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普通教育学教学改革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普通教育学教学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普通教育学教学改革思考

我自1999年开始讲授《普通教育学》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按照书本讲授教育学,这是非常枯燥的。而实际上,教育是非常复杂而有趣的事业,它的存在,涉及这个国家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如果从“东西方对比”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来构建教育学课堂,也许会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引出一个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位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依据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特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如同在死水一潭的池塘扔进一块石头,引起层层涟漪,带来系列连锁反应。任何一门课程,如果引起学生的思考了,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我觉得,其目的就达到了一半,大学的课堂更是如此。而关于教育的疑问和思索,窃以为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比如,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很多人都曾经接触过李约瑟之谜,一旦接触,令人沉思欲罢不能。它引起一连串长长的追问。李约瑟之谜的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1]李约瑟之谜的第二段是:“既然古中国如此厉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产生,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李约瑟之谜的实质内容就是: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如此之紧密,对于研究教育的人来说,我们完全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纳入到教育学领域,我们不得不追问的是:近代教育为什么不能首先产生于古代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这其中,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教育存在责任吗?是该承担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中国古代、近代有诞生、繁衍西方教育、西方科技的土壤与环境吗?与李约瑟之谜紧密相关的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老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其问题非常的沉重。我个人认为,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关于古代的中国,而后者是关于现在的中国。历史虽越千年,但问题惊人之类似。而问题依然存在且无多少改观之迹象,这是多么令人感慨唏嘘的事情!可能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们国家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真的是这样吗?我经常问学生的一个事实是:构成我们现代生活的电、电灯泡、电冰箱、电话、电视、电脑、打印机、洗衣机、收音机、空调、汽车、飞机……请问,哪一样是我们中国发明创造的?虽是制造大国,然而多少核心技术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给予别国专利费以后,纯利润有多少?从网上得到的一些资料来看,结果是非常残酷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思考每个章节,并安排合适时机做专题讨论、撰写小论文,也可以在课程总复习中让学生用列表对比的形式回答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进而为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提供教育学的线索,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知晓教育学的复杂性、趣味性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通性。

二、贯彻两条策略

(一)借鉴策略

要回答李约瑟之谜或钱学森之问,古往今来,很多专家学者也都曾经做出过大量的研究,如鲁迅、冯友兰、梁启超、怀特海、陈平等诸多大师,他们分别从文化、考古、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思维、地理等诸多方面,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过回答。又如,在讲解宏观教育规律,涉及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的时候,可以把相关学科的精彩理论借鉴过来,这样空洞的理论就不再无趣,谈论问题的时候就比较有吸引力,有一定的深度。譬如,涉及“教育制度”章节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经济学中关于“制度、经济制度、产权制度”等前沿的理论与学生分享,结合当下热点问题“甲午之殇”思考,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大清朝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这其中,“制度”起着什么作用?这种经济制度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设计又有什么参考价值?又如,陈平教授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规模及死亡人数的统计,及其与世界的对比,带给国家发展模式哪些思考?中国的内部战争给教育与科技带来了什么影响?

(二)对比策略

“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因此,在授课中如果能够运用对比研究的策略,把两种矛盾、对立、类似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启发学生在比较中自己发现、归纳出事物的差异和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要从教育的角度回答李约瑟之谜,就需要对中西方教育进行比对,从教育的源头到教育历史、教育制度、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乃至于贯彻其中的思维方式、文化等,都可以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如,中国“教育”的“教”字,从词源的角度考证,是“鞭杖来施行教育、教化”,而西方的教育,名词是education,该词源出拉丁语的educat,其意为“把……引导出来”,即“教育”就是“把教育者内在的……(天资、禀赋、能力、知识、智慧、美德等)”引导出来[2],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启发学生心智,不搞强制教育。又如,中国的教育向来强调“学在官府”,建立起了强大的行政管理集团,而美国“基本没有教育部”[3]。对比策略是授课过程中与问题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非常好的一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当然,很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这需要学生用一生的时间去思索和解答。

三、开发一些内容

(一)中国经济改革带给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改革日益成为大众关心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中国教育存在诸多缺陷,老百姓对教育改革不满意,迫切希望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在2007年武汉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认真研读“中国经济改革大事记”和“中国教育改革大事记”,并把每年发生的主要改革行为用“核心词汇”的形式予以记录,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比较这些核心词汇,归纳总结出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在“理论、方向、策略、速度”等方面的异同,形成了硕士论文,在一百多名同学论文答辩中,分数最高,拿到“优秀”等级。把教育学宏观的理论讲完以后,笔者就通过硕士论文把这些东西进行串联和梳理,启发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电子邮件中甚至用“耳目一新,震撼很大”这样的词汇表达听课后的感受。

