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和声课程教学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和声课程教学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和声课程教学应用

[摘要]和声音乐教学作为许多院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基础课程,是音乐课程学习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以及后期音乐理论研究所必备的基础课程。而音乐教育心理学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门新兴的且具有交叉性的学科体系,如何能够将和声音乐教学与音乐教育心理学进行有效的贯穿和融合,成为现当代从事音乐课程研究的重要话题,因此,本文以和声教学中融入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为视角进行研究,针对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剖析之后,进一步提出融合运用的相关策略和方案。

[关键词]和声音乐;音乐教育心理学;融合运用

在和声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音乐教育心理学对于研究学生的个人发展习惯、心理变化特点、行为特征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针对和声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特点进行融合运用的重要举措,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和声课程教育教学后期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然而,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针对和声教育教学当中依旧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和声教学发展现状来看,不够乐观。所以,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掌控教育教学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效促进学生后期的学习和理论的掌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师在和声教学中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1.敬业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敬业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不仅仅是教师所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标准,同时也是和声教师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不管在什么时候,从事于什么样的活动当中,教师都应当在心理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教育别人的时候首先要端正自己,事事应当有所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2.敢于创新的心理“创新”是每一位在任教过程中教师都应当所具有的重要品质。伴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时代要求声乐教师不能够只坚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照本宣读、理论灌输的时代已经过去,开拓新的教学思维,转变原有的传统观念,创造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和声教学的教师,不能够因循守旧,要培养自己干预创新的心理品质,力求使自己演变成一个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3.预见性心理策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善于依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以及行为习惯来发现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在进行和声教学的时候,通过对学生的表情展现、行动特点来对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予以分析,进而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而对课堂当中遇到的问题做好事先的防范工作。所以,作为和声音乐教师,应当具备这种特殊的预见性心理策略,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预测能力,进而对自己的教学质量有所掌控。就如同赞可夫说的那样:“我们不仅能发现事先没有预见到的情况,而且还能够运用他们去达到教学和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大学生心理的主要特点

1.心理受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而言,并不是仅仅只会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进而发展的。就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而言,不仅存在一定的自然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特点。因为,大学生心理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受到遗传以及成熟等不同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生产力水平、教育制度以及民俗风情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心理表现进行研究的时候,应当运用综合性的观点,进而更为系统和全面地对学生心理进行分析和了解。2.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身心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得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在音乐审美以及观察、记忆、想象等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审美情趣不断提升之时,也会促进其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欲望更加强烈,所以其往往会大胆涉足于许多新鲜而又陌生的艺术领域,这时候,教师应当正确地予以引导,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探索。3.思维敏捷、灵活思维相对活跃,用于追求与探索,这是现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在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旧为“博览群书”,因而很少参与到实践与锻炼当中,因此在思维表现上很容易偏向于理性,进而大多脱离现实。遵循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活跃的规律性,作为和声音乐教师应当不断地鼓励他们去扬长补短,在探索知识以及解决知识的困难点之上,学会去全面地进行分析和克服;和声教师不仅仅应当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且还要善于运用实际的音响效果去丰富学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在和声教学中融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策略

1.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教师与学生而言,教师就像是站在山的顶端,而你的学生就像是从山下刚刚起步,一下要求学生到达山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这个认知的过程即包括了人们能够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例如:听、写与讲;同时也包括人们不能够直接对学生的内心活动进行观察的,例如:理解、感知与思维等等。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在课程讲述之后留有一部分时间,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不断的联系,进而不断地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然后在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只有不断经历这种否定、改正与否定的过程之后,才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和声音乐各方面的展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2.以引导为主,教育为辅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生去对任何科目进行学习,并不是向学生的心灵当中去灌输固定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相应的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够将学生教育成一个固定活动的书格,而是要不断激发学生去学习如何思维,教会他们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和分析史料那般,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理论。”因此,在和声音乐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从学生的智力上去下功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的方法,进而为以后更深一步的研究相关课程打下基础。3.适应学生发展与心理需求,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和声教学当中和声音乐教学是发展学生逐渐从单旋律思维向多声部思维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相关课程如何去进行复调、对作品进行分析、配乐以及钢琴伴奏、增强音乐综合表现能力的重要基础。传统的以书写谱例,难以让学生在课程当中形成良好的听觉联想,而运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声响又会瞬间即逝,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很难形成听觉上的联想。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电脑、视频、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进一步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在思维方面总是先有具体的感性经验,然后才会有抽象的逻辑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尽可能地将现代科技以及学生所感兴趣的模式运用到和声的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后期的发展与学习。4.以教育心理为基础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作为整个和声学习当中重要的因素所在,也是每一名和声教师在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伴随着现代化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和声教师的那种传统的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而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探索,进一步知晓学生的发展情况和身心变化,才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针对于和声知识的理解和探索,进而为实现和声音乐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结论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师心理应当具备的品质入手,进而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在对于和声教育教学与学习的两个主体心理特点进行讨论之后,综合这些特征进而总结将和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学进行融合运用的基本方法,为后期相关研究者进一步探索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宋一楠.利用电脑技术改进和声教学[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10).

[2]李鲤.在《和声》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3]孙维权.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和声学[J].人民音乐,2001(04).

[4]杨薇.一本让我受益良多的好书———读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有感[J].文教资料,2010(01).

[5]黄剑敏,马达.关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02).

[6]张洪涛,张丽英.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统一的建树———写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再版之际[J].焦作大学学报,2007(01).

[7]黄君.溯源寻本开拓创新———评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J].西南大学学报,2006(06).

[8]张荣伟,吴爱芳,苏海鸣.反思认知主义心理学下的音乐教育———内隐记忆促进音乐记忆[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9]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1]赵承福.学生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秦春风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