生了心理教育的效果,如对于人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四大发明”,所以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归入“隐性”的心理教育当中。
(二)国外心理教育学的建立
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产于美国,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韦特海默于1896年在费城建立了一个心理学诊所,他强调可以通过心理教育来矫正儿童的偏激行为。这一观点标志着心理教育治疗作用的开端,也标志着人们更加注意心理卫生健康问题[4]。但是国外心理教育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期,在康德的《论教育》一书中单独列出一章“心理之训育”来探讨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康德由于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提倡理性和自由,推崇道德教化,认为教育只不过是帮助儿童完善理性和使之成为完整的人的工具,通过教育将某些东西灌输给儿童并使这些东西依靠儿童本身发展出来,所以“心理的训育”是外在教育和自身心理发展共同的结果。最早的心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是在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在苏联具体的时代环境下,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苏霍姆林斯基根据男女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生活背景的特点,对学生的感知、记忆和认知思维等心理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且通过“自然教学”、课外阅读和劳作等多种渠道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路径。教育家如裴斯泰罗齐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也促进了心理教育学的建立。裴斯泰罗齐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即教育应是在人自然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辅导。他认为教育应该与心理研究相结合,教育过程应该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对儿童的教育课程设计和结构上也要建立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而且这种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应该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单独的,以此促进学生心理的整体的发展。赫尔巴特也认为教育中所教授的知识应该是一个整体,并且要和学生的整个观念系统相联结。赫尔巴特认为综合教学的方法,即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编排和系统联结的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整体的发展。裴斯泰罗齐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融入心理学知识,提倡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施加教育,这些理论不仅仅有利于儿童更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而且避免了由于儿童心理发展不到位而造成了学业困难或者使儿童产生自卑、厌学等问题。此外,很多学者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著作也大大地促进了心理教育学的发展,如197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的苏联学者彼得利斯的著作《发挥你的潜能》,本书是一本指导个人自我教育的心理教育教材;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杜•舒尔茨出版的评价“成长心理学家”的观点、方法和人格模式的著作《成长心理学》;1982年,英国学者理查德•尼尔森所著的《咨询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书中的单列出一章,从心理咨询心理学角度概括性地阐述了心理教育的理论观念和一系列实践;1982年,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出版的专门谈“教思维”的著作《思维的训练》等等[5]。
(三)国内心理教育学的建立
我国直到1989年陈中永教授《心理教育学论》一文的发表,第一次把心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新学科来进行论述。陈中永教授根据国内外心理教育的研究指出心理教育学是针对心理机能的训练和教育的,心理机能是主要的研究和教育对象,并不是作为教育成果的附属品,这也标志着我国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教育学的正式诞生。陈中永教授此后发表多篇论文来讨论心理教育学的建设问题,如《论心理教育研究的社会意义》、《国外心理教育研究及其启示》和《心理教育的未来发展》等。陈中永教授在2004年出版的《心理教育学研究》一书,是一本把心理教育提升成一门学科的高度来看待的专门著作。这些作品促进了我国心理教育学的发展,尤其对心理教育学学科理论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与心理教育学相关的理念并作出了很多的研究,如王国维先生和班华教授等。王国维先生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一书中提出可以把人的能力分为两种:身体的能力和精神的能力,而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就是体育和心育,并且认为智育、德育和美育是“心育”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我国近代学者首次提出的有关“心育”的问题[6]。1989年,班华教授认为“心育”就是心理教育,是指培养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个性教育等均属于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组成部分[7]。在此后的研究中,班华教授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具有现代教育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是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是促进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8]。除了上述的几位学者的研究,还有很多的学者就心理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和观点,也有很多学者将理论带入了实际生活进行了实践。主要的心理教育的相关著作有:1995年,申荷永、高岚出版的富含中国文化的《心理教育》,陈家麟教授的《学校心理教育》;2000年,王希永、瑞博出版的《心理教育概论》,肖仕汉出版的《学校心理教育研究》;2001年,沈贵鹏出版的《心理教育课程论》;2003年,刘晓明出版的《视阈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选择》;2007年,崔景贵出版的《心理教育范式纲要》等等。这些理论著作的问世,不仅为以后的心理教育学研究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很多理论的方法也为心理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同时也展现出心理教育学极强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
三、心理教育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教育学建立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多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新的研究取向、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心理教育学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积极型心理教育
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其理论来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9]。无论是积极心理学还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其研究心理学的视角都更加关注人的正常的、向上的、健康的和成熟的个体心理,心理教育学也应如此,应该用积极的视角解读和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机制,以达到维护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开发利用人类的心理潜能目的。
(二)以进化的视角研究心理教育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进化心理学都坚持人类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心理教育学研究应该以进化的视角研究人类的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对人类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也只有如此,才能在激发人类心理潜能的问题上大有作为。
(三)与脑科学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学
心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机能,而心理又是脑的机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教育学研究时,可以和当前的脑科学的研究相结合,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推动心理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10]。同时,由于现在的脑科学的发展,可以利用脑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的心理教育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形象化和个性化,从而向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教育迈进。
四、心理教育学未来发展展望
心理教育学在取得众多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研究视角还不够广,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手段还有待创新和提高,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还比较少等问题,许多课题尚需深入探讨和研究。例如如何对心理教育对象进行心理评定和分类,如何针对性的对个体进行心理教育,以及如何运用多种手段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教育等等问题。因此可以说,心理教育学目前仍处在研究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类心理的发展变化。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心理教育学对人类潜能开发和心理机能训育的成果必定会对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和谐,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作者:苏军帅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