(二)现当代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按学生喜欢的术语来说,教育其实也是一个江湖,在这个江湖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江湖人物。有国家特级教师魏书生,他让学生自己当校长、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语文课、出试卷、办报纸,他是校长兼几个班高中语文老师,一年四季,经常外出讲学,但是每次考试,他任教班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全国优秀教师王金战,任教数学,他曾经因为一条评语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2003年,他作为人大附中高中12班班主任,把全班55名学生中的37人送进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0人送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成就了一段高分高能的传奇;有民间教育家蔡笑晚,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继续读大学的机会,于是潜心于教育子女,他共有六个子女,其中五个培养成博士,三个从美国著名大学博士毕业,他把孩子的试卷全部装订成册,他给每个孩子制作了“银行存折”进行奖惩;有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他掌管着数亿元的资产,但却抽着不足1元钱一包的劣质香烟,从最初招生自考生到招生专科生,他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2000年至2002年,学院分别招录了9700、8300和12000名新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招生业绩,录取分数线也从最初的三本到二本、一本,再到远远高于一本,最后到家长要托人找关系,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办学自主权,创立了5年制不拿国家学历的“翻译研修学院”,即5年不准讲汉语的“敢死队”,在全英语环境中接受洗礼和磨炼,最后学生还没有毕业,已经全部被世界五百强企业预订……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张鸣;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前“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长任靖玺等。通过鲜活的案例分析,既让学生体验中国教育的巨大机会与辉煌成功,也让学生体验中国教育的坎坷与艰辛。这样学生对于中国教育的认识,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直观感性材料。

四、压缩一些理论

笔者认为,教育学中的内容有些章节如果作为重点讲授,理论本身值得商榷,教学效果不会很好,也浪费时间。如,“德育”部分笔者用一个多一点课时讲授完毕,主要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行为如果失去道德的约束,世界会变成怎样可怕的样子?让学生看潲水油、毒牛奶、黑心棉、竹子代替钢筋等事件图片。为什么西方政治学、经济学主张“人性恶”而中国主张“人性善”,由此带来了什么影响?制度建设特别是法制与道德教育是什么关系?宗教与道德是什么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简单阐述一下德育规律、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等内容。此外,对于课程、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主要从东、西方比较教育角度阐述,细化到逻辑思维学从而把握问题的最核心本质,可以快速进行讲解。中国教学主要侧重于“演绎”:讲解、记忆、运用、方法等,这种模式更注重对现有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它不提倡创造新知;而西方主要强调“归纳”:问题、假设、探究、发现、总结、实验、构建模型等,它更鼓励对现有知识和理论的突破、完善和创新。表现在上述教学理论中,就会形成两种对比鲜明的形态,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班级授课制与分组教学(讨论)、赫尔巴特传统的教学过程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与杜威现代的教学过程理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等等。因为前期已经开展了几周的“微型课”实践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此时理论的讲授再结合学生的授课实践,观看一些视频材料,效果比较好,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

五、实施一个项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按照学校“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的改革方针,要大力提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到教育学,本人主要尝试实施一个实训项目“微型课”:学生上10-15分钟的课程,包括一堂课的完整部分,组织课堂、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从自主报名、到学生分组、选裁判、评分表格的设计、学生上课、竞赛,全部都是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是搭建一个舞台,在舞台上表演的是学生。具体的时间安排:开始上课后,结合授课内容主要启发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规划、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包括给学生讲陶行知和魏书生的故事,攻心为上,从思想层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宣布课程考试改革政策,凡是参加此项目的学生期末全部可以加分;从第6周到第7周学生自愿报名;第8周到15每周利用至少一个晚上开展微型课活动,结合专业与就业自我选择授课内容、备课、授课、评课等,期间本人参与点评与检查;16周到18周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整个班级比赛,并颁发荣誉证书。实践证明,“微型课”活动的开展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很多学生不仅在我班级的决赛中获奖,也在我校教育系主办的校级师范生技能“说课”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总之,围绕着“教育学”授课,我们教研室以及我本人做了很多探索工作。把一些做法记录下来,以便于和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提高《教育学》授课质量。当然,师范生的培养,仅仅依靠任课老师个人的付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学校层面很多政策和制度的配合。

作者:向岩兵 单位:怀化学院教育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